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歷史與現狀二十講
- 黃民興
- 7921字
- 2019-09-05 11:06:00
三、當代中東:民族國家體系的完成與現代化的進行(1945年至今)
當代中東是中東各國實現民族獨立、形成民族國家體系和進行現代化的時期。中東當代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東民族國家體系初步形成和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1945-1967年)。
戰后,一系列國家宣告獨立:敘利亞、黎巴嫩于二戰結束前,塞浦路斯、科威特和南也門于60年代。這樣,尚未獨立的國家主要在海灣地區。1944年,以阿拉伯主權國家為成員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建立。但是,巴勒斯坦因阿、猶對立而實行分治,成立了以色列國,隨后爆發了針對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因此,中東的泛民族主義不得不讓位于務實的國家民族主義,即從事現有邊界內的民族國家建構。
戰后的東西方冷戰很快將中東卷入其中。事實上,中東是歐亞大陸唯一有非共產主義的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接壤的地區,因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提出的杜魯門主義和艾森豪威爾主義均涉及中東。但是,美國組建中東軍事集團的計劃宣告破產,因為南層的阿拉伯國家視以色列為主要敵人,否認蘇聯構成威脅。然而,毗鄰蘇聯的土耳其和伊朗歷史上與俄國和蘇聯均發生過領土爭端,加上其政權的保守性,這促使他們(和伊拉克)加入到西方倡導的軍事聯盟中,即北約、1955年建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只有阿富汗維持中立。相反,阿拉伯國家立即將巴格達條約組織視為對手,包括保守的沙特阿拉伯在內。
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展開了反對西方和保守的本國政權的斗爭,一些國家先后通過革命建立了共和國:埃及,1952年;伊拉克,1958年;也門,1962年。1954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也控制了敘利亞的政權。其中,伊拉克革命終結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后者被迫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中心在埃及,納賽爾是其無可爭議的領袖。正是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民族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阿拉伯社會主義。1956年7月,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其結果是英法勢力全面撤出埃及。1958年,埃、敘合并,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1961年兩國再度分離)。
獨立后的中東國家開始了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的努力。在伊朗,50年代初曾爆發摩薩臺領導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奉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的埃及、敘利亞開展了對工業、金融和商業中的外資和私人大資本的國有化及土地改革運動,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型工業,外貿和援助上與蘇聯關系密切。產油國則致力于經濟多樣化,發展石油加工業和基礎設施、農業,發展與西方的經濟聯系。同時,阿拉伯國家以阿盟為中心開展地區經濟文化合作,中央條約組織國家則于1964年成立了地區發展合作組織開展合作。
第二階段,中東民族主義衰退和經濟發展加速的時期(1967-1979年)。
本階段的民族獨立斗爭主要在海灣地區。1967年,南也門宣告獨立。1971年,英國撤出海灣,其控制下的特魯西亞諸國獨立,分別成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和卡塔爾,除巴勒斯坦外,中東國家的獨立大業全部完成。在國內政治方面,1963年和1968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分別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通過政變上臺,開始推行激進的內政外交政策。
然而,本階段阿拉伯民族主義遭受重大挫折。1967年,“六五”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在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遭受重大損失,而以色列則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戰爭給阿拉伯國家帶來了心理上的深深的創傷,阿拉伯民族主義從此衰落,而伊斯蘭主義開始興起。同步崛起的還有更為激進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在阿拉法特領導下成立了法塔赫,開展了對以色列的武裝斗爭;少數激進的巴勒斯坦人則以恐怖行動反對保守的阿拉伯政權和以色列。
