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與市場:明清食鹽貿易研究(中大史學文叢 )
- 黃國信
- 6043字
- 2019-08-23 16:51:09
一 明清鹽史研究的市場史視角
明清王朝出于財政和社會控制的需要,對鹽的生產和銷售實行管制,建立起一套繁瑣的制度和官僚系統,常令執其政者以及后來的研究者難以得窺其門徑。因而,民國以來,“鹽糊涂”的說法不脛而走,明清鹽史研究成為門檻相對不低的一個學術領域。所幸學術界并未因其門檻而退縮,自現代社會科學引入中國研究以來,中西學者紛紛投身于此話題,明清鹽史研究成果不斷面世,成為中國經濟史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由于制度與官僚體系的復雜性,明清鹽史研究的成果首先集中于食鹽產運銷的國家制度層面,并重視食鹽產地和生產技術、鹽商及其組織和運作、私鹽的形成機制及其貿易等問題。一批知名學者的明清鹽史研究,比如徐泓關于明代鹽法和清代鹽場、劉淼關于明代鹽業經濟、陳鋒關于清代鹽政與鹽稅、蕭國亮關于清代食鹽專賣制度、寺田隆信關于山西商人、藤井宏和王振忠關于徽州商人、曾小萍關于自貢鹽商、關文斌關于長蘆鹽商的研究,都成為后來研究者的重要基礎
,明清鹽史的諸多制度及其實施細節被逐步揭示,正在慢慢走出“鹽糊涂”的泥潭。近年來,一批受過社會科學訓練的年輕學者加入明清鹽史研究的陣營,在前輩學者奠定的基礎上,引入新的問題意識,逐步將明清鹽史的經驗事實與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將研究不斷引向深入。
楊久誼關于清代鹽法的研究,在經驗事實層面總結出湖廣等地鹽引一體通銷規定等新見的同時,努力闡釋清代鹽政的行政運行機制與政治過程,并力圖通過公共財政、國家與鹽商的關系等問題的敘述,挑戰太平天國之前清朝廷可以高度集權并控制地方政府的傳統觀點
。張小也將古典經濟學
、倪玉平將博弈論
、楊德才將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鮑俊林將地理學方法引入明清鹽史研究
。舒瑜、李曉龍、葉錦花、徐靖捷等人的研究,在努力拓展史料、揭示明清鹽場的運作細節與運作機制的同時,將區域社會變遷的諸多學術熱門話題,諸如環境、宗族、行政系統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納入視野之內
。此類成果不少,作為學術史的討論,本書不詳盡展開。總之,隨著問題意識的拓展,明清鹽史研究正在超越對鹽政、鹽法的細節探索,不斷揭示出明清國家運作邏輯的更多環節。
但是,也許是因為明清食鹽貿易一直處于王朝的嚴格控制之下,與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自由市場體系有著重大差異,從市場史的角度探討明清鹽史的成果并不豐富。這方面的既有成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直接研判明清食鹽貿易的市場性質;另一類則透過政府的管理和鹽商的經營,研究中國的商業路徑,以分析中國的經濟體系走向;第三類研究私鹽貿易,關注私鹽貿易的市場邏輯。第一類研究以劉翠溶為代表,她的“Feature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of the Ming-Ch'ing Salt Market”長文,系統討論了明代余鹽的變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邊商、內商、水商的分化以及綱法的出現,也討論了清代官鹽配額、鹽課、鹽價的歷史變化過程以及官鹽市場及稅收升降的情況,分析了清代士大夫希望放開食鹽壟斷的輿論,總結了明清食鹽貿易的鹽法、鹽額、鹽課、鹽商、輿論等六個方面的變化,指出:明清的官鹽貿易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其不完全性主要體現在:1.政府設定鹽區,并限制鹽區間競爭;2.鹽商由政府募集而來,有準入和退出條件,綱法實施后世襲;3.鹽引或鹽票是食鹽買賣的合法且有價憑證,鹽價大部分由官方制定而非市場決定;4.政府嚴禁私鹽,并用各種方法來應對私鹽以維持官鹽市場。這說明清代鹽政的壟斷性和專賣性不容忽視。不過,她同時指出,在這樣的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一直到19世紀初,官鹽在與私鹽的競爭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鹽稅上升,并且鹽價隨著整體市場價格波動,表明清政府食鹽專賣體系下的鹽價,雖然主要由政府設定,但仍然跟市場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她辯證地認為,“即使私鹽盛行,明清政府都努力保持官鹽市場,壟斷系統并沒有完全控制市場,每時每刻都有輿論建議放開市場。但是,明清時期并沒有將不完全競爭的鹽市場改變為完全競爭市場”。
