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類獨行:楊家成的英語路
- 楊家成
- 4913字
- 2021-11-26 17:12:25
語言障礙:在美國才能學好英語嗎?
童年陰影
我很小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習慣,一定要用腳碰著媽媽的肚子才能入睡。那個時候我非常喜歡摸媽媽肚子上的傷疤。后來媽媽告訴我,她是剖宮產生下的我。在20世紀80年代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當時的醫療技術并不是很先進,但也實屬迫不得已。因為接近預產期的時候我在媽媽的肚子里是腳朝下的,一個正常的胎兒應該是頭朝下才能順產。最要命的是我還被臍帶繞住了脖子,情況非常危險,醫生建議說一定要剖宮產。所以當我還在媽媽的肚子里時,就已經非常調皮好動了。在廣州讀幼兒園的時候,我也曾因為過于好動,被游泳教練抓去參加游泳訓練,而且我游得非常快。聽大人們說,要不是因為出國,說不定我今天在體育運動方面會有一番作為。
記得大概是到了美國的第三天吧,我就上了幼兒園。開學前學校邀請了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去加州博物館看展覽。當時因為我年紀太小,我爸曾問過老師:“他那么小,英文能行嗎?”老師是這么回答他的:“你還是擔心他以后的中文吧。”我在毫無英文基礎的情況下,就這樣開始了在美國的幼兒園生活。
幼兒園是免費的,有很多剛到美國的小朋友都在這里接受學前教育。上課的方式也非常隨性,不需要你規規矩矩地坐在椅子上,你甚至可以坐在地板上聽課。但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小朋友根本聽不懂老師到底在說什么,可能一不小心犯了錯,自己也沒意識到。尤其是在這么自由又隨性的學習環境下,玩得起勁的時候難免會忘我,一下子釋放了天性……于是有一次,我的幼兒園老師突然兇神惡煞地拿起一根很長的棍子,“啪”的一下打在了我的小腦袋瓜上。當時我被嚇得整個人都蒙了,完全不知道要哭。在我旁邊目睹了這一過程的另一個小朋友,倒是直接嚇得哭起來,卻也不敢哭出聲音,只是戰戰兢兢地抽泣。
作為一個初來乍到、不懂規矩的“鄉下仔”,連地道的麥當勞開心樂園套餐都沒來得及嘗嘗,卻意外地嘗到了廣東十大名菜之首的“藤條燜豬肉”,而且還應了廣東的一句俗語“新新豬肉”[1]。這道“家鄉菜”無疑讓我那幼小無助的心靈受到了一萬點暴擊,萬萬沒想到美國的老師會對小朋友動手。
很多人一定沒想到,印象里教育制度自由開放的美國,竟然也有體罰現象,而且美國還是西方國家里唯一允許體罰的國家。在國產電影里我們會看到私塾里的教書先生拿著戒尺用打手心的方式來懲戒犯錯的學生,在美劇里我們偶爾也會看到一個兇神惡煞的校長拿著短棍徘徊在走廊上的畫面。所以不要以為只有中國才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說法,西方諺語其實亦有“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2]一說。
據報道,美國2001年有三十四萬名學生遭受過校園體罰,2007年有二十二萬名學生受過體罰。據聞近年體罰已經大大減少,目前美國三十一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禁止體罰學生,但其余十九個州體罰學生依舊是合法的。一些地方規定學生違反學校規定就要受罰,具體規定各學校不同。如上課時講話、遲到、未交作業、嚼口香糖、玩手機、打架、對老師無禮、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會不可避免地接受懲戒。想出國留學的你要注意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997年美國兒童被診斷出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即多動癥)的青少年兒童僅占6%,2018年的報告則顯示青少年多動癥比例已經超過10%。站在科學的角度,不可否認確實有這種病癥存在,但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我們成年后的工作狀態,也是每天重復著同樣的模式,連續幾個小時“釘”在座位上低頭處理枯燥的文件……連循規蹈矩的成年人都很難忍受這樣的工作狀態,也會趁老板不注意偷偷開個小差,更何況是天性愛玩愛鬧的孩子?
