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西游記》創(chuàng)作背景及歷史
《西游記》的故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西游記》所寫的唐僧取經故事是由玄奘的經歷演繹成的。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二十五歲的和尚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余國,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
他從長安出發(fā)后,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后到達了印度。在那里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后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么故事。
后來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玄奘西行取經事跡。為了宣傳佛教并頌揚師父的業(yè)績,他們不免夸張其辭,并插入一些帶神話色彩的故事,如獅子王劫女為子、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
此后取經故事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愈傳愈離奇。在《獨異志》《大唐新語》等唐人筆記中,取經故事已帶有濃厚的神異色彩。南宋的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lián)起來,書中出現(xiàn)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來護送三藏。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kuí)龍、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yè)得以“功德圓滿”。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天大圣》等,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也由玄奘逐漸變?yōu)楹锿酢:镄姓叩男蜗笤从谖覈糯闹竟中≌f。《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書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的“神變奮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接近。
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歷五個時期。明朝中后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并且日趨尖銳;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fā)展,小說和戲曲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