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催眠術
- 曹興澤
- 6210字
- 2019-08-28 15:44:33
正確看待舞臺催眠表演
舞臺催眠的娛樂性
很多人對催眠的認識完全來自于娛樂業(yè),即舞臺催眠。在18世紀梅斯默時代,催眠表演師就已存在,且享有很高的聲望。當代的舞臺催眠師有的帶著舞臺作品四處巡游或出現(xiàn)在集市中,有的還在電視中頻頻亮相。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催眠的直接認識也是來自演藝者。他們本身就是很有天分的催眠師,他們的表演是一個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舞臺催眠世界。的確,在催眠史上,正是美國和歐洲的舞臺催眠使這項技術存活下來,但是,舞臺表演也會出差錯并導致問題產(chǎn)生。一些催眠治療師認為,雖然很多舞臺催眠師頗有造詣,但給催眠學帶來了不好的名聲。因此,一定要正確看待舞臺催眠表演。
舞臺催眠與催眠研究和催眠治療到底有什么不同?本質(zhì)上它們沒有太大差別,舞臺催眠師也是先誘導觀眾進入催眠恍惚狀態(tài),繞過意識頭腦而對無意識心理施加暗示作用的。而兩者最主要的區(qū)別當然在于,出現(xiàn)在舞臺或電視上的催眠節(jié)目純粹以娛樂為目的,而非治療,所以舞臺催眠師給觀眾施加的暗示往往和臨床催眠師所用的暗示大不相同。參與舞臺表演的志愿者可能會被要求學鴨子蹣跚或嘎嘎叫、學鳥兒拍翅膀、跳芭蕾舞、遭遇外星人,或拍想象中的蒼蠅。在催眠治療中,很少會用到這些被舞臺催眠師所用的暗示。
另一個重要的區(qū)別是催眠導入的速度和催眠深度。在催眠治療時,催眠師往往需要用較長的時間為病人進行催眠導入。比起其他人來說,有些個體可能更不容易接受催眠,因此催眠醫(yī)師需要為具體的客戶選擇最合適的催眠導入方式。此外,催眠醫(yī)師相當多的治療工作常常是在相對輕度的催眠中進行的。
相反,舞臺催眠師必須快速地進行催眠導入,時間過長、催眠導入過慢會讓觀眾覺得枯燥乏味。同樣,舞臺表演者為了達到讓催眠對象遺忘的效果,通常會讓其進入深度的催眠狀態(tài),所以只能選擇那些催眠接受性好的觀眾參與節(jié)目。
這也是為什么舞臺催眠師從準備活動一開始就必須對觀眾進行仔細觀察和檢驗的原因。他們要看哪位觀眾對催眠的接受度最高,并做些暗示性試驗看哪位做出的反應最好。比如,催眠師會讓觀眾閉上眼睛,想象有一只胳膊上系著氫氣球。催眠師還會暗示他們的胳膊正變得越來越輕,并在不受意識控制下開始上浮,如果某位觀眾的胳膊在測試中有移動,他就有可能是催眠的合適人選。表演者也會看誰愿意主動成為催眠的對象。比起那些對催眠抱有懷疑態(tài)度或根本無動于衷的人來說,這些積極性強的觀眾更加適合做舞臺催眠的對象。
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觀眾是舞臺催眠師為什么在表演時選擇人數(shù)大大超過表演實際所需的原因,這樣他可以在臺上淘汰那些實際不容易進行深度催眠的觀眾。由于舞臺催眠師在選擇合適的催眠對象方面都受過很好的訓練,催眠失敗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發(fā)生。
不要以為舞臺催眠師挑選催眠對象是一種欺騙。舞臺催眠本質(zhì)上是一種娛樂活動,觀眾掏錢是為了看催眠師輕松地將人催眠,并提供娛樂表演,而不是看催眠師花去過多的演出時間來誘導對催眠接受性差的人。所以,應該把挑選恰當?shù)拇呙邔ο螽斪鞅硌菡叩囊豁椔殬I(yè)技巧。
