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講 上古中東宗教發展的特點

瑞士神學教授孔漢思指出,當今世界宗教可以分為三大體系:近東的“亞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屬閃米特—先知型宗教,其共同點是信仰虔誠;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等,其特點是神秘主義;中國的哲人宗教,以圣賢為中心。但是,三大宗教的特點并非絕對,而有一定重合與交融。秦家懿、孔漢思著:《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吳華譯,三聯出版社1997年版,序。

筆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事實上,從起源的角度看,三大體系恰好從東到西分布在亞洲大陸上,形成三大板塊。其中的近東也即中東,包括了北非的埃及,但同時它也與地中海的希臘文明相交融。根據《新英國百科全書》1974年版,“古代近東”在近代史學中包括東南歐和努比亞(蘇丹)。總之,三大體系之說證明了宗教起源和發展的地域特點,本講試圖就古代中東宗教發展的特點做一粗淺的分析。

首先,我們來劃分一下上古中東宗教發展演變的基本階段(由于中東的古代宗教是在伊斯蘭教傳播以后定型的,并且伊斯蘭教與上古宗教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作者將其納入探討范圍)。從宗教類型和交往的角度看,它大體上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埃及和兩河流域為中心的早期原始拜物教、多神教發展時期(遠古至公元前2500年)。這一時期,埃及和兩河流域是中東的兩大文明中心,其以多神為特點的宗教高度發達,形成了獨特的教義、宗教組織、禮儀和設施。

第二階段,多神教文化從兩大中心向其他地區傳播的時期(約公元前2500年~前6世紀)。這一時期,中東各地的落后民族逐漸發展起自己的文明和多神宗教,如胡里特人、赫梯、迦南、腓尼基、猶太人等。這些民族和國家經常處于兩大中心的統治之下,其宗教也受到了兩大中心尤其是兩河流域的強烈影響。

例如,居住于敘利亞的胡里特人的神譜中包括兩河流域的神靈埃阿、安努、恩里爾、伊什塔爾等,并以兩河的宗教中心尼普爾和埃里都作為其獻祭之地。Pierre Grimal ed.,Larousse World Mythology,The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td.,1965,pp.74-75.而胡里特人也將兩河的宗教文化傳播到小亞細亞的近鄰赫梯,乃至希臘。參見拙文:《試論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西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第三階段,二元神教和一神教興起的時期(約公元前6世紀~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融合了本民族宗教和外來宗教的落后民族開始加速發展,并進行了宗教革新,一躍超過了已趨式微的兩大中心,波斯、猶太成為新的宗教中心并與其后統治中東的馬其頓國家的希臘宗教文化相交融。主要成果是二元神教祆教、諾斯替教、摩尼教和一神教猶太教的形成和發展(根據多數學者的看法,祆教產生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但其成為波斯國教卻是在公元以后的薩珊帝國時期),以及各種民間秘教和新的哲學思想的流傳,從而為世界宗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第四階段,世界性一神教興起和主導的時期(公元1世紀~7世紀中葉)。本階段首先是猶太教的完善時期,公元5世紀末猶太學者完成了口傳律法集《塔木德》的編撰,標志著經典猶太教的最終形成。更重要的是,綜合了中東和希臘文化的世界性一神教基督教宣告誕生,并傳播至西亞、北非和歐洲。然而,中東的許多民族對基督教所蘊含的濃厚的希臘因素進行了抵制,其后果是堅持徹底的一神論和反對偶像崇拜,但仍然吸收了一定的希臘文化的伊斯蘭教的迅速崛起,及其在中東占據主導地位。[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371頁。以三大一神教為基本文化載體的中東文明圈初步形成。正如美國學者拉皮杜斯所說的:“7世紀阿拉伯的征服和隨后的伊斯蘭時代保留了中東機構的延續性。”Ira M.Lapidus,A History ofIslamic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9.

可見,中東古代宗教的發展有著明顯的脈絡和階段性。

在上述歷史發展中,中東古代宗教表現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如下四個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石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当雄县| 永定县| 淮阳县| 沅江市| 资阳市| 富顺县| 灵山县| 墨脱县| 依兰县| 宁陵县| 潼南县| 台前县| 南城县| 辽阳县| 明星| 阳泉市| 和硕县| 通海县| 自治县| 南宁市| 龙川县| 潢川县| 文安县| 德格县| 勃利县| 义乌市| 麻江县| 义乌市| 建水县| 普陀区| 海淀区| 余干县| 通道| 县级市| 滦平县| 定西市| 蓬莱市|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