第二類研究則從政府與商人的雙重角度探討明清食鹽貿易與市場的關系。墨子刻(Thomas A.Metzger)關于兩淮食鹽專賣的論文,從商業組織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清代的食鹽專賣與市場的關系,強調清代兩淮食鹽產銷過程顯示出來的清廷商業組織管理能力,既非西方學者所認為的政府可以壓倒一切,也非行政僵化、官員缺乏專業水準并且腐敗混亂,而是以一整套執行、監督、咨詢、協調的官員體系,在生產、運輸、銷售、征課等領域都建立了復雜的系統,大部分時候取得了有效的結果,顯示出清政府有較好的商業組織管理能力,表明清王朝的鹽政制度安排,許多時候保證了官鹽貿易的有效和鹽課征收的成功,是一套特別卻有意義的市場制度。
從鹽商的經營角度關注傳統中國經濟走向,特別是與市場相關的走向,是明清鹽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首先由西方學者提出,并得到了中國學者的注意。1954年,何炳棣關于揚州鹽商的著名論文在《哈佛亞洲研究》刊發。何炳棣通過對18世紀兩淮鹽商在商業經營中積累的財富數量的考辨,確認他們是當時中國最富裕的商人,同時也發現由于中國傳統價值觀的限制,這些商人利用其資本,努力尋求文化身份和政治身份,在耗費大量資本的同時,也失去了代代相傳不斷積聚資本的可能,從而并未由他們發展出商業資本主義,說明18世紀中國最有力量的商人及其所從事的商業貿易,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市場體系中,沒有突破的可能。此后,王方中撰寫了題為《清代前期的鹽法、鹽商與鹽業生產》的關于清代鹽法的長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代綱法到清代鹽法的來龍去脈,其問題意識與何炳棣上文一致,也是討論鹽商資本有沒有引發資本主義萌芽。在分析了鹽商資本和鹽業生產的組織形態與變遷之后,得出結論:海鹽包括淮、浙、粵鹽等,由于榷鹽制度以及鹽商對土地的壟斷,鹽業是“商業支配產業”的典型,鹽商資本沒有向組織生產轉化,惟有四川井鹽情況與此有異,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成為“一般投資的一個特殊要素”
。因此,除川鹽有所突破外,清代鹽業整體上并未改變傳統性質。汪崇筼則努力搜集徽商經營史料,深入考察了徽商經營從明初追求“糊口”到明中葉以后追求獲取“巨額利潤”的演變過程,并研究了其具體利潤與利潤率,證明了明中葉徽州鹽商的經營實現了向商品經濟形態的轉變,從而奠定了其基本觀點:明清徽商是封建晚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具有時代進步意義,它有助于農業人口向商品生產的轉化,在思想觀念上也具備了商業化的色彩。
汪氏的意見,與前述不少學者的觀點相左,認為明中葉以來徽商的食鹽貿易,具有商品經濟色彩,從市場史的角度推而論之,則這一貿易是市場化的。不過,何為商品經濟,何為市場化,汪氏并未充分界定,只是提出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變革的重要標志是巨額利潤的實現。顯然,這一頗為感性化的界定,必然需要進一步的邏輯論證。
關注鹽商經營,自然不能只計算其成本、利潤,研判其資本性質、鹽商的經營手法亦屬題中應有之義。鹽商,作為國家特許商人,其經營必然與官府發生眾多聯系。因此,牽涉鹽商經營方式的官商關系問題,一直是明清食鹽貿易史中的重要問題。對此,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明清時期的鹽商實施的經營策略是官商勾結,基本判定這一領域的官商關系與自由市場體系相悖離。王振忠《徽商與鹽務官僚——從歷史檔案看乾隆后期的兩淮鹽政》、劉德仁和薛培《略論清政府對鹽商的控制與利用》、呂一群《清代湖廣鹽業貿易中的官商關系》等一大批學術論著,均涉及到這一課題,并揭示了清政府與鹽商之間的互相利用、官員與鹽商之間的利益勾連等現象。說明明清食鹽貿易不在自由市場體系之列。