同時,這種選擇也回答了舞臺催眠的一個重要問題——催眠能讓人做違背其意愿和觀念或平常行為之外的事情嗎?這不能一概而論,但催眠師認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可能讓人們做他們不情愿做的事情。因此,如果觀眾在舞臺催眠中渴望參與,說明他們已經(jīng)樂意接受催眠。但是,一般人們是不會像小雞一樣在舞臺上又跑又叫的。
舞臺催眠師
盡管用途和目的截然不同,優(yōu)秀的舞臺催眠師在催眠誘導和暗示技巧方面,絕不比催眠醫(yī)師遜色。在舞臺催眠早期,的確有冒牌的舞臺催眠師哄騙觀眾相信他們有催眠的本領,而參加表演的“志愿者”都是催眠師的同伙。在當代,這種事情是很少發(fā)生的,具有真才實學的催眠師在不斷地涌現(xiàn)。技巧十分嫻熟的催眠師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讓個體進入深度催眠,并快捷有效地對其施加暗示。此外,有很多舞臺催眠師曾經(jīng)做過催眠醫(yī)師,有的后來轉變成了催眠醫(yī)師,還有的同時擔任這兩個角色,因此,舞臺催眠與催眠醫(yī)療之間其實并非像表面看上去那樣迥然不同。
但是,舞臺催眠師這一職業(yè)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才華和氣質(zhì)。首先,舞臺催眠師必須善于舞臺表演,是優(yōu)秀的演藝者,并熱愛表演。其次,他們得有支配性人格,或至少在表演過程中能掌握局面。在催眠治療中,催眠醫(yī)師和病人需要互相配合,但是在舞臺上,催眠師必須要駕馭各環(huán)節(jié)的進程。因此,那種委婉、單向、緩慢地對個體進行誘導的暗示決不能使用。舞臺催眠師選用的暗示必須直接并讓人覺得難以違抗。
同樣,表演的氣氛也很重要。舞臺催眠師應該能創(chuàng)造群體氣氛并激發(fā)觀眾對節(jié)目的好奇心,這樣才能使參加表演的觀眾擁有正確的心態(tài),感覺自己的確在參與表演。
催眠表演的技巧
舞臺催眠師的時間比較緊迫,他們必須對參與觀眾進行快速催眠誘導,以免觀眾感到表演乏味。因此,舞臺催眠師往往會從觀眾中選擇那些能對直接指令做出反應并容易接受催眠的個體。常用的一種方法是讓一群觀眾自愿登上舞臺,讓他們松弛下來之后,再暗示他們的眼瞼變得越來越重,眼睛難以睜開。對這些簡單的誘導反應比較好的那些人就被留在舞臺上,而其他人則回到觀眾席。強烈的舞臺感染力能很快讓觀眾感覺舞臺催眠師已完全掌握了舞臺表演。舞臺催眠師也常給觀眾一種假象——自己運用了魔力將人催眠并用暗示控制他,而這也能使參加者更主動地配合催眠誘導,馬上進入深度催眠狀態(tài)。這些都是舞臺催眠的要素。比如,有些催眠師在舞臺上會利用“手部感應”,似乎告訴觀眾他在用自己的雙手向受催眠者傳遞能量。這種梅斯默時期的做法雖然已經(jīng)過時,但卻增添了表演的戲劇性。運用舞臺技術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表演一開始就必須營造恰當?shù)姆諊和昝赖厝诤蠠艄狻⒁魳泛蛻騽「械纫蛩亍?/p>
來觀看舞臺催眠的人大都認為,舞臺催眠是一種無害的、可以給人樂趣的消遣方式,但是,很多從事催眠治療的專業(yè)人士卻對這種消遣很不放心。批評者認為這種表演使催眠變得嘩眾取寵,公眾對催眠產(chǎn)生了歪曲的理解,未能將催眠的各種益處告訴人們,因而毀壞了催眠的名聲。剛接觸催眠治療的人常常問催眠醫(yī)師這樣的問題:醫(yī)生是不是會讓他做舞臺上的那些無聊的動作,比如鴨子走、像雞一樣咯咯地叫。因此,批評者說舞臺催眠對催眠的扭曲可能會讓那些準備接受催眠治療的人望而卻步。