埃及由此緩和了與君主制的沙特的關系,后者依靠石油美元在中東發揮了日益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作用。1972年,埃及驅逐了蘇聯軍事顧問。在沙特的主導下,1970年成立了伊斯蘭會議組織,它致力于促進伊斯蘭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的廣泛合作。
1973年10月6日,十月戰爭爆發。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出其不意地向以色列發起進攻,收復了大片失地。聯合國安理會隨即通過了338號決議,要求沖突各方立即停火、執行1967年224號決議有關以色列軍隊撤離所占領土的內容。十月戰爭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和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面,迫使超級大國正視阿拉伯各國的要求。
1973年12月,日內瓦國際和平會議召開,會后在美國斡旋下,埃以和敘以之間開始外交談判,于1974年簽署了埃以和敘以軍事脫離接觸協議。這標志著中東和平進程的開始,阿以沖突從軍事解決進入政治解決的軌道。1978年9月,薩達特和貝京簽署了“戴維營協議”。根據協議,埃以雙方承認242號決議是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基礎,中東各國有權在安全和公認的邊界內和平地生活;以軍分階段撤出西奈半島;兩國最終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1979年3月,薩達特和貝京在白宮簽署“埃以和約”。
十月戰爭的另一個特點是石油戰爭。戰爭開始后,敘利亞與黎巴嫩關閉了境內的輸油管,其后阿拉伯各產油國統一實行減產、提價、禁運和國有化,引發了西方的第一次能源危機。此后,產油國通過不同形式完成了石油國有化,為發展民族經濟奠定了基礎,產油國走上了經濟迅速現代化的道路,其在國際經濟、政治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中東產油國和非產油國在勞動力和金融財政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在伊朗,巴列維開始了以白色革命為名的大規模社會經濟改革,但改革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埃及等非產油國開始摸索經濟和政治改革,向市場經濟和多黨制的方向發展,在事實上放棄了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政策。
這一時期一些中東國家出現動蕩。塞浦路斯在建國后,土、希兩大民族沖突頻繁,1974年有關國家簽署協議,確認塞島實行分治。1973年,阿富汗發生反君主制的政變,建立共和國;1978年再度發生政變,建立人民民主黨政權。1975年,黎巴嫩發生內戰,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從冷戰角度看,本階段美國取得明顯優勢,蘇聯影響下降。因此,從許多方面看,本階段中東都進入了一個大分化、大改組的時期。
第三階段,中東政治轉型和經濟調整的時期(1979-1990年)。
本階段中東發生了一系列影響地區和國際形勢的重大事件:
(1)伊朗伊斯蘭革命于1979年爆發,導致巴列維王朝的垮臺。這一革命標志著伊斯蘭復興運動取得突破性成就,開始了通過伊斯蘭模式改造國家的嘗試。霍梅尼提出“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使美國在海灣的“兩根支柱”(伊朗和沙特)宣告崩潰,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政策更使西方感到不安。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和其后的兩伊戰爭意味著海灣成為與巴勒斯坦并行的阿拉伯世界兩大熱點。
(2)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戰爭由伊拉克入侵伊朗開始,但雙方勢均力敵,戰爭陷入膠著狀態。伊拉克在戰爭中得到了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1988年8月,兩伊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戰爭給伊拉克帶來嚴重影響。
(3)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持建立卡爾邁勒政權。蘇聯入侵引起了阿富汗全民抵抗,促成了伊斯蘭主義組織的崛起,后者得到了伊斯蘭世界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1989年,蘇軍全部撤離阿富汗,阿富汗開始了全面內戰。
(4)阿以開始尋求政治解決的途徑。“戴維營協議”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抵制,埃及因此被開除出阿盟,阿拉伯世界出現分裂,敘利亞和其他激進阿拉伯國家組成反對埃及的拒絕陣線。1981年10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身亡。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總部撤出貝魯特。黎巴嫩戰爭促使世界各國提出解決阿以沖突的各種方案,阿拉伯國家提出了“非斯計劃”,暗示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
(5)中東的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在土耳其,1980年的軍人政變后,逐步還政于民,恢復了大選和多黨政治。在伊朗,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國,頒布了新憲法,總統由民選產生。在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釋放了薩達特時期被捕的反對派人士,恢復了新華夫脫黨等反對黨的合法地位,開放言論自由,允許無黨派人士參加選舉。
