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得上的心理學
- 王明姬 姚兵
- 2685字
- 2019-08-23 19:47:15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1962年,“二戰”納粹大屠殺的組織者阿道夫·艾希曼最后一次努力爭取審判團的寬大處理。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和其他的低級別軍官一樣,我只是被迫服從命令,只是工具而已”,將成千上萬猶太人死亡的責任推給他的上級。這個“只是服從命令”的托詞在“二戰”后的紐倫堡審判中震驚四座,成為艾希曼庭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
讓人震驚的電擊實驗
為了弄清那些正在遭受審判的、看上去“文質彬彬”的納粹追隨者們在戰爭中玩“殺人游戲”背后的心理機制,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s)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
米爾格拉姆及其同事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并郵寄出許多廣告信,招募被試前來耶魯大學協助實驗。實驗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墻壁隔開的房間。廣告上說明,實驗將進行1個小時,報酬是4.5美元。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學歷到博士研究生學歷都有。參加實驗的人扮演“老師”,并對“隔壁扮演學生的其他被試者”進行考試,而實際上,隔壁扮演“學生”的其他被試者都由實驗人員假裝扮演。
一旦“學生”回答錯誤,“老師”將會對隔壁的“學生”施以電擊,并逐漸提高電壓。實驗開始后,假扮“學生”的工作人員會隨著電壓升高而發出嘟囔、痛叫,或尖叫著要退出實驗。在電壓超過330V達到致死標準時,“學生”將不會再有任何聲響傳來。如果被試遲疑,那么在一旁的實驗主持人會繼續勸導他,告訴他不需要為實驗負任何責任,并強調“你必須繼續,沒有任何選擇”。只有扮演“老師”的被試堅持拒絕執行電擊的命令超過4次,才可以停止實驗;否則,按照實驗設計,要到達450V電壓,并且被試“老師”重復電擊3次后,實驗才會停止。
在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預計,大約只有1%的人會持續到實驗結束。但出乎意料的是,沒有任何人在300V以前停止電擊,甚至有65%的受試者,一直持續到450V實驗自然結束。
此后,美國馬里蘭大學摩郡分校的研究者重復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后得出結果:無論實驗在何時何地,每次實驗都有約61%~66%的被試愿意對另一個陌生人施加致命的電擊。實驗表明了,某種社會情境會讓我們做出背離自己原有態度的舉動,有時會誘使普通人贊同謬誤,或者向殘忍屈服。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證明了,服從權威命令是一種普遍現象。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所說所想均學自他人,我們渴望彼此之間建立關聯,渴望歸屬感,渴望獲得他人良好的評價?!弊鳛樯鐣詣游?,我們會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而我們的反應也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轉而去影響他人。
在心理學的龐大體系中,社會心理學專門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特別是個體的思想、情感、行為怎樣受環境的影響。自尊、社會角色、社交情緒、人際溝通、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等,都是這個學科的重要研究主題。

善惡之間并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人的這種性格變化被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后來墮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說,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下,天使會墮落成魔鬼,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在社會心理學中,類似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的研究還有很多,比如下文中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和波波玩偶實驗。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全球最具傳奇的真人實境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把一撥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犯人。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15天,但6天后就結束了。結束的原因很簡單,局面無法控制了——扮成獄警的一方因為有了某種特權,行為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擊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變得順從和屈服。
實驗的結論是,個人的性情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般重要,善惡之間并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人的這種性格變化被菲利普·津巴多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后來墮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說,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下,天使會墮落成魔鬼,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情境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要想做到不隨波逐流、不盲信盲從,就需要時刻保持自我反省和對環境的覺察。
社會行為是學來的
認知科學家格雷戈里·希科克(Gregory Hickok)在其著作《神秘的鏡像神經元》中說:“觀察、模仿和學習,是我們生而為人的關鍵能力?!蓖瑫r,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紀70年代做出的經典實驗,也有力證明了人類觀察、模仿和學習能力的力量。
實驗者讓斯坦福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做一項有趣的繪畫活動,同時一個成年人在房間的另一個角落,那里有組合玩具——萬能工匠、一個錘子和一個充氣娃娃。在玩了1分鐘的萬能工匠之后,成年人站起身,開始對充氣娃娃進行了持續10分鐘的攻擊,用錘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來扔去,還大叫著:“揍它的鼻子……把它打翻……踢死它……”
目睹了這次突然爆發后,小朋友被帶到第二個房間,里面有很多漂亮可愛的玩具,他們玩得很開心。但在兩分鐘之后,實驗者要求小朋友“必須把這些玩具留給別的小朋友”。然后,郁悶的小朋友被帶到另一個房間,里面有各種玩具,包括充氣娃娃和錘子。
如果小朋友沒有在第一個房間看到成年人攻擊性的示范,他們很少表現出攻擊性的言語和行動,雖然因為不能玩第二個房間的玩具,他們感到郁悶,但仍然可以很平靜地玩著。但是,那些觀察到成年人攻擊行為的小朋友,則很可能拿起錘子擊打玩具娃娃。這一現象的發生概率要比沒看過的小朋友高出許多倍。
所以,讓小朋友觀察成人的攻擊行為,不僅減少了小朋友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還教給他們怎么去攻擊。
這個實驗就是心理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班杜拉因此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該實驗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毫無疑問,被觀察和模仿的對象(榜樣)的力量很強大!后來的研究還表明,即使是影片里的卡通人物做出的攻擊行為,兒童也會去模仿。學習正面榜樣,可以對我們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反之亦然。
小結
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這到底意味著什么?
? 意味著我們都會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出于自身道德感的要求和贏得他人贊美的動機,我們會主動做出助人行為。
? 意味著我們對很多事物的態度會受到別人的影響,特別在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
? 意味著老師或家長的一個鼓勵的眼神,會使小朋友在課堂上的反應更積極;
? 意味著男朋友的一句無心之語,會讓這個女孩子自我懷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是的,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一言一行看似全然主動,其實處處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同時又通過人際互動,成為影響別人的一種力量。每個人就像是網絡中的一個交叉點,在與別人的互動中,相互影響。既然如此,何不讓正能量從“我”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