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是什么——思考生命的意義
哈佛告訴你
人生是旅途,也許終點和起點會重合,但我們如果一開始就站在起點等待人生的完結,那人生就會是一片蒼白,其中沒有美麗的風景和令人難忘的過往。當我們告別人生的時候,也不知道生命的色彩和意義。
活的是過程
人生如一出戲: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表演得是否出色。
——塞涅卡
一位澳大利亞商人到東南亞去旅游,他住在海邊的一個小漁村里。他注意到那里有一位漁民,每天在大海中打撈幾條魚便回來了。
商人很奇怪,問:“你為什么不多花些時間多捕一些魚呢?”
漁民說:“這些魚已經夠我吃的了,何必多操那份心呢?”
商人問:“那你每天還有那么多時間都干些什么?”
漁民說:“回來和孩子們玩一會兒,和老婆聊聊天,到黃昏的時候,和老哥們一起喝喝酒。”
商人很不以為然,他告訴漁民:“如果你能按照我說的去做,也許你會生活得更好?!?/p>
漁民笑著點了點頭。
商人又說:“你在大海中多停留一會兒,抓到更多的魚,可以賣到更多的錢。有了錢之后,你可以擁有一只大船,甚至一支船隊。這樣你每天有幾十噸的魚,可以自己開辦加工廠,進行直銷。你就會擁有大量金錢,有了錢之后你可以去洛杉磯甚至紐約?!?/p>
漁夫問:“到那兒做什么呢?”
商人說:“到了那里,你可以做更大的生意,變成一個大富翁,你的錢財一輩子也花不完?!?/p>
漁夫問:“那么,再然后呢?”
商人哈哈大笑:“然后你就可以退休啦!到時你可以搬到你家鄉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和孩子玩玩兒,與老婆說說話,到了黃昏再和老哥們喝喝酒,快快樂樂享受下半生?!?/p>
同樣的人生結局,因為有了不同的過程,而顯得意義不同。如果省略了那些曲折動人的奮斗歷程,那么也就失去了輝煌而精彩的人生。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始點和終點在表面看來并無差別,但有的人在即將告別人世時面對的是一張白紙,而有的人面對的是一張色彩斑斕的圖畫。當走到人生盡頭,回首人生過往的時候,只要你能夠無悔于自己的一生,你就可以欣慰地和自己的生命告別了。
懂得人生意義的人往往不喜歡平穩凡庸的生活,而是有膽量去嘗試一些困難的、冒險的但卻有內容、有意義的生活。當困難被克服了,險境過去了,才會嘗到一些人生的真味,才會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樂。
過屬于你自己的生活
不要追隨別人的生活,有價值的人生,并不是復制別人的生活,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有用的環境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
——安德魯·卡內基
人生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財產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生活本質的價值并不因外形上的事物而受到影響。判斷人生價值的準則是個性。如果按照個性來生活的話,不管你是做一個總統,還是做一個商販,價值都是相同的。
所有的人生,都是寶貴而具有價值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具有他人不可模仿的獨特價值。那些過上有意義的生活的人們,他們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按照別人的路子來走,而是按照自己的個性認認真真地過日子。他們創造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價值,受到他人的尊敬,也受到他人的羨慕。
從前,有一國王閑來無事,便微服走出宮門,走到一個賣燒餅的老頭面前,一時興起,問老頭:“一國之中誰是最幸福的人?”
老頭答:“當然是國王最幸福了?!?/p>
國王問:“為什么?”
老頭說:“你想,有百官差遣,平民供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這還不幸福嗎?”
國王答:“希望如你所說吧?!庇谑桥c老頭共飲葡萄美酒,直到老頭醉得不省人事,國王便命人把他抬回宮中,對王妃說:“這個老頭說,國王是最幸福的,我現在戲弄一下他,給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讓他理理國政,你們大家不要害怕。”
王妃答:“遵命?!?/p>
等到那老頭醒了,宮女便假裝說:“大王你喝醉了,現在積下很多事情要等你處理?!庇谑抢项^被擁出臨朝,眾人都催促他快些處理事情,他卻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這時,旁邊有史官記其所言所行,大臣公卿們與之商討議論,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這老頭腰酸背痛,疲憊不堪。這樣過了幾天,老頭吃不好睡不香,竟瘦了下來。
宮女又假裝說:“大王你這樣憔悴,是為什么???”
