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得上的心理學
- 王明姬 姚兵
- 3489字
- 2019-08-23 19:47:16
你有幾張“面具”?
馬斯洛曾說過:“即使是完善的人,也不能擺脫人的基本規定,人既是被創造的,又是天使般的;既是強大的,也是軟弱的;既是無限的,也是有限的;既是勇敢的,又是懦弱的;既是前進的,又是后退的;既是想完善的,又是害怕完善的;既有人性,又有獸性?!?/p>
作為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這段話的目的,并不是責難人,而是試圖從多個角度給“人”下定義。可是,結果卻發現,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人”都貌似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梢?,認識“我”該有多難了!
為了更好地解構自我概念,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漢姆( Harry Ingham)提出了一個名為“周哈里窗”的模型,根據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對自己的不了解、別人對我們的了解、別人對我們的不了解這四種情況,將一個人的認知分成四部分,分別是“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和“未知我”。(見下圖)

接下來,我們以這個模型為線索,分別分析“我”的四個部分。
開放我:我知道,你也知道
左上角那一扇為“開放我”,指的是“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自我概念,比如我們的外形、學歷、性別、籍貫、愛好、特長,以及外顯的人格特點等。這部分涵蓋了一個人的最基本信息,是了解和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于自我心靈的開放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以及其他人對你的關注度。比如,一個性格外向、樂于自我暴露的人,“開放我”的部分就會分量較重。這類人勇于進行自我展示,不畏懼別人對自己這一部分的評價和看法,并且樂于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給人的感覺像是一池清水,清澈透明,一眼見底。
盲目我:我不知道,可你知道
右上角那一扇窗稱為“盲目我”,指的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自我概念,也就是“別人眼中的你”。通常,這是人際發生誤會乃至沖突的根源,因為“別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自己”并不一致。
前幾天,遇到一個同事曉雯,她掏心掏肺地跟我抱怨:“我這個人嘛,你也是知道的,做事特別勇于承擔責任,我怎么可能會去做那么齷齪的事?做了還不敢承認?但是,丁總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他竟然說我是個自私的人!我什么時候自私過???”
曉雯說出這樣一番話的目的,是希望作為朋友的我,可以認同她“勇于擔責”,同時陪她一起指責那個對她做出錯誤評價的丁總。同仇敵愾,似乎是朋友該做的事情。
然而,我當時內心的想法卻是:“根據我對你的了解,你好像并不像你以為的那樣勇于承擔責任,反倒比較像丁總說的自私自利啊……”
顯然,我和丁總這兩個外人,對曉雯的評價是一致的。在我們眼中的她,與她認為的自己的樣子,還是很有差異的。這就是“盲目我”在發揮作用!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你覺得自己特別勇敢,但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莽撞冒失;你覺得自己仗義執言,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情商不夠,缺乏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能力;你覺得自己思慮周全,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優柔寡斷;你覺得自己情商很高,在別人眼中可能是為人圓滑。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你會比較自信,因為覺得自己有很多優點,但是在別人眼中,你并沒有那么好。這樣的反差,容易使你在面對職場晉升的關鍵時機,過分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有。比如,你覺得自己做事很猶豫,總是瞻前顧后,但在別人眼里,你卻是一個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的人;你覺得自己的專業基礎薄,總是提前準備很多資料,以備不時之需,但在別人眼里,你卻是一個認真負責、敬業盡職的好下屬;你覺得自己不善言辭、容易害羞,但是在別人眼中,你可能是一個特別值得信賴的傾聽者。
如果出現的是這種反差,意味著你可能對自己有著較低的自我評價,不夠自信;但在別人眼中,你已經非常出色,值得信任、培養和提拔。所以,這樣的人常會有“意外之喜”。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者清”?!懊つ课摇敝傅木褪恰叭绻麆e人不告訴你,你本人覺察不到”的這部分自我,是自我認知的盲區。通常,內省能力越強的人,盲區越少。
隱藏我:我知道,你不知道
左下角那一扇稱為“隱藏我”,指的是“我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自我概念。
這一部分,有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機會去展示給別人看的優點,理由可能是為人低調、不想太張揚,也有可能是我們刻意隱藏起來的缺憾,比如一些童年往事、痛苦的經歷和身體上的隱疾等。