第三類研究關注私鹽與市場的關系。歸根結底,私鹽是相對于官鹽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其出現與運行,有一個無法回避的邏輯:官鹽與私鹽的市場價格差異,是私鹽得以出現以及私鹽市場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這個意義上,私鹽貿易中必然存在理性經濟選擇邏輯,即以市場為導向的理性選擇。在這方面,張小也的《清代私鹽問題研究》一書建構了完整的理論框架。她認為,中國歷代鹽法過于僵化,鹽產分配的固定化與實際生活中變動不羈的消費狀況不相吻合,容易造成某些地區食鹽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的狀況,不得不由私鹽來填補市場空缺。而更為重要的是,官府對高額鹽課的追求,導致官鹽價格過于高昂,在食鹽生產技術被普通鹽工掌握并且人口流動頻繁的背景下,私鹽的生產與銷售有利可圖,私鹽遂大量涌入市場并在官府的重重打壓之下展開與官鹽的競爭。前一類私鹽需求,可以看作是市場對私鹽的絕對需求,而后一類則屬于相對需求。她指出,官鹽與私鹽屬于替代商品,它們為消費者提供的效用基本相同,其一價格上升,必然導致另一商品的銷量增加。在私鹽的相對需求和絕對需求都大量存在的情況下,私鹽的供給群體眾多,包括灶戶、鹽商、官員和兵弁、受雇參與鹽斤運銷的各類人員、鹽梟等等,私鹽貿易相當盛行,成為清代食鹽貿易中的重要現象。雖然清政府努力打擊私鹽,但它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
張小也的研究揭示了私鹽問題的經濟邏輯。這一邏輯,得到了經驗事實的廣泛支持。呂一群則考察了清末私鹽對湖廣市場的爭奪,指出“私鹽的興盛和緝私難以奏效,表明經濟杠桿在市場中的強大作用,也反映了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全國市場日益走向統一的趨勢”。
總體來說,學術界關于私鹽的研究成果眾多,專門著作亦有多部,限于篇幅,本書不作詳細綜述。這類研究有一個總的趨向,那就是認為官鹽貿易是政府壟斷專營,而私鹽貿易是市場化的商業行為,基本確認了私鹽貿易的市場性質。
由此可見,關于明清食鹽貿易與市場之間關系研究的眾多成果,已經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比如明清官方食鹽貿易的性質為不完全競爭市場,私鹽貿易主要是市場行為,官鹽貿易中鹽商的經營及其與官府的關系均顯示其市場化程度不足等等,雖然尚存爭議,但已成為繼續研究的基礎。沿著這些研究往前發展,必然需要回答為何明清時期會形成既有市場性質卻又不能完全展開市場競爭的食鹽貿易體系?其中的內在邏輯何在?在這種既市場化又不完全競爭的體系下,明清食鹽貿易中的官府與商人如何運作?其運作機制如何?明清時期尤其是明中葉以后,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市場體系,食鹽貿易與這一市場體系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等等一系列問題。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宏觀研究和區域性個案研究的結合,回答上述問題,分析明清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理解傳統中國市場體系的性質。
在明清市場性質的研究方面,學術界已有極為精深的研究。馬克斯·韋伯曾睿智地指出,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興起的邏輯相反,在中國,以貴金屬為代表的貨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家財政的擴大,卻強化了傳統主義,從而一點也沒有激發出資本主義,說明明清中國的市場形態并不能走向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梁方仲經過細致扎實的實證研究指出,明中葉以來,與古典經濟學生產力發展帶動交換發展的邏輯不同,中國市場的發展呈現出“商業資本一馬當先”的態勢,說明當時的商業繁榮仍然主要取決于貢賦經濟體系,即貢賦的征繳及其形態,引發了商業的繁榮。