(6)產油國開始經濟調整。其原因是1981年以后石油大幅度跌價,產油國因此采取了調整預算規模、實現經濟多樣化、鼓勵私人投資、積極引進外資、推動經濟開放和國際化經營、改革福利體系和金融體系、積極培養本國職工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非產油國也加強了經濟改革的步伐。
(7)中東的地區合作加強。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1981年,簡稱海合會)和阿拉伯合作委員會(1989年)。其中,海合會包括除兩伊以外的海灣六國,均為產油國,主要以經濟合作為主,政治合作為方向。1990年5月,南北也門實現統一,成立也門共和國。
顯然,80年代中東的大分化、大改組仍在繼續。最突出的特點是冷戰的對立減弱,意識形態淡化,阿拉伯世界對阿以沖突的立場更加實際;產油國的經濟調整開始啟動;同時,伊斯蘭復興運動進入高潮,而中東的戰亂加劇,地區熱點增加。
第四階段,中東進入全球化和深入經濟改革的時期,地區的不確定性增加(1990-2010年)。
本階段冷戰宣告結束,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中東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地區霸權國家成為不安定的根源。1990年8月,為了挽回兩伊戰爭的損失,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美國統率下的多國部隊于1991年1到2月先后進行了對伊空襲戰和地面進攻,解放了科威特。海灣戰爭結束后,伊拉克蒙受了重大損失,并遭受了聯合國的制裁和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核查。美國因此在海灣地區駐留了地面部隊和裝備。
此后,美國于1991年10月召開了馬德里中東和會。與會的有蘇聯、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和聯合國、歐共體等國際組織。會議啟動了阿以的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
1993年8月,巴以取得重大突破,雙方經過秘密談判,在奧斯陸草簽了《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協議》,9月正式簽署了《奧斯陸協議》。
1994年7月,巴自治領導機構開始在加沙和杰里科行使權力。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然而,1995年拉賓遇刺和利庫德集團上臺后,和平進程基本停滯。
2000年,美國主持了有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工黨領袖巴拉克總理參加的戴維營談判,但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巴建國日期無限期推遲。2000年9月,巴勒斯坦發生第二次起義。
在阿富汗,各抵抗組織之間為爭奪地盤展開內戰,阿富汗遭到空前的破壞。1996年,以極端的伊斯蘭主義為特點的塔利班占領喀布爾,北方聯盟退居北方。由于塔利班收容了從事反美活動的基地組織,美國于1998年用導彈襲擊了基地組織在阿營地。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隨即發動阿富汗戰爭,一舉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此后阿富汗建立了卡爾扎伊政權。
阿富汗戰爭結束后,美國于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順利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出乎意料的是,伊拉克出現了廣泛的反美武裝斗爭,其中不但有殘余的復興黨人和基地組織,還有本地的伊拉克居民,美國陷入了越南式的陷阱。同時,戰后伊朗的實力迅速上升,其核工業受到美國的關注,伊朗核問題成為中東的新熱點。
海灣戰爭后美國在沙特的駐軍引起了許多阿拉伯國家穆斯林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對伊斯蘭圣地的褻瀆。因此,以本·拉丹領導的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激進伊斯蘭組織加強了反美活動,美國指責其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事件和2000年10月也門美軍科爾號軍艦爆炸事件。這似乎印證了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即冷戰后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將取代意識形態的沖突,而伊斯蘭文明和儒教文明有可能對西方文明構成威脅。然而,極端的伊斯蘭主義對西方的敵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西方自己造成的。
同時,伊斯蘭也在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的變化,伊朗在霍梅尼去世后拉夫桑賈尼擔任總統期間所執行的務實的社會經濟政策足以證明這一點。同樣,土耳其奉行伊斯蘭主義的繁榮黨于1996年成為中東第一個通過選舉上臺執政的伊斯蘭政黨,其所實施的內外政策也是務實的。2002年,具有宗教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在大選中一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開始執政,土耳其進入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發展階段。