人人都有秘密。一些隱私,我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心理學認為,適度的內斂和自我隱藏,有助于心理平衡和健康。
但是,如果隱私太多、隱藏太深,別人就可能認為你很難接近,難以看懂,難走進你的內心,難做朋友,而你自己也會覺得孤獨。
端莊大方的小雅生活在一個傳統保守的家庭,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女孩子要矜持,公共場合少說話”。因此,小雅從小都表現得文靜內斂,努力把自己活潑的一面壓抑下來。
成年后,當她看到那些在公共場合勇于表達自己觀點和情緒的人時,她總會說“這個人真愛出風頭,好虛榮!”可實際上,只有小雅自己知道,她內心深處其實非常羨慕別人的大膽外放,自己也渴望體驗這種自然流露。她把這個部分的“我”深深地藏了起來,成為“隱藏我”的內容。
未知我: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
右下角那一扇窗稱為“未知我”,指的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自我概念。這個部分通常指的是我們尚待開發的能力和個性,很有可能是我們潛藏的“寶藏”。
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也許會讓你的人生從此不同。比如,領導交給你一項任務,你從來沒有涉足過這個領域,領導也不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完成,僅僅讓你嘗試收集一些資料。結果,你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靈機一動,有了一個很棒的想法,又加班加點地辛苦工作,最終呈現出一份極佳的策劃案。

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實質是擴大“開放我”,與他人分享“隱私我”,通過他人的評價減少“盲目我”,不斷發掘自己和他人的優點開發“未知我”。隨著這些做法的深入,你的人生掌控區會越來越寬闊。你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比今天“你已經成為的樣子”會精彩好多倍。
顯然,這樣的結果,是你和你的領導都沒有預想到的。這種能力本來潛藏在“未知我”的這個部分,隨著這項工作的完成,逐漸顯現出來,成為“開放我”的一部分。
通過這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我們不難發現,“認識自我”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總還是會有一部分“我”是自己無法探知的。
全方位認識“我”
我們天天說“我”,卻很少認真思考“我”是什么。曾經給一些朋友做“Who am I”的測試,結果很多人寫到第六七句時就寫不下去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遠遠不夠。
全方位認識“我”,不僅要認識“開放我”,展示出一些“隱藏我”,還要嘗試去了解“盲目我”(即別人眼中的我),努力挖掘“未知我”。
一是把“隱藏我”中的優質部分放入“開放我”。你是不是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在職場上沒有得到重用?那是因為你知道自己的全部優點,而別人未必清楚,這是“隱藏我”與“開放我”不一致導致的。尋找合適機會,多多展示自己的優點,把別人還不清楚的你的優勢表現出來,讓別人更容易發現你的才干。
二是盡可能發現“盲目我”中不好的部分。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更多地傾聽,多聽聽身邊朋友對你的評價,從別人口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也許,你會聽到一些與自己實際情況并不一致的內容,這時,先別急著反駁和解釋,把它們記錄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做法有沒有一些容易引起別人誤會的地方。在此基礎上,改進溝通的效率和效果,減少信息的錯誤傳遞。
同時,也不要過分在乎別人的評價,特別是負面評價。因為每個人對他人的評價都是主觀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存在各種認知偏差,別人的評價也未必都是對的。
如何去區分這其中的分寸呢?那就要看這個問題,是一個人這樣評價你,還是有很多朋友都曾給你指出過。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不用太在意了;如果是后者,你就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三是要想方設法挖掘“未知我”。有時候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做某件事時,我們說不清道不明,但就是莫名其妙地把它做得很好。對于這部分,你可以通過心理測試或不斷嘗試新事物,找到一些自己沒發現、別人也不了解的性格特質。這些都有助于你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潛能。
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實質是擴大“開放我”,與他人分享“隱私我”,通過他人的評價減少“盲目我”,在和別人的交往中不斷發掘自己和他人的優點,開發“未知我”。隨著這些做法的深入,你的人生的掌控區會越來越寬闊,可以做很多原來做不到的事情。
也就是說,你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比今天“你已經成為的樣子”會精彩好多倍。這,就是自我成長!
看到這里,你認為你對自己足夠了解嗎?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開放我”,而哪些部分又是你的“隱藏我”呢?用紙和筆將它們寫下來。問問身邊朋友對你的評價,看他們的答案與你所寫的是否一致呢?期待你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