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本集聚、協同創新與經濟結構調整研究
- 芮雪琴
- 5812字
- 2020-07-07 14:13:48
第一節 知識共享及博弈行為概述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的生產要素難以持續占據當今環境下的競爭優勢,而知識逐步取代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的生產要素,躍升為最主要的經濟資源。[62]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經濟逐步從低成本依賴型向自主創新驅動型戰略轉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羅默、盧卡斯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了以“內生技術變化為核心”的觀點,將知識、人力資本等內生技術變化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遞增假定,其結果是資本收益率可以不變或增長,人均產出可以無限增長。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企業管理理論界掀起了知識管理研究的熱潮,許多大企業不惜重金開展知識管理實踐,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一半以上在自己的企業內部建立了知識管理體系,推行知識管理方法。[63]知識管理在理論界和管理實踐中蓬勃地發展起來,其最終目標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機制,使知識資本增值。在知識管理的諸多環節中,知識共享是最為重要的環節。[64] [65]
一、知識共享
1.知識共享內涵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內容,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熱點,能否建立一個合理的知識共享機制是決定知識管理實施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國內外學者對組織內部、供應鏈企業間、產業集群等領域的知識共享機制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卻忽略了知識共享最本質的主體與載體是人才,尤其是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這些人才既是知識共享的主體,又是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研究人力資本集聚中的知識共享機制,是對知識創新領域的補充和完善,是知識管理理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國外研究者對知識共享內涵的研究
國外研究者主要從組織學習、市場交換、知識轉化三個視角對知識共享的內涵進行研究。
組織學習:彼得·圣吉(Peter Senge)(1998)認為知識共享是一個吸收與創新的過程,它不僅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而且還需要傳播方與接收方的進一步互動,幫助接收方理解并接受,并最終形成接收方的行動能力,知識共享的目的是提高個體的行動能力。[66]狄克遜(Dixon N. M.)(2000)認為知識共享過程首先由參與者學習一定知識,然后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團隊知識。[67]
市場交換:托馬斯·H.達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等(1998)提出了著名的有關知識共享的公式:知識共享=知識傳遞+知識吸收。他認為知識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在能夠取得一定利益的情況下,知識的擁有者愿意對知識進行交易。[68]
知識轉化: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將知識共享歸納為個體與個體間知識轉移過程、個體與組織間知識轉移過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間轉化過程。兩位學者根據研究提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知識創新轉化模型(SECI),即包括Socialization(社會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組合化)和Internalization(內化)四個過程。該模型描述了知識轉化并不斷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69]
(2)國內研究者對知識共享內涵的研究
林東清(2005)從內部共享與外部共享兩個方面分析了知識共享的內涵,并指出知識共享的目的在于知識價值的增值,為團隊產生更大的效用。[70]張昕光(2005)對知識共享內涵的理解為知識共享僅僅是組織內部的共享,而其最終目的為將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團隊內部的知識,提升團隊的競爭力。[71]郝文杰(2008)從知識的接收者與傳播者兩個視角研究了知識共享的過程,該過程一方面包含了接收者對知識的運用與再創造,另一方面也包含團隊知識價值的提高。[72]陳偉等(2013)將企業創新團隊的知識共享界定為當創新的團隊成員意識到自己要完成某項科研項目而缺少知識資源時,向其他成員學習、探討,并應用、再創造的循環運動過程。[73]
2.知識共享影響因素
(1)國外學者對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
國外學者主要從組織結構、共享環境、激勵手段三個層面對知識共享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
組織結構:學者歐嘉(Ojha)(2005)將員工按照性別、種族、受教育程度劃分為不同類型,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當員工以為自己是“少數派”時,不愿進行知識共享。[74]Sawng等(2006)的實證研究分析了性別與知識共享的關系,他認為當科研團隊中女性人數較多時,有助于知識共享。[75]
共享環境:漢森(Hanson)(1999)從外部環境研究了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他認為共享雙方之間的鏈接程度對知識共享績效有一定的影響。[76]埃普勒(Eppler)等(2000)指出知識共享要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因此物質基礎與共享氛圍是知識共享的重要影響因素。[77]許(Hsu)(2006)的實證研究結果強調了信任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團隊合作的工作氛圍能夠為知識共享提供良好的條件。[78]桑德迦(Sondergaard)(2007)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盲目的信任導致知識的濫用,會降低知識共享效率。[79]
