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美國名編輯研究作者名: 葉新 易文翔 周麗錦本章字數: 3183字更新時間: 2020-03-05 18:22:59
八、1992年至今:作家編輯兩相宜
在《紐約客》工作期間,戈特利布一直擔任克諾夫書局的編輯顧問(consultant editor)。被解職后,他重返克諾夫書局,擔任名譽總編輯(general editor at-large)一職,作為作家和編輯繼續活躍著。忙碌一生的他,現在終于有時間來將自己的愛好轉化成文字與讀者見面了。出于對爵士樂的迷戀,他編纂了《品讀爵士》一書,又因自幼以來對芭蕾舞的熱愛和職務的便利,他創作了《喬治·巴蘭欽——芭蕾舞之王》(George Balanchine: The Ballet Maker,阿特拉斯書局,2004年),以及米凱亞·巴瑞辛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和“舞蹈皇后”瑪歌·芳登(Margot Fonteyn)的傳記。與此同時,戈特利布還編輯了《華盛頓郵報》老板凱瑟琳·格雷厄姆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個人傳記,整理出版了《魯雅德·吉卜林故事選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Rudyard Kipling,克諾夫書局,1994),還與他人合編了一本《品讀情詩》(Reading Lyrics,潘塞恩書局,2000年)。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戈特利布成為紐約芭蕾舞劇團的董事、《紐約觀察家》雜志的舞蹈評論家和《紐約時報書評》的特約撰稿人。
1.1996年:《閱讀爵士》——愛做樂事
戈特利布開始編輯《品讀爵士:從1919年至今的自傳、報告文學與評論之合集》(Reading Jazz: A Gathering of Autobiography, Reportage, and Criticism from 1919 to Now,潘塞恩書局,1996年)一書,動力來自于他對爵士樂那雖姍姍來遲卻極其濃郁的激情。為了這本書,他收集了數百名爵士樂手的資料并閱讀了幾乎所有有關于此流派的介紹文章。1996年,戈特利布在《訪談》雜志的采訪中對記者英格麗·西斯奇談道,幾年前在唱片店購物時與朋友關于爵士樂手的交談促使他開始收集爵士樂唱片。“用自我強迫的方式,我迷戀上了爵士樂。”“我就像一條獵犬一樣,拼命地發掘爵士樂資料,即使只是只言片語,只有一心半點的聯系,我都要把他們整理出來?!?/p>
他同時也開始大量閱讀已出版的爵士樂相關書籍,“那些有關爵士樂歷史的圖書,通通空洞無趣,絲毫不能打動讀者?!彼麑ξ魉蛊嬲f道。于是,他決定自己來編輯一本“閱讀爵士樂”的圖書,這部1000多頁的鴻篇巨制包含了150多篇摘自其他圖書、雜志、報紙的文章,還有來自長篇自傳作品中的摘要、唱片護封上的說明文字,幾乎涵蓋了自1919年至1996年期間所有有關爵士的話題和爵士音樂家,如比莉·郝樂迪(Billie Holiday),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查理·明格斯(Charlie Mingus)、貝西伯爵(Count Basie)、阿妮塔·奧黛(Anita O'Day)、阿蒂·肖(Artie Shaw)、萊昂內爾·漢普頓(Lionel Hampton)和卡伯·卡羅威(Cab Calloway)等人的自傳體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版》書評影評人彼得·克普紐斯(Peter Keepnews)稱《品讀爵士》一書“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參與編纂的邦妮·斯莫澤斯(Bonnie Smothers)斷言:“此書字字珠璣,千金難易!”弗蘭克·麥康奈爾在《公益》雜志上熱情地贊揚道:“這不僅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爵士樂圖書,而且是一本第一次令人真正滿意的爵士樂評選集!”他指出:“入選的音樂家全都是有代表性的。”雖然市面上有著“不實用,價格高于其本身價值”等評價,但戈特利布發掘并拯救那些默默無聞音樂家的事實得到了應有的贊揚。他還認為該書“簡約而不簡單,縝密而妙不可言!”“對于那些不知‘爵士樂’為何物的讀者,此書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這太讓人欣喜了!”
