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
- 范周
- 13字
- 2020-03-04 18:37:10
第四章 中國創意城市研究報告
一、中國創意城市概況
(一)創意城市概述
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21世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城市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近70年來,我國城市化率自1949年的10.64%增長至2016年的57.35%(見圖4-1)。

圖4-1 我國城市化率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百度文庫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同不合理的城市規劃、用地浪費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城市發展的瓶頸已經顯現。土地資源緊張,有限的土地供應難以滿足城市的橫向擴張,“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模式難以為繼;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和支離破碎的道路交通網路,致使交通擁堵日益嚴重、通勤時間和成本不斷增加;城市功能高度集中、環境惡化、文化消弭等問題,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日益下降,宜居度下降,幸福感缺失。
在此背景下,“創意城市”的概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很早就曾孕育了創意的土壤并產生了創意實踐,但創意城市的概念直到2004年才由英國經濟學家湯姆·坎農在“首屆世界大城市帶發展高層論壇”中提出。坎農指出:“創意城市,就是大城市發展中必須注重人的創造力,依靠人的力量提高城市競爭力”“城市不僅僅是磚塊,更應該是人民釋放創造力的舞臺——這是城市發展中的軟因素,塑造城市的生命和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單元不單是道路、橋梁,更包括專業人士、技術人才、科學家在內的每一個人”。在這個視角下,創意城市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發展或規劃概念,更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文化學概念或社會學概念。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建立,“創意城市”理念對城市發展的指導意義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城市發達城市正在由“工業型城市”向“消費型城市”或創意城市轉變。目前,我國創意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受“創意城市理念”的影響,我國城市發展的理念、模式和路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創意城市不僅從目標定位、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改變了城市的發展模式,而且從社會網絡、文化體驗和公共政策三方面重構了城市的發展路徑,為城市建設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創意城市強調通過文化創意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文化創造力和居民參與感,探尋城市發展新思路,開拓城市發展新空間和產業升級新領域,從而推動城市復興、延續城市文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符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的“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現實要求。
(二)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UCCN)始于2004年,匯集全球以創意為策略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城市,旨在促進創意城市在“文化與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建立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推動全球創意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速全球范圍內經濟復蘇進程。同時,提升創意產業發展的發展水平,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創意城市網絡涵蓋手工藝與民間藝術(crafts&folk art)、設計(design)、電影(film)、美食(gastronomy)、文學(lit-erature)、音樂(music)和媒體藝術(media arts)7個類別。加入創意城市網絡,不僅可以促進城市創意產業發展,還可以同其他創意城市共享成功經驗和發展成果。目前,已經有72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座城市入選。
自2008年至今,我國已有12座城市分五批先后入選(見表4-1)。第一批城市在2008年入選,共一個,深圳市入選設計之都。第二批城市在2010年入選,共兩個,其中,上海市入選設計之都,成都市入選美食之都。第三批城市在2012年入選,共兩個,其中,杭州市入選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北京入選設計之都。第三批在2014年入選,共三個,其中,景德鎮入選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入選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順德入選美食之都。第四批在2017年入選,共四個,其中,長沙入選媒體藝術之都,澳門入選美食之都,青島入選電影之都,武漢入選設計之都。
表4-1 入選創意城市網絡的中國城市

數據來源:網絡資料整理
(三)創意城市整體表現
(1)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我國創意城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各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平穩或較快增長,整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在2016年中國主要城市GDP生產總值排名前15中,有上海、北京、深圳、蘇州、武漢、成都、杭州、青島、長沙、佛山(順德)共10座創意城市(見圖4-2、表4-2)。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和外貿進出口也保持平穩較好發展(見圖4-3)。

圖4-2 2017年我國創意城市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表4-2 2016年中國主要城市GPD排名

數據來源:2016年中國主要城市GDP百強榜
(2)財政收支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固定資產用于文化創意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日益提高。創意城市的財政總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其中地方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大部分城市在10%以上,上海市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更是高達16.1%(見圖4-4)。固定資產投資發展勢頭良好,大部分城市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以上(見圖4-5)。固定資產中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有所提高。

圖4-3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圖4-4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圖4-5 2016年我國部分創意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產業活力逐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不斷深化,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程不斷加快,“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金融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第三產業,尤其是創意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帶動作用日益提升,并且日益成為創意城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動力源(見圖4-6)。

圖4-6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國內生產總值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4)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不斷加強,不斷完善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住房保障體系、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等社會保障體系。新增就業崗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失業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左右,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基本達到3萬以上,人均消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旺盛,尤其是對于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日益強烈(見圖4-7、圖4-8、圖4-9、圖4-10)。

圖4-7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新增就業人口和失業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圖4-8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圖4-9 部分創意城市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圖4-10 2016年部分創意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四)創意城市的類型
1.文化資源型
這類城市往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文化遺產,這來源于城市漫長而悠久的歷史積淀。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對城市發展具有雙重作用,如果利用得當,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資源優勢將成為城市的一大特色;如果利用不當,這些文化資源反而會成為城市發展的累贅。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文化資源是創意城市發展的基礎,它不僅能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創造性開發轉變為經濟效益,還能夠作為城市文脈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后者對于增強城市居民凝聚力,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尤為重要。因此,這類城市更強調發現、挖掘和保護城市文化資源,并且通過創意活動加強宣傳和推廣。我國的澳門、順德、成都屬于此類城市。
2.創意引領型
這類城市在全球城市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能夠引領創意城市發展潮流。這些城市具有包容、多元的文化背景,為創意城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軟環境”。同時,這類城市還聚集著大量的創意人才、擁有高效的組織機構和富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這些有利積極因素的有機結合,確保各類城市文化、創意活動能夠順利展開。多樣化的文化活動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創意人才和投資者,為創意城市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這類城市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文化吸引力和競爭力,并且在民眾之間具有普遍的美譽度。我國北京、長沙、上海、杭州屬于此類城市。
3.技術創新型
這類城市往往是技術革新的“試驗場”或新技術的誕生地。這種情況的產生,通常是寬松包容、充滿創新精神的城市氛圍中由城市當中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之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而促成的。在這類城市中,技術可以被定義為創新和高科技的集中體現。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的新產品、服務和新工藝,是創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青島、武漢、深圳屬于此類城市。
4.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產業轉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后工業時代到來,許多以工業為主的城市面臨發展困境,如新的經濟增長點缺失導致的發展后勁不足。此時,知識經濟和創意經濟迅速發展,文化、藝術和創意等因素向傳統產業滲入,賦予傳統產業文化附加值,提高了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向中高端躍升。我國景德鎮、蘇州屬于此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