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一個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多重人格障礙

輪流值班的靈魂

通常我們說自己要人格分裂,一般的理解也是基于感覺自己的行為心理呈現了多面性,感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多個人。所以,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時而溫柔、時而冷峻、時而開朗、時而又沉默的時候,我們還會冒出一句:“你還真是多重人格哎!”

其實,我們理解的人格分裂或是多重人格,在心理學上都有一個專有名字,叫做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以往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在某些出版物中也稱之為解離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簡單來理解,就是病人身體內由于存在多個人格,而且多個人格之間不能感知相互的存在,無法正常地識別自己的身份。

如果我們的身體真的像房子一樣,里面住著我們的靈魂,那么多重人格障礙就是說,在這一幢房子里,不只住了一個靈魂,而是多個靈魂,他們輪流成為這個房子的主人,有時候他們還會彼此遇見,為了爭奪房子發生爭執。有心理學專家甚至提出,臨床表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個不同的人格。

肉體,是靈魂的房子,是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實實在在的模樣。

而里面的靈魂,指的就是你獨有的行為模式、語音語調、習慣性姿勢等,還包括你的性格、你的思考、你為人處世的方式,等等。

身體只能有一個,可是行為方式、思想等卻可以有很多種。因此,才會有多重人格的出現。

那多重人格到底是怎樣的癥狀表現呢?這里有一個“三個A”的例子:

主人公名字為A,是個27歲的年輕人,他患有很嚴重的頭疼病,每天頭疼,且次數頻繁。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每次當他的頭疼發作后,他總是記不起頭疼的時候自己做過些什么。

那么,在A錯過的那段記憶中,也就是說在他頭疼的時候,他到底做過些什么?以下是旁觀者給出的答案:

A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在這期間試圖用刀子刺死對方,但被警察發現,在逃跑過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槍。

A拿著菜刀追著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歲大的女兒到處跑。

A試圖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在扭打過程中他自己卻先掉了進去,結果逆流游了400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自己全身濕透,卻搞不清楚這是為什么。

聽到這些,A驚出一身冷汗。他意識到他需要醫生的幫助了,于是他選擇去醫院住院治療,這對于他來說真是再明智不過了,因為在接下來的“病癥”發作期間他的行為都是在醫務人員的掌控范圍內的,而這更利于幫助A解開疑惑:我到底是怎么了?那個人是我么?

而醫務人員在觀察過程中驚訝地發現,A在頭疼期間會以不同的名號自稱,行為舉止也發生改變,完全跟換了一個人一樣!

也就是說,在A頭痛期間出現了多個A,而每個A都各不相同,甚至那也不是本來的A。簡單地說,A的身體里除了原來的A,又出現了分身。經過醫務人員認真仔細地分析辨認,得出結論,A的分身分別是:小A、中A和大A。

小A的特征是,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A的特征是,像只多情的蜜蜂。

大A的特征是,像個心狠手辣的暴徒,與小A和中A都反差極大。

最可憐的是,A對他這另外三個“兄弟”的存在一無所知。現在,四個靈魂擠在他那狹小的軀體里面你爭我奪,都想把A的肉體獨占。

心理學家們當然好奇另外三個靈魂從哪里來,當然,這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對A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抓住了三個靈魂的原型:

小A的原型是在A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A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

中A的原型是源于A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A悄然登場。

大A的原型則是源于在A10歲那年,他被一群青年野蠻地毆打,就在這個時候,大A出現了,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A。

講到這里,我們大概又有些迷茫了,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竟然會埋下隱性性格的種子么?身體里那些輪流值班的“靈魂”竟然是某日某時某景下的自己么?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我們如何來區分一個人,或者說我們如何來辨認一個靈魂、一個分身?

我們要了解一下核心人格與非核心人格的含義。

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沙利文指出:“人格是重復人際情景的相對持久的模式,重復的人際情景是一個人生活的特性……有多少種典型的人際關系就有多少人格。”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人格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個的,且是可以拆分的,整體的人格是由多個人格有機組合的結果。但是在這眾多的人格當中有核心特質和非核心特質。比如,我們認為林黛玉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物呢?大多數人的印象是清高、聰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這些都是她的核心特質。

中心特質

也稱核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個中心特質。核心特質是最能說明一個人人格的特質。一個人的人格由幾個彼此相聯系的核心特質組成,核心特質是行為的決定因素。

核心人格是指與生俱來的原始人格,而非核心人格則可能是因為外力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的應激性人格。

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前面說到的A的案例。A的核心人格是A日常表現出來的本身,而后來在A的人生過程中A受到各種刺激引發出的人格則為非核心人格。