在孩子懂得自律與道德判斷之前,打罵、體罰、虐待等行為只是在表面上讓他們變得聽話、服從,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經常受打罵的孩子自尊心會受到損害,容易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以及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還可能造成心理創傷或童年陰影。
與其使用暴力對孩子進行約束教育,不如以開放的心態讓孩子玩著去做事情,在解放天性的過程中開發他們的潛能,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并督促他們玩出花樣,玩出成就——這是我作為一名老師的教育方針,也是我所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模式。
善意的謊言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也會跟爸爸抱怨在學校聽不懂老師在說什么,或被同學欺負了。但又能怎樣呢?作為家長,他也很無奈,在新環境下同樣語言不通的他也不知道怎么辦。當初不顧一切,拋棄所有來到美國重新開始,就是為了換一種生活環境。如今安置好了一切,大人的工作有了著落,孩子也順利入學,總不能因為一時不適應就退縮回去。只能堅持下來,繼續生活,慢慢地去適應新環境。
當時年紀雖然小,但我一直清楚地記得,心里也是有一些委屈的。但我也開始明白,抱怨是沒用的,所以我通過看卡通片的方式,來讓自己開心起來。
從小我爸對我的教育就非常嚴厲,不聽話就會挨揍。每當看到我放學回來只顧著玩沒有學習,他就會板著臉嚴肅地問:“沒有作業嗎?”這個時候我真的可以明目張膽地告訴他說:“沒有。”他不相信地問:“為啥?”我說:“在學校做完了。”在美國讀小學最大的好處大概就是沒有家庭作業吧,因為西方教育認為低齡學童本來就應該多玩,而且美國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即使如此我爸爸還是會追著問:“在學校怎么做呢?”我說:“老師上課講完了會留時間給我們做作業。”他又接著問:“英語學得怎么樣了?”老實說,這是一個讓我非常心虛的問題,所以我故作輕松地告訴他:“三個月前就學會了。”我撒謊了。一方面是不想家里人擔心,另一方面是想逞強,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怕被批評。直到現在他可能都不知道,那個時候的我常常因為害怕說錯被老師懲罰、被同學嘲笑而不敢開口。
語言環境
經常有人跟我說:“你英語好是因為你在美國長大。”很多人覺得自己學不好英語是因為沒有語言學習環境。老實說,我身邊有很多童年時期就跟我一起在美國讀書的朋友,在同樣的學校和同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習同一門語言,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英文仍舊不如我。聽懂和會說,對于他們來說依舊很難。
就像我爸媽,在美國待了十年,一樣不會說英語。那他們是怎么在美國生存的?如果不懂英文,在美國除了做餐飲就只能做流水線的體力活,基本很難找到其他的方式謀生。我媽媽的工作是在工廠里面的流水線上做蠟燭,爸爸則在唐人街餐館當廚師,一干就干了十年。他們的圈子永遠都是固定的,固定的一群老伙計,跟外國人交朋友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不需要會英語。
跟爸媽比較起來,我的情況顯得特別尷尬。同樣是兩點一線的生活,在家的時候我都是用粵語跟爸媽溝通的,但在學校的時候每時每刻都會接觸到一幫外國人。我那個時候年紀還小,經常不知道應該用什么語言表達,內心會有一些掙扎,漸漸地變得不善表達。
在我最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的時候,一直都是被欺負的狀態。在美國,多多少少還是會有種族歧視的現象存在,比如你逛街的時候突然會有個外國人伸出腳來踹你一下,這是很多華人在美國都會遭遇的事情。尤其是在學校里頭,什么種族的人都有,不但會被同學欺負,還被老師歧視,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基本上很難在學校交到用英語溝通的外國朋友。再加上語言障礙和不善表達,當時的我也不敢主動去交朋友。
當你從一個熟悉的環境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感覺自己完全融入不進去,而且還會被排擠和歧視,甚至連升學換了環境也沒有逃過被欺負的命運,整個青春期都在體驗著美劇里才會出現的校園霸凌……從小學開始,我就已經開始在懷疑人生,變得很自卑。
作為獨生子,我經常感覺沒有人能幫我,很多情況也沒有辦法跟爸媽說,因為他們也不會了解。我長期處于一個很無助的狀態,沒有一個心理的依靠……在美國的整個成長過程,我記得都是非常孤獨的。所以從小學到高中之前,我一直是一個非常悲觀、內向的人,常常一個人待著,一天到晚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讓人感覺很難接近,整個形象就像美劇里經常被欺負的“Nerd”(低社交能力的書呆子)。
即便到了現在,我偶爾還是會喜歡一個人獨處,自己看書或者想事情。我不是那種喜歡被很多朋友包圍的人,我喜歡一對一地交朋友。如果有一天你在路上看到我好像很高冷、很酷的樣子,不要害怕,盡管過來跟我打個招呼,然后說一句:“You bad bad(你壞壞)!”