然而,舞臺催眠師的觀點卻針鋒相對,他們稱催眠表演對人不存在任何害處。他們說,舞臺催眠表演讓人們了解了催眠的潛在影響力,從而能使他們更容易相信催眠在治療方面的用途。無論孰是孰非,舞臺催眠與催眠醫(yī)療已經(jīng)共處了數(shù)十年,估計這種對立的關系還會延續(xù)很久。
舞臺催眠是否有害
批評者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舞臺催眠是否對觀眾具有潛在的危害。首先是對身體的危害。有軼聞曾報道過,參加舞臺催眠的人因在催眠狀態(tài)下做個別異常的舉動而擦破甚至扭斷四肢。甚至還有報道說,有人因舞臺催眠師暗示他是芭蕾舞演員而做了“劈叉”,結果痛苦不堪。
在英國,一位年輕女士在舞臺催眠中因為要去洗手間而從舞臺邊上跳了下去,結果摔斷了腿。這位女士從4英尺(1英尺=0.3048米)高處掉下,腿部兩處骨折,石膏打了7個月。在經(jīng)法院外調(diào)解之后,她得到了3萬美元的賠償。另外,有個年輕男子因在舞臺催眠中把洋蔥當作蘋果吃下之后,開始吃洋蔥上癮,每天吃掉6個洋蔥。經(jīng)過了好幾個月他才戒掉了自己的“洋蔥癮”。
批評者認為,舞臺催眠除了對肢體的潛在危害,還有更讓人擔憂的其他危害——對心理的潛在危害。他們覺得催眠表演師過分關注娛樂效果,因而不能保證受催眠者是否能應對被催眠后的經(jīng)歷,或是否能從中慢慢恢復過來。當催眠對象在催眠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緊張,或其生活中曾被遺忘的痛苦經(jīng)歷被喚醒時,就會帶來麻煩。2001年,英國的一場意義重大的法律訴訟就是由此引發(fā)的。一個名為琳·豪沃思的女士把一位舞臺催眠師告上了法庭。豪沃思來自于英格蘭西北部的玻爾通鎮(zhèn),在舞臺催眠師菲爾·代蒙(真名為菲利普·格林)的一次催眠秀中被催眠。在表演的過程中,這位女士回溯到自己的童年,并回憶起自己曾經(jīng)被虐待的經(jīng)歷。豪沃思說此后因為這種經(jīng)歷,她一度患有抑郁癥和自殺癖,并因此兩次將車開向大樹企圖自殺。法院判給她的賠償價值約1萬美元。早在1989年,英國政府就頒布了相關的職業(yè)原則,規(guī)定舞臺催眠師決不能使用年齡倒退法。菲爾·代蒙也聲稱自己遵守了職業(yè)原則,并沒有使用年齡倒退法,但是法官卻堅持是他的不當暗示使豪沃思回溯到自己的童年。
1998年,有一樁案例將電視催眠大師保羅·麥肯那也牽扯了進去。這位催眠大師不僅在英國享有盛譽,在美國也非常出名。一位從事家具拋光業(yè)、名叫克里斯多夫·蓋茨的男子在參加了麥肯那的一場表演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因此將這位催眠大師告上了法院。在催眠表演中,蓋茨被暗示自己能學搖滾巨星邁克爾·杰克遜做太空漫步、能學外星人講話,并能通過一副特殊的眼鏡透視別人的身體。而在演出之后,他被送至醫(yī)院住了9天。
1993年,莎隆·塔芭恩的官司應該是有關舞臺催眠方面影響力最大的案例。那年,在參加完英格蘭西北部蘭開夏郡一家酒館的催眠表演之后5小時,24歲的塔芭恩死亡。催眠師不知道她對電有恐懼癥,在這場表演中暗示她將會經(jīng)歷1萬伏高壓電擊,而塔芭恩在表演結束5小時后因嘔吐造成窒息而死。當?shù)氐乃劳稣{(diào)查判定塔芭恩女士自然死亡,而窒息很可能是由癲癇發(fā)作所致。法院后來裁決,盡管不能排除催眠引發(fā)其死亡的可能性,但卻沒有充分的證據(jù)推翻自然死亡的鑒定。
這場災難的直接影響是促使英國政府對舞臺催眠進行了重新審查,塔芭恩女士的母親瑪格麗特·哈珀則成立了“反對舞臺催眠”組織。然而,政府組織的專家小組最終還是認為沒有證據(jù)表明舞臺催眠對參加者存在嚴重危害,且相比其他很多活動來說,舞臺催眠的危害要小很多。