激勵手段:菲林·唐納德(Ferrin Donald)等人(2003)指出,采取競爭性的激勵措施不利于促進知識共享,而團隊合作獎勵能夠顯著地提高合作伙伴間信息傳遞的效率。[80]泰勒(Taylor)等人(2004)從精神層面上分析了知識共享的激勵手段,并指出對共享成員的失敗給予寬容,對成功給予鼓勵的做法有利于促進知識共享。[81]康奈利(Connelly)等人(2009)發現領導者對知識共享的鼓勵程度與知識共享績效呈正向相關關系。[82]
(2)國內學者對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分為共享的主體、客體、渠道和情境四個方面。
知識共享主體:雷志柱等人(2010)從組織結構視角,對知識共享主體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組織結構的正式化、復雜化和集權化程度與知識共享呈顯著負相關。[83]馮長利(2011)從共享預期視角進行研究,其結論指出,共享成本是阻礙共享的重要因素。[84]張旭梅等人(2009)認為,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自身學習能力顯著地影響著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績效。[85]張愛香等人(2012)通過對產學研合作知識共享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學研機構能力、企業能力,以及產學研交互關系與共享績效呈顯著正相關。[86]吳勇等(2013)研究了不同知識應用能力對知識共享方式與團隊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并得出結論指出,當團隊知識應用能力較高時,知識共享方式對團隊的創造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87]
知識共享客體:安小鳳等(2009)學者都表示,假如知識的復雜性越高、可表達性越差,那么獲取知識的難度和成本也就越高,不利于成員企業間有效交流,影響共享效果。[88]知識的嵌入性增加了共享的難度和復雜度,馮長利(2011)的研究證實了知識嵌入性對供應鏈知識共享的負向影響。周榮輔等人(2011)認為,知識的特性決定了知識不僅具有專有性,而且還具有公共性,二者間的矛盾會影響到知識共享的效果。[89]胡彩途(2013)認為,員工進行知識共享的努力程度與共享知識的成本呈負相關,隨著知識共享成本的提高,員工們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共享。[90]
知識共享渠道:張玉蓉等(2009)認為,合理地建設知識共享渠道,有助于促進共享成員間的及時溝通,并能夠拓展知識傳播的范圍。[91]陶裕春等人(2008)對高校科研團隊的知識共享進行了研究,認為考核激勵、溝通氛圍和團隊領導能夠影響高校科研團隊的知識共享。在考核激勵中,對共享人員的物質獎勵是主流的激勵方式,但精神激勵的作用正在逐步擴大。[92]王海花等(2013)認為共享渠道在知識的供給與需求間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93]
知識共享情境:唐炎華等(2006)提出了個體關系、組織關系、文化環境、社會網絡和目標任務五個方面的共享情境。[94]李隨成等(2007)認為,知識共享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其中企業的內部環境會直接影響知識共享的程度,而外部環境能影響企業的發展,也會對知識共享產生影響。[95]而王海花等(2013)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科技環境、地域文化、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信息技術和行業性質對組織間知識共享的影響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二、知識共享相關理論
1.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一詞最早出現在1986年的歐洲管理會議上,而在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眾多的學者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觀點,表2-1按時間順序羅列出部分知識管理理論的代表性研究。
表2-1 知識管理理論的代表性研究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整理。
美國的生產質量中心(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戰略過程,包括對知識的識別、吸收和運用。納普(Knapp)(1998)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知識轉變為員工的價值的過程。
知識管理理論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知識可以在系統中加工、處理,知識管理的目的是使顯性知識成為組織內部知識,而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第二,知識是一種認知的過程,知識管理要在“以人為本”的和諧環境下進行交流與共享,鼓勵人員參與共享并提供適度的環境。
2.行為科學理論
行為科學理論通常用于研究人類的行為,是一般規律性的理論。行為科學不是單一的學科,而是結合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與人的行為有關學科的理論。由于該理論著重從社會與心理兩方面理解、激勵人的行為,因此行為科學理論是調動人員積極性的學科。行為科學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第一,人的行為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一個自然人經歷了哪些演變過程,轉化為社會人的;第二,認知、性格、價值觀等特征會對人的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是什么;第三,人際關系、組織環境、領導風格這些因素對人的行為有哪些影響。可見,個人心理和社會環境對行為科學的研究至關重要。