母語和外語
〈〈 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 〉〉
通常我們稱它為母語(mother tongue),又叫本族語(native language),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最早接觸和掌握的語言。
很多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很疑惑,什么樣的程度才算掌握一門語言呢?理論上來講,是當一個人最終形成了本族語者語感(language consciousness)的時候。通俗一點說,當我們使用這門語言跟人溝通或者交流感到最舒服、最有信心的時候,我們便掌握了這門語言。
〈〈 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 〉〉
第二語言又是什么呢?比如我們的母語是漢語,無論我們學英語、日語或法語,都統稱為第二語言。第二語言指的就是一個人除了母語以外,另外學習的所有語言。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如果幼兒時期同時學習漢語和英語,甚至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怎么區分母語和第二語言呢?這個概念是根據學習語言的先后順序界定的。就讓楊老師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1. 父母的語言和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語言一致
比如,我的爸爸是廣州人,媽媽也是廣州人,我出生于中國,并且在廣州讀過幼兒園,所以漢語是我的母語,尤其粵語是我在五歲之前最早接觸到的語言。這種情況下,確定孩子的第一語言(母語)會比較容易。
2. 父母的語言和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語言不一致
比如,五歲后我隨父母來到美國,在學校學習的是英語,英語便成了母語之后學習的第二語言。當父母的語言和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語言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在學校學習的任何一種語言都統稱為第二語言。
3. 父母一方的語言和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語言不一致
比如,一對中美夫婦在美國生下一個混血寶寶,爸爸說的是英語,媽媽說的是漢語。最早孩子可能同時接觸到漢語和英語,但他在學校大部分時間學習的都是英語,那么由于環境的影響,他最終可能只掌握了英語,卻沒有完全掌握漢語。這個過程在語言學中被稱為“磨蝕”(attrition)現象,導致“未完全習得”(incomplete acquisition),漢語成了他在家庭環境中才會接觸到的語言,即繼承語(heritage language)。
〈〈 雙重語言能力(Linguistic Interference) 〉〉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第二語言能力弱于第一語言能力。但是,如果第一語言“未完全習得”,或者因為第二語言學習而出現了第一語言的“磨蝕”現象,那么,第二語言的能力未必弱于第一語言能力。這種情況在美國也非常常見,比如一些出生在美國的華裔,雖然黑頭發黃皮膚,但卻說著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不認識中文也不太會說,被稱為ABC (American-Born Chinese),又叫“香蕉人”。
所以母語也有被遺忘的情況,不單單發生在出生于異國的孩子身上。比如,一個在印度尼西亞出生的孩子,幼年時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之后在家庭和學校中接觸到的都是英語,就會導致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忘記自己的母語,最終只掌握了英語。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在母語教育和學校的英語教育環境下同時掌握了母語和英語,就像我一樣具備了雙重語言能力。
〈〈 多語者(Multilingual) 〉〉
比如,一個美國長大的孩子,她的爸爸是韓國人,她的媽媽是日本人,父母的語言和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語言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她最早在父母身上接觸到韓語和日語,但是在教育環境的影響下,她最終可能只掌握了英語。又或者可能因為不愛跟人交流,最后只從父母身上學來一種語言,或同時掌握兩種語言。如果她夠厲害,夠有語言天賦,同時掌握三種甚至更多的語言,就會成為多語者。
〈〈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SLA) 〉〉
1960年開始,人們從多個學科角度和理論維度研究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在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即“第二語言習得”。“習得”一詞源于英文單詞acquire,指學習和掌握,因學習、練習而掌握,這里指日常交際過程中自然地、逐步地、下意識地發展或獲得語言能力。這一理論經常被應用于外語學習和教學,在后面的內容中我將結合自己學習外語的經歷,為大家科普相關的知識。
[1]廣東俗語,源于廣東賣豬肉的流程。豬肉攤的老板進貨的時候,把新豬肉大塊大塊地擺到攤位上,切多少、怎么切都是客人說了算,后來用于形容被欺負的新人。
[2]意為“惜了棍棒害了兒女”,與“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同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