1997年,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頓市的舞臺催眠師威廉·尼爾在一場演出后被告上法庭。一名叫尼科爾·亨德森的女士說尼爾在主題為《驚人的尼爾》的表演中,被催眠的男生造成她的臉部受傷。她說,這個男生是在聽到尼爾暗示“對你旁邊的人做一件平常從未想到過的事情”之后轉過身來,重擊了她的臉,并造成她左眼下部開裂。亨德森要求尼爾支付4萬美元的賠償金。但是,尼爾的律師安東尼·羅伯蒂對事實卻有不同的理解,他說:“他們正準備離開舞臺,就在這個時候,男生的胳膊不小心撞上了這位女生的臉部。這純粹是場意外。”他解釋說,對于這場意外尼爾沒有辦法控制,所以也不應對此負責。
之后,這場官司在法院外得以解決,賠償金額是多少沒有被透露,也沒有任何人承擔事故的責任。羅伯蒂說這場官司打得很荒謬,本來就不應該有官司。在法院里大家不停地爭論舞臺催眠的后果,有些批評者強烈要求嚴格控制舞臺催眠,甚至干脆取締這種活動。但表演者指出,只要催眠師遵守有關觀眾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職業(yè)準則,就根本不需要擔心會發(fā)生不良后果。根據(jù)該準則,催眠表演師必須尊重其催眠對象,并保證在催眠表演結束時取消對其所施加的催眠后暗示。
舞臺催眠的過去和現(xiàn)在
美國催眠師麥吉爾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19世紀末,正是舞臺催眠才使得催眠術沒有被公眾完全忘記。在那個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一統(tǒng)心理學的天下,科學領域對催眠學非常輕視。麥吉爾的理論表明,多虧了那時受到廣泛歡迎的眾多舞臺催眠師,催眠學才不至于被完全埋沒。
自從18世紀末梅斯默催眠術盛行以來,舞臺催眠和催眠的學術研究就一直在并行發(fā)展。在精心設計的舞臺上,催眠師為了吸引愿意付費接受催眠治療的病人,常常不但做表演,而且還發(fā)表演講。當梅斯默催眠術風行西方國家的時候,催眠成了一種流行的室內(nèi)活動。催眠嚴肅的治療用途和催眠的表演娛樂之間的界線有時會比較模糊,同樣,名副其實的催眠師和那些誘騙觀眾的江湖人士有時也難以區(qū)分。
催眠學最重要的一位先驅——詹姆士·布萊德醫(yī)生居然是從法國拉封丹納的表演中獲得了啟發(fā)。這位蘇格蘭醫(yī)生在看了法國人的表演之后稱自己并不覺得怎么樣,其實卻對催眠術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后來,布萊德醫(yī)生成為最早使用“催眠”這個詞的人。
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對梅斯默催眠術的興趣高漲,并很快將其應用于舞臺表演。
早期的舞臺催眠并非對人體絕對無害。據(jù)一個1894年的案例報道,有一位叫弗朗茲·諾伊柯姆的歐洲催眠師照看過一位名叫艾拉·薩拉蒙的年輕女孩。他曾治愈這位女孩的神經(jīng)障礙,但是與其他很多催眠師一樣,諾伊柯姆不僅從事催眠治療還做催眠表演。在催眠表演中,他將艾拉用作自己催眠表演的媒介。通常情況下,觀眾中會有某個有心理疾病的人主動到舞臺上來,而諾伊柯姆則會將女孩催眠并讓她移情于參加催眠的人,以找到舞臺上病人的心理問題。這種被稱為“通靈術”的技術在當時非常普遍。在一次表演中,諾伊柯姆對施加給艾拉的暗示稍微做了改變,他告訴艾拉她的靈魂將離開她的身體進入病人的身體中。暗示了兩次,艾拉都出其不意地對催眠師新的暗示產(chǎn)生了抵抗,這使諾伊柯姆感到惱火。于是,他讓這個女孩進入更深的催眠層次,再一次下達指令讓她的靈魂離開身體。就在表演還未結束時,艾拉失去了生命。驗尸結果驗證艾拉死于心力衰竭,而這很可能是由催眠暗示導致的,諾伊柯姆因而被指控犯了殺人罪并被判刑。