一般來說,核心人格是消極的、空虛的、焦慮的,才會給非核心人格以可乘之機,乘虛而入。所以,大A強悍,而A則可能是外表強悍但內心懦弱的男人。因為當他變身為大A后竟然主動出去挑釁打架,可見,他應該是具備這種身體條件的,否則無法釋放這種強悍型的人格,應該是個肌肉型的猛男。但是,為什么變身成大A才這樣強悍,這說明也許原來的A是個性格懦弱,雖然他有著強悍的外表,但可能遇事往往委曲求全,甚至要躲起來哭一場,這樣的反差才會讓另一個人格在某種特定情境下跳出來。

而非核心的人格則大多是有攻擊性的、強勢的,甚至更強悍的非核心人格會擠掉其他人格而獨占肉體并控制整個局面,它會隨機的把時間分配給每個人格,并且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出現其他人格。

所以,大家覺得“A氏四兄弟”中誰能掌控局面呢?是大A嗎,因為在這里面表現最強悍的就是大A了,但不是,掌控局面的還是A。

為什么是A?因為掌控局面必然就要掌控時間及出場安排。如果我們再回頭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大、中、小A的出現,其時間和情境都是由A本人作出選擇的。比如當A感覺頭疼的時候,就讓這三個分身從身體里蹦出來,“我不爽了,你們就來替我宣泄吧。”所以,看出來了吧,A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如果說A是真正的幕后黑手,A在安排著這一切,那就是說A應該知道大、中、小A三個“兄弟”的存在才是,可是為什么A從來都說他不記得自己頭疼之后做過什么,也就是說他從來不知道另外“三兄弟”的存在。那么“三兄弟”是不是也不知道A老大的存在呢?答案是不一定。這里就出現了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的關系問題。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并存于一個主體內,核心人格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

所以,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就以這樣你爭我奪、伺機而動的狀態存在于一個人的軀體里,比如A,痛苦而悲慘地成為人格之爭的戰場。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多重人格障礙是一種精神分裂。甚至有人將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混為一談。多重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癥之間的確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理障礙。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確,其癥狀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意志障礙。即病人會出現思維中斷、擴散,對人冷漠,情緒變化劇烈,主動性減退、行為退縮、生活懶散等。妄想和幻覺則是精神分裂的重要癥狀之一,另外還有些病人會有木僵或興奮躁動等行為表現。

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改編于美國著名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的真實事跡的美國電影《美麗心靈》,是一部極富人性的電影,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典型的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的患病過程和戰勝病魔的心理歷程!

故事的主人翁納什是一位非常優異的天才數學家,但由于沒有上預備班的經歷,也沒有遺產或者富足親戚的資助,因此他未能進入“常青藤盟校”,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為了證明自己,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尋找一個真正有創意的理論。

一晚在酒吧,他觀察競爭對手——一個熱情的金發碧眼女人的反應引發了他的靈感,常常在他腦海里醞釀的想法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并浮現在眼前。隨之撰寫出了關于博弈論的論文——“競爭中的數學”,他大膽地將現代經濟之父亞當·斯密的理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

然而,他苦于這項成果在現實生活發揮不了優勢,強烈渴望能得到更好的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給自己虛構了一項任務,他受到美國國防部的邀請,參加一個絕密的任務,破解敵人的密碼。對待這項任務,他如同對待自己的學術研究一樣,十分認真與專注地幫助美國國防部破譯著密碼,并被這項工作深深地迷住了,迷失在這些無法抵御的錯覺中,無法分辨摯友查爾斯、查爾斯可愛的小侄女和威廉·帕徹等他虛構出來的人物并非真實存在!

后來,納什被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癥!無論國防部絕密的任務還是那些他虛構的人物,都只存在于他自己虛構的世界里,存在于他的意識里、他的幻想里,除了他本人以外,誰也無法看得到!

妄想型精神分裂癥

妄想型精神分裂癥是精神分裂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大約有半數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被診斷為妄想型。妄想是一種在病理基礎上產生的偏執與歪曲的觀念,毫無現實根據,是憑空出現的推理與判斷,多伴有幻想。

由前述,我們知道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聽到的聲音來源于內部,來源于自己頭腦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則會認為那些來自于自己頭腦里的聲音是天外之音,是別人發出來的。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能認識到所有這些只是種幻覺,往往會自己壓制住這種聲音;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則認為那些聲音都是真實的,盡管實際上它們并不存在。因此,精神分裂患者的思維是與現實脫節的,他們雖然智能正常,但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正常地融入現實生活。而多重人格者并沒有與現實脫離,而是以不同的人格生活,他們可能更善于利用現實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說到這里,要和大家強調一點。在現代,人們經歷的高壓力生活、高壓力學習和高壓力工作以及世界集體化、合作化、知識爆炸化導致越來越降低個人的作用,有不少人都有輕微的人格分裂表現,如突然的大喜、大怒,經常性地感到無聊、郁悶。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表面出兩面甚至多面性,并非就一定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