2.1997年:《個人歷史》——大顯身手
在戈特利布回到克諾夫書局做名譽總編輯后,便開始致力于與格雷厄姆夫人(Katharine Graham, 《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合作,編輯她的回憶錄。作為《華盛頓郵報》出版人的女兒,凱瑟琳·格雷厄姆本來致力于相夫教子,因丈夫自殺不得不被推到報業的前臺,因毅然報道“水門事件”而出名。這樣的名人自傳絕對值得編輯出版。不久,戈特利布就頻頻去華盛頓,與格雷厄姆夫人一起參加芭蕾舞會。曾是格雷厄姆夫人調研員的伊芙琳·斯莫爾(Evelyn Small)微笑著說,戈特利布光著雙腳在格雷厄姆夫人的公寓里,邊走邊改稿件。雖然回憶錄字字都出自格雷厄姆夫人之手,但戈特利布大膽地修改了她所寫的每一句話,使該書的中心聚焦于她個人生活中有關人性的故事。最后的完稿,讓讀者有種與格雷厄姆夫人面對面聊天的親切感。
《華盛頓郵報》的一些朋友建議格雷厄姆夫人書的開頭應采取特殊的記敘方式,這是新聞工作者常用的手段。但是,戈特利布讓她還是以她父母的婚姻和她艱難的兒時生活這些簡單的內容開頭。從邊緣性的女兒到妻子角色,再到站在國家政治舞臺的中央,她這一生的軌跡令人感嘆,而書中的敘述卻顯得很簡樸。1997年,該書以《個人歷史》(Personal Life)為名出版,隨后成為暢銷書獲得1998年的普利策獎。
在格雷厄姆夫人為本書撰寫的序言當中,羅伯特·戈特利布和伊芙琳·斯莫爾是她重點感謝的兩個人。她認為,如果沒有戈特利布的幫助,她將無法完成這本自傳。她說:“羅伯特·戈特利布是我在1978年最早與之談論寫作這本書的人,他從《紐約客》回到克諾夫書局,成為我的責任編輯。他本著認真和嚴肅的態度對書稿的重復部分和前后順序作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在書稿的空欄內,我時??吹健覀儾恍枰@些’的字樣,甚至對我認為有趣的地方也予以刪減,他認為那些內容對文章并不起太大的作用。我真的對被刪掉的一頁又一頁感到惋惜。有時,當我確認為應保留時,鮑勃(羅伯特·戈特利布的昵稱)也大度地滿足了我的要求。”
3.2004年:《我的生活》——總統為我工作
2001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一卸任,其自傳的撰寫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據有關人士分析,克林頓執掌白宮8年,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故事”。經濟上,他使美國經歷了8年持續的繁榮;軍事上,他曾出兵索馬里、南斯拉夫聯盟;而在個人生活上,他和白宮女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性丑聞鬧得沸沸揚揚,使他的知名度在美國國內外達到空前的高度。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普遍期待著克林頓的傳記問世。而克諾夫書局對他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預付給克林頓的版稅高達1000萬美元,一舉刷新美國非小說類圖書稿酬的紀錄。在正式發行之前,第一版的150萬冊已經被預訂一空。但從歷次總統自傳的出版來看,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傳主拿走了巨額版稅,而出版社獨吞苦果。因此,這本自傳對出版社和克林頓來說都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這項編輯的重任就落到了戈特利布這個編輯老手的肩上,他被克諾夫書局指定去接受這項工作。他和克林頓并沒有什么特殊交情,但是克林頓卻對戈特利布編輯的格雷厄姆夫人的《個人歷史》印象深刻。在剛開始接觸時,克林頓告訴這位編輯,戈特利布能為他工作他感到很高興,戈特利布則開玩笑說:“你還不了解,你是在為我工作。”對他來說,這只是又一個熟能生巧的“活兒”,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是為他的編輯生涯又添了一本書的記錄。
他倆的好奇心都極強,喜歡饒舌,知識廣博,因此一拍即合。從一開始,戈特利布就稱呼克林頓為“比爾”,而不是“總統先生”,而且剛開始他還向他的同事抱怨克林頓像一個聰明但不想做功課的高中生。其后,兩人的關系日漸密切。當克林頓通宵工作的時候,戈特利布會帶著睡衣到克林頓家里。或許正是戈特利布對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同等熱情,才使他適合去編輯克林頓的書。因為克林頓是一個雅俗均沾的人,而戈特利布對二者同樣欣賞。
作為克林頓的編輯,戈特利布對他既不偏愛,也不畏懼。從創作和編輯的角度,他比作者站得更高。他只是去掉他認為多余的部分,即使是克林頓寫的東西也逃不過被刪節的命運。一旦克林頓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電影、橄欖球或搖滾樂文化談得過多,這些偏離主題的內容就會被全部刪掉。最終,這位著名編輯把克林頓的20多本手寫筆記壓縮成了957頁的傳記——《我的生活》。這本書隨后在全世界售出200多萬本,廣受好評。
在書的前言中,克林頓由衷地向戈特利布致謝,他寫道,“戈特利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編輯”,沒有戈特利布的幫助,“這本書可能會寫的是現在的兩倍長,卻只有現在的一半好”(如果這是真的,那么,戈特利布抱著這被省掉的一大堆紙的情景肯定會非常可怕)??肆诸D還說:“與我的編輯戈特利布一起工作是件愉快的事,也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經歷之一?!备晏乩家猜暶髡f:“與克林頓總統一起工作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快樂,他的書令人驚奇——真實、吸引人、啟示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