在美國,舞臺催眠的興盛開始于19世紀90年代,那時的催眠表演師有赫伯特·弗林特等。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1913年出生于帕洛阿圖市的麥吉爾曾占據(jù)舞臺催眠領域最輝煌的位置,被稱為美國舞臺催眠泰斗。與其他舞臺催眠師一樣,他起先只對舞臺催眠的神奇感興趣,之后才開始專注于催眠研究。麥吉爾的著作包括享有盛名的《舞臺催眠百科全書》。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把催眠的舞臺表演、學術研究以及臨床治療結合到一起。同時,他也是首先使用電視這一新媒介的舞臺催眠師,他的工作激發(fā)了全世界很多當代舞臺催眠師的靈感。
今日的舞臺催眠師
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名舞臺催眠師,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分經(jīng)常作為嘉賓或者表演者頻頻出現(xiàn)在電視節(jié)目中。比如,在《杰—雷諾晚間秀》和《大衛(wèi)深夜秀》兩個電視節(jié)目中就常見到美國著名的催眠師兼喜劇演員吉姆·旺德(心理學博士)的身影。今天,催眠表演師有非常廣泛的表演場所,在集市、畢業(yè)典禮、宴會、會議活動、私人派對以及旅游客輪上,都能看到他們的表演。
他們的表演風格迥異、內(nèi)容紛呈,但“幽默”是大多數(shù)表演的主題。舞臺催眠師經(jīng)常說自愿參與節(jié)目的觀眾才是表演真正的主角,正是觀眾的參與賦予了各場催眠表演引人入勝的獨特性和互動性。舞臺催眠的批評者說,一些參與者可能會感到尷尬和羞辱。但事實上,多數(shù)有經(jīng)驗的催眠師都想方設法不讓觀眾感到尷尬,并在表演前就告訴觀眾將會發(fā)生什么。
表演者不同,暗示的組合也會不同。每個舞臺催眠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暗示,所以他們表演的套路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表演的基本模式卻比較相似:把志愿者叫上臺,對其進行催眠誘導,對其進行不同的暗示以及催眠后暗示。唯一可能會限制暗示內(nèi)容的是催眠師的想象力。
女催眠師
盡管舞臺催眠這個行業(yè)基本上被男性主宰,但是女催眠師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其中包括來自圣地亞哥的克里絲汀·米歇爾。作為自成一格的女性舞臺催眠師,她的表演生涯起步于拉斯維加斯。她的特點是能讓參加催眠的觀眾認為自己是火星來客,能讓男士以為自己是超級名模。與其他許多舞臺催眠師一樣,米歇爾起初曾接受過催眠臨床治療方面的職業(yè)訓練。最著名的女性舞臺催眠師先驅非莫瓊·布蘭登和帕特·考林斯莫屬。前者被認為是最早的女舞臺催眠師,她的名望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最高峰;后者是才華橫溢、極具魅力的表演者,當催眠術治愈了自己的癔癥麻痹后,她對催眠產(chǎn)生了興趣,從而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自己的舞臺催眠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