(1)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由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是當代社會學理論的主要流派。社會交換理論主要研究人際關系中的交換行為,該理論認為人的本質傾向于趨利避害,在交換中是理性人的角色,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物質資源等根本上都是交換的過程。在霍曼斯的理論基礎上,布勞對該理論進行了發展,他認為交換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自愿的活動,人的交換目的是為了獲取回報,而通過交換能夠確實地獲得應有的回報。布勞指出,形成交換行為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只有通過與他人互動才能實現個人的目標;第二,為了實現最終的目標,需要實施相應的手段。也就是說,社會交換只有在對方做出報答行為時才會產生,如果對方沒有進行報答反應,那么社會交換行為就會終止。布勞認為,社會交換是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對抗力量之間的沖突與合作、社區成員之間間接的聯系與親密依戀關系等的基礎。社會交換理論指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社會資源分布不平均等社會不公平因素,是行為科學研究人的行為的重要社會背景和外部環境因素。
(2)個體行為的動力
需要、動機和態度是個體行為的關鍵動力。動機是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推動力,可以理解為是人為了實現既定目標而發出的沖動。需要不一定有明確的目標,而動機是存在既定的目標的。學者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了S→O→R的研究模式,揭示出個體行為的基本模式。如圖2-1所示。

圖2-1 行為發生的基本模式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動機是由需要支配的。動機是在需要基礎上產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產生動機。需要轉化為動機的條件有兩個:一是要達到相應的程度,產生滿足的愿望;二是要確定目標。當人剛剛對某項事物產生需要時,這種需求感并不能直接地反映在意識里,而是心理上會逐漸有模糊的不安感,而將這一模糊的意識轉為直接的意愿就能夠解除這種不安。意愿僅能夠反映人的內心需要,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必須結合明確的目標,才能形成真正的影響行為的動機。動機產生后,人的內在驅動力便有了明確的方向。因此,動機是人的內在意愿與外在目標相聯系時逐步形成的。
二、博弈論概述
1.博弈論的發展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或競賽論,是指多個個體或團隊之間在特定條件制約下,根據相關方策略,預測選擇和實施應對策略的理論。近代博弈論研究始于20世紀初。1928年,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標志著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共同編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博弈理論推廣并系統地應用于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之后,經過納什、澤爾騰、海薩尼等人的不懈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博弈論的成熟并進入實用。這一理論重視博弈主體間的相互聯系及辨證關系,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能夠有效地拓寬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思路,使其更加接近現實市場競爭,從而在現代經濟管理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2.博弈論的主要內容
(1)博弈要素
博弈論由5個基本要素組成:一是局中人,即博弈的參與者;二是策略,即局中人可選擇的行動空間;三是得失,是一局博弈的結果;四是次序,即博弈方要做出選擇的先后順序;五是博弈涉及到均衡,經濟學中的均衡意味在這一情況下,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沖動。
(2)博弈類型
一般根據博弈方之間是否具有一個有約束力的協議,將博弈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否則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現代博弈論的研究重點。
根據博弈方在行動前是否能夠觀察到先行者的選擇,將博弈分為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如果不能,則是靜態博弈,比如“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否則就是動態博弈。重復博弈屬于動態博弈,它是指每次博弈的條件、規則和內容都相同,但由于長期利益對短期行為的制約作用,博弈各方在當前階段的博弈中,為了避免后續的對抗或報復,不會像在一次性靜態博弈中那樣毫不顧及其它博弈方的利益。
3.完全信息博弈論
根據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了解程度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過程中,每一位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收益函數有準確的信息。與之相反的,如果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收益函數信息了解得不夠準確,或者不是對所有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收益函數都有準確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1)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是指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都各自掌握其他參與者的策略集,以及各策略組合下的收益函數。但其各自行動有先后順序,后者能夠觀察到前者的行動,了解先行者的所有信息,且一般會持續較長時期。
(2)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是指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參與人同時選擇或雖非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的決策。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中的均衡是納什均衡。最典型的例子是囚徒困境。
從經濟學上來講,納什均衡是指有這樣一種策略組合,當面臨這一組合時,任一博弈方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在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沖動。
囚徒困境是非零和博弈中的經典例子。在這一情景下,雙方的優勢策略卻導致了集體收益最差,反映的是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