老頭回答說:“我夢見自己是一個賣燒餅的老頭,辛苦求食,生活很是艱難,因此就瘦成這樣了?!?/p>
眾人都私下里偷著笑。這老頭到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道:“我是賣燒餅的呢,還是國王呢?若真是國王,皮膚為什么又這樣粗糙呢?若是賣燒餅的,又為什么會在王宮里呢?唉,我的心很慌,眼睛也花了啊。”他竟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誰了。
王妃假裝問:“大王這樣不高興,讓歌妓們來取樂你吧。”于是老頭喝起葡萄美酒,又醉得不省人事了。后來,宮女們又讓老頭穿上舊衣服,把他送回到簡陋的床上。老頭酒醒后,看見自己的破房、粗布衣服,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但卻渾身酸痛,好像被棍子打過了一樣。
過了幾天,國王又來到他這里。老頭對國王說:“上次喝酒,是我糊涂無知,現在我才明白過來啊,我夢見自己當了國王,要審核百官,又有國史記對記錯。大臣要來商量討論國事,心里便總是憂心不安。弄得渾身都痛,好像被打了鞭子一樣。在夢里尚且如此,若是真的當了國王,還不更痛苦啊?前幾天跟你說的話,實在是不對啊?!?/p>
別把別人的生活當作你生活的藍本,不要為達到別人的水平而努力。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并沒有什么準則。世上并沒有任何準則認為,某一種生活是有用且有價值的,從而必須要過上那樣的生活。生活的準則就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全力以赴,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懂得熱愛生命
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生命想象不到得短暫。
——杜伽爾
要珍惜并熱愛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太在意生命中的缺憾,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生命是上帝對我們的眷顧,它成就了你的色彩繽紛的生活。
有一天,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么?”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钡茏觽儙缀醪患偎妓?。
“那么,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币粋€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
“你并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聽后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p>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于飲食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只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后連連點頭微笑。
“對了!對了!人的生命在于呼吸間。你體會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諦。這一呼一吸就是人的生命。所以你們大家要只爭朝夕地修道,不可放松??!”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間,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它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應該珍惜你的時間,珍愛你的生命。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
生命短暫得就如一道流星,你稍不留神就會與它擦肩而過,浪費生命無疑是人生的最大悲劇。
做人是根本
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須借助任何手段。
——愛默生
對于一個人來說,無論他取得的成就有多大,最令他驕傲和欣慰的事就是他從來沒有不良記錄。
羅斯福年輕的時候就下定決心絕對不做有損自己聲譽的事情。在他工作的時候,在他結交朋友的時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做出有損自己名聲的事情,即使那樣會讓自己失去部分財富,失去一些朋友,他也在所不惜。在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政績顯赫的總統前他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在他的政治生涯當中,他有很多發大財的機會,只要他不那么正直,不那么秉公執法,只要他稍微利用一下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權力……但是羅斯福沒有這么做,他從來不會做違背良心和有損聲譽的事情。他不想讓自己的政治生涯有任何的污點。