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其思維、情感、行為產生了分裂,由于妄想、幻想等導致其精神活動與外界環境產生了不協調,而且多數是由于精神分裂患者伴有幻覺。

幻覺分為“聽幻覺”“視幻覺”“觸幻覺”。其中聽幻覺是最普通的幻覺,人們會聽到控訴他們不道德的行為或威脅他們的聲音,這些聲音也可能唆使他們去傷害自己。而精神分裂患者還可能會回答這些聲音,甚至會與這些不存在的聲音對話。

由于精神分裂患者活在自己的幻覺與妄想里,所表現的行為與反應都是根據其幻覺里的事物產生的,這樣他們的行為在現實中就會顯得異常。

此外,許多精神分裂患者還會患有“行為混亂和緊張癥行為”。例如他們會突然毫無理由的破口大罵,學別人的動作或者說話,行走時忽快忽慢、自言自語;還有一些精神分裂患者衣著不整或者不合時宜,夏天穿棉襖,冬天穿裙子;有時候還會做一些會不雅甚至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如脫光衣服、摸路人的屁股等。有的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緊張癥

緊張癥是一組精神運動和意志的紊亂,包括刻板、自動服從癥、僵硬、模仿動作、緘默癥、自動和沖動行為等。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是腦神經元功能的特性異常,通俗地講就是大腦信息傳遞出現了錯誤。所以精神分裂癥不僅是一種精神行為障礙,也是一種實質性的病變。

而多重人格患者則是自我意識出現了障礙,是自我內部的不協調,它的產生是一種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他們的幻覺形式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腦海里的聲音,并不會形成虛擬的外界環境,不會虛構出除自己以外的人來,只是在自己的意識里出現了多個“我”,無論哪一個“我”,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雖然多重人格患者也會有異常的行為,但這種異常行為的產生與精神分裂者不同,它們是由于每一個“我”所做的事情并不會被其他的“我”所感知而造成的,與外界環境無關。

實際上,包括多重人格患者在內的許多心理疾病,多數是潛意識發生了問題。比如,在兒時記下許多被自身認為絕對不正當的記憶,或者十分排斥回憶起曾經的挫折、遭遇等,有些人就會開啟自我保護的開關,把這些讓人不開心的回憶藏到看不到的地方去——潛意識!

潛意識

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于“意識”的一種思想,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潛意識,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在正常情況下不能被感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

說到潛意識,就不能不提起心理學之父、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所以將弗洛伊德稱之為潛意識的第二個父親,那么弗洛伊德是怎么發現潛意識的呢?那就不得不提起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她的案例對心理學而言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她就是安娜!

被催眠的安娜

安娜出身于維也納一個顯赫的猶太家族,21歲時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但是,安娜并非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病人,甚至他們從未謀面。真正接手安娜案子的是弗洛伊德早期的導師與合作者——Josef Breuer,下文中簡稱為J。

在講述安娜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再好好說說那個高深莫測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兩個層次,意識和潛意識。弗洛伊德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闡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讓心理學的門外漢也能弄個明白!大師將人的心理比喻成大海里的錐形的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可以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們的意識,而海面下真正的龐然大物部分就好比潛意識,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現在把心靈的冰山放入我們的腦中。潛意識在我們的腦中,一直被禁閉在一個黑暗的空間里,我們看不到它,它卻在影響著我們,因為它的能量可以影響我們的意識。它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會出來執行我們意識不到的想法,但是它可沒有分別好壞的能力,因此,我們的腦就把它關起來,并且派一個小人兒把守。

潛意識先聊到這里,安娜該出場了!安娜第一次造訪J時,開始只抱怨說自己長期咳嗽。經驗老道的J一聽,就知道安娜沒有說實話,不過第一次來咨詢的人都不會立刻敞開心扉,J覺得必須采取別的辦法,走進安娜的內心,看看她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于是,他決定對安娜實施神奇的催眠術。

J用催眠術成功地使安娜回憶起那些她所不愿想起進而排斥到潛意識里去的記憶,重構了那些導致她前來就診的事件:遠到童年的經歷,近到她正在照顧身染重病的父親,備感身心疲憊。

