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資本,做自己的HERO
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實驗人員將一只小白鼠丟入裝滿水的杯子,一般來說,它的生命只能維持8分鐘左右。但是,如果在小白鼠掙扎到5分鐘左右的時候,放入一個跳板,使它可以爬出杯子,活下來,那么,若干天后,再將這只大難不死的小白鼠放入同樣裝滿水的杯子時,它竟然可以在里面堅持24分鐘,是原來的3倍!
基于此,心理學家認為:沒有逃生經驗的小白鼠,只能憑借自身的體力掙扎求生;而有過逃生經驗的小白鼠,卻多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它相信會在某一個時刻,有一個跳板出現,把自己救出去,所以它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
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積極心態,或者說,是小白鼠在前一次成功的逃生經驗中積累起來的一種心理資本——“希望”。
心理資本HERO是什么?
對心理資本的研究,最初源于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2002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心理資本”這一概念。2004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路桑斯(Luthans)等一批組織行為學者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主要框架,提出了心理資本的具體概念。
路桑斯把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韌性、樂觀等四種引導正向的力量。這四種心理能力的首字母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個詞“HERO”。
其中,“H”代表希望(Hope),指的是面對工作和生活時的意志,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比如,你決心要做一件事情,你愿意花上數月時間,堅持不懈,直到完成。
“E”代表自我效能(Efficacy),也就是對于成功的信心,指的是個體是否相信自己在從事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這是自我認知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徑。
“R”代表韌性(Resiliency),指的是心理彈性。當身處逆境和被困難困擾時,個體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原來的自己取得成功,這就是韌性。韌性是一種“可開發的能力”,它能使人從逆境、沖突及失敗中快速回彈和恢復過來。
最后的這個“O”,代表樂觀(Optimism),指的是個體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方式。這里的“樂觀”,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者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而是一種基于現實的靈活的樂觀,是一種從自律、剖析過去、權變與未雨綢繆中獲得經驗的現實能力。
心理資本這些豐富內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眾多學者的深入研究與關注。
心理資本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
心理資本是一股儲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永不衰竭的力量,它能夠幫助個體調節由于人際關系、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與生理問題,提升個體的幸福感、滿意度等正能量水平。
心理資本決定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心理資本被它的提出者路桑斯稱為“繼財力、人力、社會三大資本之外的第四大資本,超越了現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其中,人力資本指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可以通過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獲得,也會隨著時間和經驗不斷積累,解決的是“你知道什么”的問題。社會資本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也就是“你認識誰”的問題。
而心理資本關注的是“你是什么樣的人”或“你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相對于資金、市場和技術而言,心理資本是實現人生發展的原動力,能夠為個體乃至組織帶來決定性的競爭優勢。所以,對于個體而言,心理資本的價值可以超越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價值。
希望、自我效能、韌性、樂觀這四種力量混合,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帶來一系列積極的結果。比如,你是一個滿懷希望的人,擁有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意志力”和“路徑”,所以,當你遇到各種困難時,你會有更強的動力、更豐富的能力去克服困難,因而也會更有韌性。并且,在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越來越強,也就是說,對成功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
此時,你身上具有自我效能、希望、韌性這三個重要因子,它們會協助你把奮斗的過程理解為“可控的”,這是一種內歸因的認知方式,有助于形成樂觀的解釋風格。
哪怕你剛剛因為經濟危機被公司裁員,這種樂觀的思維習慣也會幫助你對未來保持積極態度,你會相信自己,相信經濟環境終將改善,也相信自己會重返工作崗位。或者,這種樂觀讓你相信這也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好時機。