海灣戰爭也從外部促進了中東國家民主的發展。埃及、黎巴嫩和約旦允許一些政黨和個人參加市政和議會選舉;1992年,沙特頒布“基本法”,它和巴林均成立協商會議,科威特恢復了解散多年的國民會議。2000年,巴林宣布廢除《國家安全法》,2001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并經全民公決通過《巴林國民憲章草案》,規定在2004年建立君主立憲制,恢復1975年被解散的國民議會。卡塔爾于2003年通過憲法,授予婦女以選舉權。科威特則于2005年授予婦女以選舉權。2005年,埃及第一次通過直選選舉總統,并允許多位候選人參選。
在經濟上,中東國家面臨著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它們在提高經濟增長率、發展工業和教育、實現經濟的多樣化、改善貧富差距和就業狀況等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近年來一些國家通過深入的改革和得力措施,已經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土耳其和埃及。海灣六國則由于油價的上漲而獲得新的動力。
中東的地區合作也獲得新的勢頭。海合會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入,六國已實現了簽證互免,自2003年1月1日起成員國實行統一關稅。2001年12月起也門獲準加入海合會衛生、教育、勞工和社會事務部長理事會等機構。1997年12月,阿盟成員國決定開始在相互貿易中減少關稅,10年內免除關稅。1998年1月,阿盟宣布成立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
同時,一些中東國家參與了周邊的地區組織。如塞浦路斯于2004年加入歐盟,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于2005年啟動。土耳其還于1992年倡議成立黑海合作組織,參加的有俄羅斯、保加利亞等11個黑海沿岸國家。伊朗則發起了有里海沿岸國參加的里海經濟區。1992年,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國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接納烏、塔、吉、土等中亞四國及阿塞拜疆和阿富汗為會員國。此外,1995年歐盟正式提出新地中海戰略并付諸實施,其內容是支持南地中海國家的經濟轉軌,到2010年建立歐洲—地中海經濟區。美國也于1993年提出中東大市場計劃,2003年演變為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計劃,以便與歐洲競爭。
盡管中東國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進入21世紀以后,除了以色列、土耳其和海灣國家等少數國家外,以阿拉伯非產油國為主的多數中東國家開始面臨種種問題,包括經濟社會改革停滯、社會兩極分化、政治體制僵化等等,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促成了矛盾激化。
在熱點方面,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停滯,美國的奧巴馬政府開始致力于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但阿富汗的局勢持續惡化,伊朗核危機延續。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衰退促成國際能源價格下降,削弱了中東產油國的影響,歐佩克地位不穩,而中東地區除海合會以外的地區合作成效不彰。
第五階段,中東進入大動蕩、大調整時期(2010年至今)。
戰后阿拉伯國家孕育的種種問題于2010年底全面爆發,即中東劇變,西方稱之為“阿拉伯之春”。這一時期中東形勢具有如下特點:
(1)阿拉伯國家從全面動蕩演變為三大地區熱點持續高燒。2010年12月,突尼斯的一個失業大學生自焚事件迅速演變為大規模的民眾示威,進而發展為推翻政府的行動。這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很快波及到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成為阿拉伯國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之一。到2012年6月,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4國實現了政權更迭,不過運動很快在多數國家結束,但敘利亞卷入了持續的血腥內戰,利比亞和也門也先后陷入動蕩。
(2)溫和伊斯蘭勢力的全面崛起及各國激烈的政治博弈。中東劇變后,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政黨很快就從運動開始的沉默轉為積極參政。在埃及、摩洛哥、科威特、約旦等國家,它們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一些國家還新建了較為保守的薩拉菲派政黨。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后的過渡時期建立了由三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而作為第一大執政黨的是伊斯蘭政黨復興運動。