這說明,明清市場體系與傳統中國的貢賦體系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因果關系,明清市場的主體是貢賦市場。吳承明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典出發,深刻地剖析了明清中國市場上的各種交易行為,區分了其中具有商品經濟性質的長距離民生日用品的貿易與小生產之間余缺調劑、城市市場的地租以及沒有回頭貨的貿易等交易行為之間的性質差別,并經過統計分析,總結出鴉片戰爭前中國國內市場是“以糧食為基礎,以布(以及鹽)為主要對象的小生產者之間的交換結構”
,與梁方仲異曲同工,他認為傳統中國的市場體系并非古典經濟學視野下的自由市場體系。不過,趙岡、陳鐘毅對此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傳統中國的市場建立在個人私有產權的基礎上,市場的交易行為完全由產權所有者根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作出理性選擇,不管是小生產者的余缺調劑,還是長距離的民生日用品交易,都是理性的產權交易,因而傳統中國繁榮的市場就是“市場經濟”。
顯然,趙岡、陳鐘毅的討論將經濟現象抽象化,并不深入剖析交易行為中人們的主觀意愿,也不探究交易成功的制度、人際關系因素,更沒有重視傳統中國整個交易體系即市場體系的架構與邏輯,結論未必公允。在這一方面,匈牙利思想家卡爾·波蘭尼的研究
與梁方仲的研究有著共同傾向,重視傳統中國市場運行中的國家因素,認為傳統中國的市場屬于“再分配型”市場,頗有啟發。
波蘭尼認為,有史以來,人類社會主要的交換模式主要有互惠、再分配和家計三種類型。所謂互惠,是人們基于情誼的互相饋贈性的交換;再分配則是在成員之間存在一個中心點,成員的勞動成果集中到中心點,再由中心點重新分配的模式;家計型交換,則類似于家庭生活,在家庭內部安排生產與消費,成員間的物品共享或互通。這三種類型中,人類行為主要取決于人們的社會關系、榮譽感而非經濟理性,市場在其中的運轉,完全內嵌于社會當中,就算市場經濟形成以后,市場企圖從社會脫嵌,但并未取得成功,它仍然嵌入于社會當中。波蘭尼將中國傳統時期的市場,列入“再分配型”體系,他說:“互惠與再分配這兩種經濟行為的原則不僅適用于小的初民共同體,也適用于大的、富有的帝國。……當少數家族的政治力量增長、僭主出現的時候,分配功能也就隨之增長。首領接受農人的禮物,現在已變成了‘稅’,并在他的官員——特別是他貼身的宮廷官員——中進行分配。……這種發展涉及更為復雜的分配體系,……所有的古式國——古代中國、印加帝國、印度諸王國、埃及、巴比倫,都利用一種金屬貨幣來應對稅收和薪俸問題,……分配給官員、士兵和各個有閑階級,也就是說,分配給人口中的非生產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分配履行了一種極其重要的經濟功能。”這種再分配體系,是人類經濟史中的重要經濟行為原則。“在古代巨大的再分配體系中,交易行為和地方市場都是常見的,但總是只具從屬性的現象。”
顯然,波蘭尼認為這種體系不是自發調節的市場,也不是市場經濟意義的市場。波蘭尼的觀點,與梁方仲貢賦市場的觀念,有相當大的契合度,也暗合了吳承明的小生產者之間產品交換的理念。
關于傳統中國市場的上述經典研究,在深厚的理論與史料功底的基礎上,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明清市場交換的性質,由此基本可以確認,明清中國的市場并非自發調節的體系,與市場經濟意義的市場有巨大差異。差異形成的關鍵點,在于傳統中國的市場交換,深刻地嵌入在國家與社會之中。因此,要進一步考察明清中國的市場屬性,就需要尋找一個與國家、社會嵌入度相對緊密的市場作為觀察點。恰好,專賣制度之下的食鹽貿易,整體上由王朝所控制,卻又采用了市場貿易的形式,“市場行為”“從屬于”“再分配體系”,正是傳統中國市場體系在國家與社會中嵌入最深的貿易系統。所以,本書選擇明清食鹽貿易制度及其運行的宏觀與區域個案展開研究,希望回答明清中國的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市場的性質等重大問題。本書相信傳統中國的市場嵌入國家與社會,建立在發達的市場基礎之上。因此,具體而言,本書將從食鹽貿易的實證材料出發,剖析嵌入概念倡導者波蘭尼并未深入探討的傳統中國市場嵌入國家與社會的方式、機制及其形式,嵌入的收益,以及被嵌后的市場反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