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另類獨行:楊家成的英語路作者名: 楊家成本章字數: 4028字更新時間: 2021-11-26 17:12:25
溝通障礙:學習語言真的有“黃金年齡”嗎?
喚醒心中的野獸
在我讀高中的時候,互聯網在美國還不算普及。大部分男生的課余活動主要就是聚在操場上打籃球,球場因此成了最熱門的娛樂場所,也成為最容易引發沖突的地方。記得有一次,我跟幾個華人朋友一起打球,不知從哪里冒出個黑人突然踢走了我們的球。準確地說是踢走了我的球,踢得很遠很遠,擺明就是想找碴兒。
那一次我不知道怎么的,內心突然點燃了一把怒火,感覺特別生氣,也不知道哪來的膽量,敢跟一個人高馬大的黑人“嗆聲”[1]。這一點都不符合我的個性,但那一次我不知道怎么的就這么做了。
當時我的語言組織能力并不是很強,加上英語不好,不懂得去溝通,所以就說了一些很直接的話,反正就是說了一些罵人的話。當然,逞完一時口舌之快,毫無疑問地被人家狠狠地揍了一頓,真是非常深刻慘痛的教訓。
事情還沒結束。當我挨完揍之后,扶著墻壁鼻青臉腫地來到廁所,準備端詳一番自己英勇的“戰容”。正當我左右打量著自己,無意間從鏡子里瞄了一眼站在身旁也在照鏡子的人,不料正好對視上,并產生了“火花”……真的是大白天見鬼!又是他!簡直是冤家路窄!竟然又在廁所碰到!毫無意外地,由于緣分未了,我在廁所里又挨了一頓揍。而且這次他專打臉,最后我的整張臉被他打得跟豬頭一樣。
男孩子打架其實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當時不只被揍得慘,整個人很狼狽,回到家還被父母痛斥了一頓。家里人一直教育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不不不!中國難道不是還有一句古話叫做“是可忍,孰不可忍”嗎?都欺負到“戰場”(籃球場)上來了,總不能一直窩囊下去吧!如果一直不出拳,就只能一直輸下去。就像電影《搏擊俱樂部》里面的一句話“Fight for yourself”,總得為自己奮戰一次,勝敗又何妨!說實話,雖然打不過他,內心還是挺為自己感到驕傲的。
過去的我,每天都只是眼睜睜地等待著這一天快點結束,希望自己可以快點長大。但那天晚上,我開始感覺自己好像哪里不一樣了,具體是哪里不一樣,也說不清楚。也許是一次憤怒的爆發,喚醒了身體里那只沉睡已久的小野獸,點燃了心中的一團怒火。也許是掙扎和搏斗后的疼痛感,漸漸喚醒了身體求生的意識。
當然,青春期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過的對手,最后都像熱血漫畫一樣,因為“不打不相識”,贏得了對方的尊重,最后成了不錯的朋友,男孩子的友誼就是那么奇怪。其實每一份尊重,都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靠你為自己的權利而斗爭贏回來的。
說到這里,兒科醫生伯克(Nadine Burke Harris)在醫治被送到醫院里的多動癥兒童時發現,她無法對多動癥進行準確的診斷。但在徹查孩子們的病史和身體狀況的時候她又發現,就診的孩子多數都經歷過一些創傷。她表示,這種兒童期創傷并不是指考試不及格或者輸掉一場籃球比賽,而是童年期不良經歷。根據文森特·費利帝博士(Vince Felitti)和鮑勃·安達(Bob Anda)博士提出的童年期不良經歷概論(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簡稱ACE Study),伯克醫生從神經學角度科學地詮釋了“為什么人們一旦遭受大量不幸,則更容易出現高風險行為”的原因。因為這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它是大腦和身體的應激反應系統,支配我們做出“應戰和逃跑”反應。
比如你漫步在森林里,突然看到一頭熊,你的下丘腦會立即向你的垂體發送信號,垂體再向你的腎上腺發送信號:“釋放激素!腎上腺素!皮質醇!”你的心臟因而開始快速跳動,瞳孔擴張,呼吸道打開。這時你已準備好:要么和熊戰斗,要么就逃跑。這個反應是好的??蓡栴}是,如果這套系統被一遍一遍地激活,就會從適應到不適應,從救你的命到損害你的健康。兒童對這種反復的應激激活尤其敏感,因為他們的大腦和身體正處于發育階段。大量的不良經歷不僅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甚至還會影響我們的DNA讀取和轉錄方式。
不知道青春期的你是否也經歷過霸凌,是否也曾想象著會有一個超級英雄出現來救你。但我希望你能從現在開始,學會保護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希望你學會克服橫在面前的困難,勇敢地跟阻攔在你前進道路上的“狗熊”戰斗。最重要的是,當你成為英雄的時候,記住利用自己的強大去保護身邊被欺負的弱者,并教會他們保護自己。
為自己而戰
美國人大多只照顧孩子到十八歲,十八歲之后衣食住行都必須自力更生。尤其從上高中開始,申請駕照、申請銀行卡、開車、問路、餐廳點餐……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會纏繞著你不得不去適應這里的文化差異,這都是沒有人可以幫你的。而且外國人只認英文,他們的心態是“你既然來到這個國家,卻不會說這個國家的語言,那就是你的問題”。
當獨立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無法駕馭的狀況后,我慢慢意識自己到平時缺乏溝通訓練,關鍵時刻不善于組織語言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說話過于耿直,讓人聽了很不順耳,容易起沖突,所以口語的表達能力非常重要,我必須把英語學好。要是連英語我都學不好的話,還有誰能代替我去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怕被別人騙,另一方面是怕被欺負和被人看不起。于是我開始主動尋找一些自學的方法,去把英語學好。
莎士比亞曾說過:“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被動地適應環境就像溫水煮青蛙的過程,其實只是習慣了問題的存在,卻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與其繼續在絕望和自暴自棄的狀態中渾渾噩噩地活下去,不如從現在開始,鼓起勇氣放手一搏,為自己而戰,勇敢地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你已經發現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你要想象問題出現的概率,就像漫畫里面的大雄遇到胖虎的概率。也許這次你繞道避開了,天知道你會不會在下一個轉角又碰上它,現實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哆啦A夢拿出法寶來救你。