催眠結束后,J對安娜講述了她前來就醫的真正緣由,安娜頓時兩眼飽含熱淚,像尋覓到知音一樣,徹底對J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地、痛快地將自己的其余癥狀都說了出來:“其實我還覺得我的眼睛和耳朵有點不好使了,頸椎也難受,頭疼,右臂和右腿發麻……”從安娜的講述中,J憑借經驗覺得她應該有其他問題,這些癥狀只是表現,真正的病因并非如此。于是把她登記在冊,打算以后對其進行密切隨訪。

J的判斷果然沒錯,就在安娜造訪的兩周后,她突然出現了短暫失語的狀況,緊接著,體內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人格,來回轉換,沒有任何預兆。

在安娜的身體中有了兩個靈魂,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將新出現的人格稱之為安小娜。安娜原有人格即核心人格,膽小抑郁,比較消極的。而安小娜則恰恰相反,她行為古怪叛逆,而且脾氣暴躁,誰若招惹便發狂發怒。前面我們說過,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極的、抑郁的,而非核心人格一般都與核心人格相悖,敵對、控制,甚至有反社會的特點。

有時候,外界因素,尤其是情感上的刺激,會對人格分裂產生巨大的影響。本已病情好轉的安娜,因為父親的離世,受到嚴重的打擊,她的病情急轉直下。她人格轉換的頻率越來越快,安小娜的勢力越來越強,經常出現,而且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久,當安小娜出現時,除了J外,其他人她都不認識了,也只有J喂她吃東西她才肯吃,而且安娜原本會說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安小娜卻只會說英語。再后來,她的情況越來越糟,有時候神志不清,開始出現自殺的傾向,最后安娜被轉移到特殊的地方監護起來。

雖然J一直不懈地努力,想盡各種辦法,但對安娜的病情惡化都無濟于事,毫無效果。直到安娜突然出現了回避喝水的癥狀,J見事情不妙,再這樣下去,安娜就要有性命危險。心急如焚的J又一次對她進行了催眠。通過催眠,J得知安娜是因為看到一條狗在水杯里喝水,頓時覺得非常惡心,于是她拒絕喝水。J順勢誘導她表達出了內心真實的感受。當安娜從催眠中醒來時,她的恐水癥竟奇跡般地好了。

這一次,J終于找到治愈安娜身上的各種奇怪病狀的辦法!他領悟到了這種后來成為精神分析技術主要治療方法的東西,那就是:宣泄!J迅速把這種方法運用于安娜其他癥狀的治療,而這些癥狀也奇跡般地消失了。J的發現為弗洛伊德創建精神分析法與夢解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弗洛伊德將這種宣泄一切因為“壓抑”而產生的心理痛苦的心理治療方法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并成功地運用于實際的治療當中,取得了巨大的治療成果!

那么,催眠是怎樣在多重人格的治療中起作用的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催眠是由各種不同技術引發的一種意識的替代狀態。一般情況下,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會完全放松,就像進入睡眠一樣,但是他的意識是清醒的,只是操控在催眠師的手中,并且對催眠師的暗示有著極高的反應性,并在知覺、記憶和控制中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在催眠狀態下的人更加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敢于說出自己的問題。

催眠療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范圍變得極度狹窄,借助暗示性語言,以消極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使用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對于多重人格,也是借助催眠療法,來挖掘那些引發個案多重人格或反常行為出現的,被個案記憶與意識排擠卻依舊耿耿于懷的經歷,這樣就可以找到誘因。此外,通過在催眠治療過程中的暗示、引導等方法,讓個案可以就那些經歷進行深層的自我表達多種意念和情緒反應,宣泄自己內心壓抑著的不滿或者反感等不好的情緒。同時,讓個案自己去了解不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原因,在催眠師的輔助下找到改善的方法,進而個案心甘情愿地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并愿意持續將新的習慣轉成正向的行為。簡單的講就是,利用催眠幫助個案由內心解脫自己原有的心理束縛!盡管安娜的許多病狀都已被清除,但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卻并未發生改變。幸運的是,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沒有妨礙安娜后來成為一個杰出而成功的人。安娜的朋友談起安娜時是這樣說的:她就像是過著“雙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個柔弱的維也納19世紀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強硬的女權主義者和改革家。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來紀念她。

靈魂從哪里來

還記得本書第一個出場的人物“A氏四兄弟”嗎?看一下小A、中A、大A出現的時機:小A,是在A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A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中A,A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A悄然登場;大A,在A10歲那年,某次,一群青年野蠻地毆打他,就在這個時候,大A出現了,并且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A。