2012年6月,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贏得埃及總統選舉,至此“阿拉伯之春”演變為“伊斯蘭之春”,宗教議題成為各國議會討論的重要事項。然而風云驟變,在埃及,總統穆爾西于2013年7月3日被軍方廢黜,傳統的世俗政治勢力最終結束了兄弟會的統治。在突尼斯,世俗派各黨派聯合要求現政府下臺并解散議會,復興運動領導的政府被迫于2014年1月下臺。因此,與伊朗和土耳其不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政黨掌權的嘗試僅僅是曇花一現。
(3)極端伊斯蘭勢力大舉擴張。2013年4月,原基地組織的伊拉克分支宣布成立“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即后來的“伊斯蘭國”(IS)。2014年6月,巴格達迪宣布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建立“哈里發國”,其控制地域迅速擴大,而“伊斯蘭國”更是在兩國攻城略地,建立了獨立的政權、軍隊的政治實體,嚴重威脅到兩國政府的穩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伊斯蘭國”的影響擴展到北非、南亞、東南亞和高加索地區,從而震驚了整個世界。在也門等地,基地組織也乘機積極活動,擴大勢力。
(4)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和也門的動蕩加劇,在中東形成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地區聯盟的對決。敘利亞和也門處于持續的內戰中,在敘利亞是政府軍對決反動派,而政府一方得到黎巴嫩真主黨、伊朗特種部隊和也門胡塞什葉派武裝等什葉派地區力量的援助,以及俄羅斯、伊拉克的外部支持;反對派一方參戰力量包括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武裝組織和庫爾德武裝,并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土耳其、海灣國家的外部支持。
也門是什葉派的胡塞武裝與前總統薩利赫的部隊對決總統哈迪的部隊,前者得到伊朗支持,后者則得到沙特、埃及、卡塔爾和美國支持。
中東因此正式形成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集團公開對抗的局面。
此外,伊拉克北部和中部受到“伊斯蘭國”崛起的猛烈沖擊,而利比亞在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同樣陷入了持續的動蕩。
(5)劇變對中東少數族群產生重大影響。一些國家的少數族群積極參加了反政府運動。在利比亞,當地的柏柏爾人大規模地參與運動,以致有人稱其為“柏柏爾人之春”。伊拉克、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在劇變中發揮了重大的地緣政治作用。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地區計劃舉行獨立公投,只是因“伊斯蘭國”崛起而暫時放棄了這一設想。在敘利亞,庫爾德人開始建立武裝,并首次實現了自治,而伊、敘兩國的庫爾德武裝成為反對“伊斯蘭國”的主要力量之一。
(6)中東動蕩的外溢效應加劇。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的動蕩對周邊地區形成了強烈沖擊。大批敘利亞難民進入土耳其、約旦、黎巴嫩,并經由這些國家流入歐洲。利比亞的武器、伊斯蘭組織和原先為卡扎菲政權服務的一些非洲人返回所在國,造成了這些國家的動蕩,如馬里。同時,動蕩的利比亞也成為向歐洲輸出難民的重要跳板。來自中東的恐怖主義也成為歐洲的新麻煩。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加劇了本來就不穩定的歐盟內部的動蕩,促進了脫歐思潮和民粹主義的興起。
(7)外部勢力的干預加強。中東劇變開始后,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分別開始大力干預熱點國家的局勢,努力施加影響。歐盟和美國積極推翻了利比亞的卡扎菲,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對抗巴沙爾,要求后者下臺。美國也支持沙特干預也門政局。此外,美國還組建聯盟對“伊斯蘭國”進行空中打擊。俄羅斯則大力支持巴沙爾,并直接出動海空力量發動對“伊斯蘭國”和反對派的打擊。美俄還圍繞著敘利亞化武與和談問題開展博弈。
(8)外部勢力在中東的博弈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首先,美國的傳統盟國對美出現疏離。由于美國的能源實現了自給并開始出口,對中東油氣的依賴下降,甚至雙方在國際市場上出現競爭,而奧巴馬推動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軍進一步引發了沙特等親美產油國的不滿。美國“撤出中東”的政策還表現在前者在應對中東亂局時有意讓歐盟打頭陣。同時,奧巴馬政府對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政府十分冷淡,時常抨擊后者的定居點政策。
另外,2015年4月,歐洲國家和美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這更加劇了沙特、以色列與美國的矛盾,從而促成了海合會國家和以色列“自力更生”和“向東看”的政策出臺。相比于美國,俄羅斯卻積極介入中東局勢,把中東作為俄美全球博弈的重要棋子。
除了上述國家的動蕩以外,富裕的阿拉伯產油國和土耳其同樣面臨著不穩定的內外因素。因此,中東地區正處于大調整的時期,這一時期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中東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它曾經有難以企及的輝煌,但也曾經歷長期的戰亂和痛苦。人們衷心希望,永久的和平和繁榮將最終降臨這片古老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