心理資本關注的是“你是什么樣的人”或“你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它是一種個體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韌性、樂觀這四種正向的心理能力。這四種正向能力的首字母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個詞——HERO。
召喚我們內心的英雄(HERO)
提升心理資本是一種增強內心力量、促進個體成長的有效方式。具體措施,也需要從H、E、R、O這四個方面著手。
希望(Hope):堅定與變通
對未來滿懷希望,必須具備兩項密不可分的能力,一項是鍥而不舍的精神(意志),另一項是及時變通的能力(途徑)。
高水平的“希望”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有明確的目標;第二,有堅定的意志,能投入很多精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等;第三,即使既定目標無法達成,也能及時轉移至替代目標,并繼續追求。
而現實情況是,當人們在實現某目標過程中受阻時,不會及時變通、調整方向,舍不得自己之前的投入。經濟學上會把這些已經付出、不能再收回的時間和精力統稱為“沉沒成本”。比如,一位教齡10年的小學老師告訴我,他其實并不喜歡這份工作,只是不舍得辭職,“畢竟付出了10年”。顯然,他被“沉沒成本”困住,放不下過去的投入,也就無法去追尋真正想要的東西。
自我效能(Efficacy):分解與學習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相信我能行”。
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首先要擅長分解目標。當面對一項比較復雜的任務,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部分,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然后一個個地達成,在這一過程中頻繁地體驗“小成功”,進而自我效能感不斷增強。比如,很多學英語的人會把背單詞視為最困難的部分,那么不妨把一本厚厚的300頁單詞書分成30個部分,堅持每天只記住10頁單詞,不斷體驗這種“小成功”,累積對自己的信心,這是培養自我效能的關鍵。
其次,要充分地發揮榜樣的作用。我們的認知經常被各種“不可能做到”所限制,這時,如果有人可以打破常規,那么我們就能從這一事件中汲取力量,激發“他能,我也能”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班尼斯特被載入吉尼斯紀錄,因為他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跡——4分鐘內跑完1英里。在他破紀錄后的第二年,竟有300多人也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當然,這絕非田徑選手的身體機能出現了跨越式進步,而是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的奇跡被創造后,田徑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在榜樣的刺激下肆意增長!
韌性(Resiliency):接納與轉移
我的一個好朋友,遭受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打擊,我很擔心她承受不了。沒想到,她卻展現出驚人的復原能力:先是選擇去西部支教,后來又和別人在云南開了一家民宿。一年之后,當我再次見到她時,她朝氣蓬勃,精神煥發。
在碰到磨難的時候,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來平復心情。只不過,有的人恢復得很快,“第二天又是一條英雄好漢”,有的人則會一蹶不振,久久無法從低谷中走出。
那些最終能夠走出來的人,往往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接納現實的能力,事情既已發生,所有的后悔愧疚都無濟于事,還不如想想我能做些什么改變現實;二是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讓自己不再胡思亂想,不再長時間沉浸其中。用一句話來總結:“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總能為我的心靈帶來平靜。
對于年輕人來說,我始終堅信,所有的打擊都是人生財富,千錘百煉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樣子。一次次被打倒,一次次站起來,無論命運給我們的是什么,接招就是!有了這個信念,韌性就會慢慢提升。而我們的抗打擊能力,其實比自己想象的更強。
樂觀(Optimism):現實與靈活
其實,樂觀才是人們討論最多卻理解最少的一項心理優勢。比如,當取得成功時,盲目自信,功勞獨攬,自吹自擂,這不是樂觀;出現失敗時,推脫責任,找“替罪羊”,將失敗歸于外部原因,這也不是樂觀。
爭功諉過不是真正的樂觀,有效的樂觀不應該走極端。所以,樂觀不僅僅是指人們預期未來會發生積極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時,樂觀決定我們對事情的更為現實和靈活的解釋和歸因方式。
我自己常用的一個方法是,以事實為依據來反駁自己的消極思維。比如,我現在產生了一個消極想法:“我總是不招人喜歡”,為了對抗這種消極想法,我就會尋找生活中的事例去和這一不合理信念辯論,證明這個想法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培養樂觀還有很多方法,在本書第二章的《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遠離“心身性疾病”》一文中有詳細介紹。
小結
每個人都渴盼發展、成功和幸福,這不僅需要外界的環境支持和可能的機緣巧合,更需充分發掘我們內在的積極心理品質。
心理資本,是一種比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更重要的原動力,具有無限的提升空間。唯有像儲蓄財富一樣去儲蓄心理資本,像投資教育一樣去投資心理成長,才能將心理資本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成就自己心目中真正的“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