如果在某一個職位就必須放棄自己做人原則的話,他寧可放棄那個職位。他不允許自己去拿一分來路不明或者不干凈的錢。盡管這樣他會得罪很多人,也會給自己制造很多麻煩,但是他依然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事實上,很多人雖然記恨他“不給情面”,但卻又非常敬佩他的正直和誠實。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人品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他們看一個人往往看他是否精明能干,是否聲名顯赫,但是他們卻很少強調這個人是否誠實,是否正直。顯然他們并沒有把一個人的人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很多人非常敬佩那些誠實、正直、勇敢的人,可是他們卻很少要求自己這樣做。就好像很多商人其實知道做生意應該講信譽和實力一樣,可是他們卻往往靠欺瞞、夸大事實和其他伎倆來賺錢。一個人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是其他東西無法代替的。金錢財富、地位權力都無法彌補一個人人格上的缺陷。一個人不論他多富有,也不論他有多大的權力,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誠實與正直,那么他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
有些商人成了大富翁,可是他們卻難以得到員工的愛戴和崇敬,因為這些富翁在金錢和物質財富上雖然占有優勢,但是他們在人格上卻處于劣勢。他們唯利是圖,很少真正設身處地地為自己的員工考慮,而且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惜借用卑劣的手段剝削員工為自己謀取財富。人們向來尊重那些人格高尚的人。誠實正直的人即使沒錢財,沒權位,也同樣會受到人們的愛戴。
無論你遭遇什么情況,你都應該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你掙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是正大光明的,而不是違背良心的。大膽告訴你的老板,你不會接受任何有問題的工作,因為你不愿違背自己的良心,不想出賣自己的真誠和正直。
當你開始踏入社會后,不論你從事什么工作,你都應該先做好一個人,你不能僅僅因自己是一個律師、醫生、商人或者農民就放縱自己。你必須記?。阂粋€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并且一生都要為之不懈地努力奮斗!
奉獻會讓生命沒有遺憾
我們一再堅持我們的貢獻,那是因為,只有這種看法才能有權利在世界上贏得人類的同情。
——羅丹
只要我們將自己奉獻給他人,愛對我們而言便是隨手可得的。我們的愛給予他人,我們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愛。
菲娜是一名老師,只要有時間,她便從事一些藝術創作。在她28歲的時候,醫生發現她長了一個很大的腦瘤,他們告訴她,做手術存活概率只有2%。因此他們決定暫時不做手術,先等半年看看。
她知道自己有天分,所以在6個月的時間里,她瘋狂地畫畫及寫詩。她所寫的詩除了1首之外,其余的都被刊登在雜志上。她所有的畫,除了1張之外,都在一些知名的畫廊展出,并且以高價賣出。
6個月之后她動了手術。在手術前的那個晚上,她決定要將自己奉獻出來——完全地、整個身體地奉獻。她寫了一份遺囑,遺囑中表示如果她死了,她愿意捐出她身上所有的器官。
不幸的是,菲娜的手術失敗了。手術后,她的眼角膜很快地就被送去馬里蘭一家眼睛銀行,之后被送去給在南加州的一名患者,使一名年僅28歲的年輕男性患者得以重見光明。他在感恩之余,寫了一封信給眼睛銀行,感謝它們的存在。進一步地,他說他要謝謝捐贈人的父母,能養育出愿意捐贈自己眼角膜的孩子,他們一定是一對難得的好父母。他得知他們的名字與地址之后,便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飛去拜訪他們。菲娜的母親了解了他的來意之后,將他抱在懷中。她說:“孩子,如果你今晚沒別的地方要去,爸爸和我很樂意與你共度這個周末?!?/p>
他留下來了。他瀏覽著菲娜的房間,發現她曾經讀過柏拉圖,而他以前也讀過柏拉圖的點字書;他發現她讀過黑格爾,而他以前也讀過黑格爾的點字書。
第二天早上,菲娜的母親看著他說:“你知道嗎,我覺得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可是就是想不起來。”突然她想到一件事,她上樓抽出菲娜死前所畫的最后一幅畫,那是她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畫像。畫上的男人和這個年輕人幾乎一模一樣。
然后她母親將菲娜死前在床上寫的最后一首詩讀給他聽:
兩顆心在黑夜里穿梭,
墜入愛河,
但卻永遠無法抓到對方的眼神。
最徹底的、最善良的愛讓菲娜無私奉獻她的生命,這種奉獻超越了物質實體,在精神世界中,奉獻為愛贏得了永生。奉獻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你奉獻了,但你并沒有失去,相反,你會得到意外的收獲。也許你的奉獻只是舉手之勞,但卻會給他人帶來滿世界的光明。播撒奉獻的種子吧,它們會讓世界變得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