我們總是很容易地被無知和偏見的思維蒙蔽,就像作繭自縛的蠶蛹,只有靠自己的思想覺悟去發現問題,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地脫離困境,就像化蛹成蝶一樣脫離禁錮。既然不能改變環境,那就試著去改變自己。
說到這里,英語里面有一些句子會在爭吵時讓別人更生氣,我總結了五句在爭吵時千萬不能亂說的英語,出國留學的各位要注意了:
1. Calm down!(冷靜點?。?/p>
如果吵架時對方叫你“冷靜點”,你會不會覺得更煩?廢話!我們肯定是不冷靜才吵架的??!不如換一個說法:Maybe we should take a step back.(不如我們各退一步。)這一句的意思就是,你承認了雙方都有錯,而且可以讓彼此都冷靜一下。
2. Shut up!(給我閉嘴!)
如果你想打架的話,那就說吧!不如換一個說法:I hear what you're saying but I think…(我懂你的意思,不過……)給人家一個機會說話嘛,而且讓對方知道你有把他的話聽進去,讓別人感受到你不是固執的。
3. You're being too sensitive.(你太敏感了?。?/p>
呃……說別人太敏感了,只會讓對方更激動,因為你給對方的感覺是你不在乎他的感受。不如換一個說法:I didn't know you felt that way.(我不知道你原來是這么想的。)你要了解這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他之后找你聊天才不會感到有壓力。
4. I don't care.(關我什么事?。?/p>
敢說這句你就惹麻煩了。不如換一個說法:I'm sorry. I'm getting frustrated.(對不起,是我失態了。)每個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先承認自己失態了,會防止你說出以后會后悔的話。
5.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你都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你可以不認同別人的話,但不代表別人是錯的。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觀點。不如換一個說法:I don't feel that way, but I understand why you do that.(雖然我不認同你的看法,但我能夠理解你。)讓對方知道你體諒他,會讓你有機會去說服他。
總之,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很多激烈的爭吵都是可以通過溝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出國生活的你,記得要“醒醒定定”[2]做人啦!
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
“專家說了,十二歲以前是兒童學習英語的黃金時期?!钡降资钦l說的?真的有根據嗎?1959年,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和拉馬爾·羅伯茨(Lamar Roberts)根據失語癥的研究結果提出了“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簡稱CP)”一說:存在一個理想時期,人可以在沒有外部干預、不需要教授的條件下,輕松、快捷地學習一門語言。同時他們在合著發表的文章《語言與大腦機制(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中提出了“最佳年齡”(The Optimum Age)的概念:語言習得的最佳年齡是在十歲以內,在此期間大腦保持了可塑性。但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可塑性開始消失,這是大腦左半球語言功能偏側化所造成的結果。他們認為,兒童學習語言的優勢歸于腦神經系統的差異,青春期以前的兒童似乎有一種轉換機制,如果左半腦語言中樞受損,則能在右半腦得到補償,但過了青春期后,就難以恢復了。據此,他們得出結論:兒童的語言學習與大腦發育有關。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洛菲爾德(Eric Heinz Lenneberg)接受了“關鍵期”的觀點,并用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在其發表的文章《語言的生物基礎(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中提出了“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提出兒童學習語言的優勢源于腦神經屬性的這一觀點。
他認為,兒童語言發展存在關鍵期是從兩歲開始至青春期到來之前,即兩歲至十二歲之間,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語言習得能夠自然而然地輕松進行。這時語言的理解和產生涉及大腦的兩個半球,整個大腦都參與語言學習。在大腦左側化完成之后,如果大腦左半球受損,將會造成嚴重的語言障礙,甚至終生喪失語言能力;如果是在這一關鍵時期的開始或中間階段(即左側化完成之前)左半球受損,則語言能力將繼續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響。
目前為止“關鍵期假說”的作用及其應用價值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因語言習得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并非“關鍵期”理論所能完全解釋的。我的英語從五歲到高中之前一直都不好,這是很少人知道的事情。我并沒有因為到了美國,在語言環境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學會英語。
雖然目前仍不能用精確的理論來劃分學習英語的“黃金時期”,但上述理論對于教學的發展卻有較大的啟示意義:各個年齡階段學習語言的優勢差異明顯,早教不一定就能保證外語學習的成功,年紀稍長的學外語者其英語學習能力也并不一定低于兒童。正如中國的一句俗話所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盡管放下學習語言的年齡負擔,只要你下定決心做一件事,就沒有辦不成的。
[1]閩南語,與“叫板”同義,指向對方挑戰或挑釁。
[2]粵語俗語,用來告誡他人,做人要清醒,學會察言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