再來看一下在不同時期出現的他們又有怎樣不同的性格:小A,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中A,就像是只多情的蜜蜂;大A,這個角色可不得了,他是個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對應著出現時期與表現的性格,是否恍然大悟?原來這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關聯!A在目睹了母親的沖動暴行后,心靈備受沖擊,為了逃避這種痛苦,于是干脆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了理智又冷靜,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A。因為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A打扮成一個女孩,A內心充滿抵抗不滿,渴望自己能像個爺們兒一樣。因此花心浪情的中A出場了。A被一群青年野蠻地毆打,備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變形金剛……于是暴戾兇殘的大A現身了。也就是說,每個人分裂出來的人格的特征與性格是受其誘因的影響而形成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精神創傷都是虐待等遭遇所引起的,比如戰爭或自然災害等都有可能給人們帶來心理不適而產生精神上的創傷!曾經有心理學者描述,在戰火紛飛的地區,一個小女孩親眼目睹了雙親被地雷炸死,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她試圖一點一點把他們的尸體拼湊在一起……還有一些人,是潛意識里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會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嚴重壓力,逃避生離死別等。

還有一種就是與人的時間段有關:在不同的時間段你的那個年齡就死亡,比如說: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等隨時間的流逝,然后就會有新的時間來代替你,年齡段的死亡就會使你忘記過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憶,忘記一些東西,其實是我們過度的哀傷造成的。然后就會改變(人們常說一個人戀愛以后怎么改變了)就是另一種人格的表現,這就是經過不同的事物以后,我們的改變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癥狀。

此外,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會多多少少參與其中。

我們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礙通常是在經歷了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后引起的。那么創傷后應激障礙也是由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造成的嗎?

我們也可以這樣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們就像是棗核兩端。而大多數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是適中的,是心理暗示的“中產階級”,居于棗核的中間。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輕易把自己從嚴重的創傷中分離出來,人格上一人變多人,就變成多重人格了。而對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來說,他們沒那個“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應激障礙。不是所有受了大創傷的人就一定要變成多重人格或者應激障礙。除去童年時受到傷害的人可能難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敗與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學和心理上對焦慮情感比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這些障礙的風險。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嚴重的精神創傷,也是不為所動的。

依據早期精神分析的觀點,多重人格的形成是受到精神創傷的受害者用了一種叫分裂過程的防御機制。在分裂過程中,個體把關于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從意識中分裂出去,并且這種分裂是不知不覺地發生,還是發生在意識之外。關于創傷事件的記憶被分裂出來形成單獨的人格,這些不能記起受虐的事情,并在主人格之下獨立地活動。

拋開多重人格的危險性,就個體本身來說,我們依稀地看到多重人格是有其適應性意義的。多重人格的形成是環境刺激的產物,每一個亞人格就是針對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特殊防御,至于由哪種人格來支配,則是遵循“哪種人格最適應當時的環境和需要,就啟動和出現哪種人格”的原則。這樣不難發現,多重人格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通過頻繁地變換人格來適應環境的心理現象,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心理努力。

盡管治療師在從業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多重人格障礙的資料,但是大部分治療師還是很少能碰到現實案例的。在某種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文化界限,絕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國被觀察到的。從已發現病例中得知,多重人格障礙存在性別偏見,因為絕大多數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為1:9。

關于催眠用于多重人格的治療,至今仍存在著爭議,因為治療的同時也可引發多重人格,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個“我”。所以,有不少人質疑那些多出來的“人格”是被心理咨詢師“問”出來的。因為盡管心理咨詢師本守著保持中立的原則,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難免受到個人主觀的影響。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對多重人格障礙的存在深信不疑,當發現自己的病人開始講一些像電影一般的故事情節,或者發現有點苗頭像是“多重人格”的癥狀,那么在問問題的時候就難免會帶有一定的誘導性,或者診斷時只是發現一些模糊的癥狀,卻更愿意把它歸于多重人格的這個“頭銜”。

催眠的確是個危險的治療方法,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咨詢師本身。

現實中的治療是,治療師通過催眠患者來引出每一個分身,進行錄像和錄音,然后分析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然后再分別約出每一個分身進行談判,制訂治療的計劃,最終說服每一個分身:通過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從中受益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扶风县| 龙口市| 十堰市| 吉隆县| 平谷区| 龙海市| 古田县| 金华市| 鄂伦春自治旗| 绥棱县| 周宁县| 青冈县| 昔阳县| 万全县| 寿阳县| 博湖县| 合水县| 高唐县| 岱山县| 吴川市| 扬中市| 清苑县| 恭城| 临夏县| 望江县| 易门县| 海伦市| 高青县| 榆社县| 淮南市| 民权县| 民勤县| 祥云县| 静乐县| 石阡县| 临猗县| 高淳县| 宁南县| 石柱|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