- 言之有范:數字時代的文化思考
- 范周等
- 3978字
- 2020-04-22 12:49:40
搶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文化產業如何順勢而為

【寫作背景】“在2045年的地球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將無處不在。”2016年,美國發布長達35頁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指明了未來將影響國家發展的30項核心科技,其中人工智能位列第二。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進行系統布局。隨著科技的迭代更新,人工智能被提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面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我國要如何搶占先機,文化產業又該如何順勢而為,乘風破浪?
兩大視角看人工智能新環境
國際視角:群雄角逐紛紛布局
《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智能的2045年場景:自動駕駛汽車會使交通更加安全與高效;機器人則會負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任務,比如照顧老人與買菜,以及工業中的職責,比如收獲農作物、維護公共設施等;甚至它們將成為強大的戰士,在戰場上輔助、替代人類士兵作戰;客服、教師等傳統行業也將被替換……“誰能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者,誰就能統治全世界。”俄羅斯總統普京曾拋出這樣的論斷。人工智能,儼然將成為各國、各科技企業競爭的下一個戰場。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新增5154家,全球人工智能融資規模達224億美元。僅2016年的融資規模就達到92.2億美元,是2012年的5.87倍。
美國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較為領先的國家,不論是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在企業發展層面,都對人工智能給予了高度認識并從技術研發、功能應用等多維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規劃部署。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早在2016年10~12月便陸續發布了《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和《人工智能、自動化與經濟報告》3份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報告。同時,谷歌、臉書、微軟、IBM、亞馬遜等公司不斷加大對人工智能研發的投入,產出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如谷歌的深度學習(Deep Mind)、IBM的沃森(Watson)機器人等。同時,這些公司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引領著該領域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還是網絡安全領域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都使美國成為世界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梯隊,它們正不斷縮短產業與學術研究的距離。
微評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后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技術推動力,仍將是未來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探索方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推動上游芯片、下游應用產業的快速爆發。
從國際層面來看,主要發達國家對于人工智能的競爭態勢無疑表明了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占有不可小覷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國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宣布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點,將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國內視角:發展趨勢勢不可擋
從國家政策方面來看,我國從2015年以來出臺的政策中便對人工智能進行相關規劃。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2015年7月5日,國務院印發《“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2016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網信辦聯合印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表示到2018年,中國將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在“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提到:智能制造和機器人。以智能、高效、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目標,構建網絡協同制造平臺,研發智能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打印等裝備,夯實制造基礎保障能力。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要求發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大量政策出臺的背后,可以看出我國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視與日俱增。
政策先行帶動產業蓬勃發展,隨著人工智能在我國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發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持續高速成長。201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69.3億元,同比增長42.7%;2016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95.6億元,同比增長37.9%。國內日漸龐大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同樣是促使國家出臺政策對其進行部署的重要誘因。
微評
★隨著國家規劃的出臺,各地人工智能相關建設將逐步啟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增長率達到26.2%。
三大關鍵詞看人工智能發展
關鍵詞1:公共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應用。《規劃》中提出,要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圍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目標,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形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智能化環境,全社會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如今自動化、物聯網的便捷讓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加便捷、智能、舒適的改變。尤其在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方面,人工智能對于醫療健康領域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從應用場景來看,主要分成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藥物挖掘、營養學、生物技術、急救室及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健康、可穿戴設備、風險管理和病理學共11個領域。未來,人工智能還將深入到醫學研究及醫院管理等各個方面,讓人們切實體會到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所帶來的健康體驗。
微評
★未來的公共服務應該是由專家、管理者和人工智能平臺組成的聯合體,人和機器的協同機制是關鍵。也許未來的公共服務決策、產品生產和最終供給都會有人工智能的高度參與,但人的作用完全消失還是無法想象的。
★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將發生巨大化學反應,不僅能極大地促進原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且也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建議。
關鍵詞2:多領域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將與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中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創新,在制造、農業、物流、金融、商務、家居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范,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不論是從智能化、系統化的數據獲取及測量評估,還是節省人力資源的生產制造、技術研發等環節,都將對其融合的產業產生提質增效的巨大影響。例如,國內手機終端的發展中早早出現了人工智能的身影。目前,華為已經在智慧手機的關鍵技術上進行布局,其中包括傳感器、人物識別、3D掃描等感知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除科技巨頭之外,一些優秀的中小企業也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關鍵詞3:人才引進
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將備受追捧。《規劃》中提出:“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特別是加快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才是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李開復曾在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指出,2015年全球發表的頂級AI論文中,有43%的論文作者里有一名及一名以上的中國研究人員。雖然數據利好,但我國對于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人才仍然短缺。因此,我國在培養人工智能高精尖人才的同時,應放眼全球,將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及過去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谷歌、IBM等這樣的外國公司有過相關經驗的人吸引至中國,進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工作并給予政策優惠及資金扶持。
文化產業如何借此東風?
公共文化服務 智能驅動
“賢二”機器人的出現為寺院、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的講解、服務方式甚至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可能,也為公共文化場所帶來更多活力。同時,人工智能在場館管理、運營等方面的操作,將節省大部分人力成本,并優化服務流程。此外,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雖逐漸完善,但其供需不對等的問題仍然無法根除。若人工智能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將帶來供給側結構性的變革。應用大數據技術可獲取群眾需求數據,基于此數據進行群眾需要的文化設施建設,將大幅度解決供給側不平衡等問題。人工智能時代實現供需兩端的無縫對接,使人民幸福指數得到極大的提高。
掌握前沿技術 多維應用
如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已經悄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文化產業領域更是產生了極大影響。《紙牌屋》的誕生便是Netflix從3000萬付費用戶的數據中總結收視習慣,并根據對用戶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行創作的,它使出品方兼播放平臺Netflix在一個季度內新增超300萬流媒體用戶。2016年8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發的智能聊天機器人“敦煌小冰”入駐敦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每天回答上千次游客提問,成為一個疏解旅游接待壓力的新途徑。2016年6月底,云南省第一個寫稿機器人“小明”在昆明報業上線。小明用1秒的時間,就“寫”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
人工智能在文化產業領域應用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勢必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助力。因此,各個行業應根據自身行業發展特點,多維度合理地應用人工智能前沿技術,使經濟效益倍速增長。
微評
★歷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巨大的產業革命,文化也會隨之發展,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正與文化產業不斷發生融合。文化產業與人工智能這兩種新興事物的結合存在著無限的潛能。
以技術為內容 創造價值
一方面人工智能被廣泛提及于技術層面;另一方面已然成為一個大型IP,抽離于技術層面成為內容可供創作。美劇《西部世界》便是將這一IP成功開發的經典案例。該劇講述了一個由AI機器人接待員構成的以西部世界為主題的成人樂園中,AI機器人接待員意識覺醒進而反抗人類的故事。該劇僅播出第一季,便在豆瓣評分中獲得了9.4分的高分。由此可見,人們對于AI技術的好奇與思考,使得以人工智能為內容藍本所創作的產品頗具市場活力。因此,文化產業大可于此做足文章,在游戲開發、影視作品、文學創作、主題樂園等領域以人工智能為內容,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