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營銷與商戰(zhàn)

營銷理論對營銷實踐的指導意義似乎十分有限,在營銷人才奇缺的情況下,營銷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依然就業(yè)困難就是一個例證。企業(yè)主最常見的抱怨就是:“學校所學基本用不上,滿腦子的條條框框,自我感覺良好,眼高手低,不易調教。”

也許,除培養(yǎng)少數研究型人才外,營銷教育應該歸入技能教育?其實不然,營銷人要學的專業(yè)知識絕不亞于醫(yī)學和法律。“缺失的一環(huán)”到底在哪里?

在和企業(yè)討論一個營銷方案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比照競爭對手,苦苦尋找自己產品的特點和優(yōu)勢,百般無奈之際,有人提出:我們給產品編個故事吧。光靠故事就能打開市場,站住腳跟嗎?于是,有人建議說,我們在某地某處有某某關系和某某優(yōu)勢,因此可以如此這般……

這反應了營銷實戰(zhàn)思維的糾結與邊界,用傳統營銷理論很難迅速解構,但如果借用哲學的“三論”進行分析(注意,是借用),問題很快就得以清晰。

其一是“本體論”。哲學意義上的“本體論”,回答的是關于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也就是第一性問題。營銷的“本體論”研究的是產品和消費者。產品和消費者,誰為第一性?這是營銷的基本哲學命題,然后是“產品”和“消費者”究竟是“誰”(基本屬性),從哪里來?“比照競爭對手,苦苦尋找自己產品的特點和優(yōu)勢。”就是屬于營銷“本體論”的話題。

在營銷學中,關于產品端,要討論的是產品的特點和優(yōu)點,在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所有產品的特點和優(yōu)點都是與競爭對手相比較而言的。關于客戶端,要討論的是目標客戶的構成、需求集合、人格特點和典型化的購買行為。

其二是“認識論”。哲學史上的“認識論”,討論的是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營銷學的“認知論”,要解決的是消費者對產品以及購買該產品怎么看,或者說,營銷者希望客戶如何看待自己的產品和為什么要購買該產品。“我們給產品編個故事吧。”就是“認識論”范疇的問題。

其三是“方法論”。哲學上的方法論,是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前者是認知的方法,后者是指實踐的方法。營銷上的方法論,主要是實踐的方法。“我們在某地某處有某某關系和某某優(yōu)勢,因此可以如此這般……”試圖展開的,就是方法論。

在營銷實踐中,“本體論”是根本。洞察消費者需求,通過市場細分確定目標消費者是營銷者的基本工作;建立產品優(yōu)勢,擊中消費者的“痛點”是營銷的剛性任務。“認識論”是營銷者影響消費者的企圖、方式和手段。方法論則主要是達成銷售目標的路徑、步驟、方法和資源配置。

在營銷實踐中,我們總有著“以長補短”的傾向。產品不夠好,就試圖用“認識”來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忽悠”。“忽悠太單薄”,就看看是否可以通過“方法論”來解決。

方法論是資源導向、能力導向和路徑依賴導向的。逆向定義“短板理論”的“長板理論”啟示我們:如果長板足夠長,把桶斜過來可以裝更多的水。在實踐中,如果營銷者的長板夠長,就能變不可能為可能,如機場商店就可以賣高價,以渠道見長的“娃哈哈”可以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一統天下的情況下,一度將“非常可樂”做得風生水起。反之亦然,如果能力欠缺,資源不匹配,哪怕產品再好,概念再強,市場還是無法打開。營銷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主要就是因為方法論的非一般性,諸如SWOTSWOT,全稱為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是分析企業(yè)內部優(yōu)勢和劣勢、外部機遇與威脅的一種方法。之類只能作為分析的工具,很難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提醒的是,“以長補短”是不得已之舉。說到底,營銷的認識論、方法論再強大,產品欠佳,終不久遠。

辯證法是哲學最主要的方法論之一。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論,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fā)展的哲學學說。而營銷亦是一項活力對抗的活動,營銷者與消費者,營銷者與競爭者的關系,本質上是博弈關系。營銷的過程充滿了誘惑與堅守、勸導與抗拒、對立與合作、削弱與增強、征服與反抗,此消彼長,不斷變化。這其中,有必然之規(guī)律,也有意外事件、偶然因素;此其間,有資源配置、力量對比,也有意識的較量,智慧的比拼。而這些,并非是營銷學研究之所長,因此,有歷練的營銷人士更愿意從政治、戰(zhàn)爭以及社會運動這類有組織的對抗性活動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科特勒說過:營銷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賽跑。營銷是一場競爭性的運動。社會學家們的研究表明,一般性的社會運動由提出訴求、確立目標、劃分陣營、動員民眾、形成事件、公開表達、階段性總結等元素組成。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認為,社會運動是個“政治復合體”,它包含了以下三個要素:(1)針對目標當局開展群體性的訴求伸張運動;(2)進行一連串的訴求表演,其形式包括專項協會、公共集會、媒體聲明、游行示威等;(3)價值、統一、規(guī)模和奉獻的公開表達。〔美〕查爾·斯蒂利:《社會運動,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訴求:任何一場運動都需要有一個正當、明確、強力的訴求。世界上最偉大、最光榮、最正確的訴求莫過于“為人民服務”。在營銷中,我們把產品屬性轉化成銷售者獲益點的訴求稱作賣點(USP);就品牌而言,價值主張是靈魂,用以吸引和凝聚消費者。

陣營:早在1925年,毛澤東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革命》1925年第四期。將這段話翻譯成營銷的語言就是:誰是我們的競爭者,誰是我們的消費者(更寬泛地可以理解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營銷價值鏈),這個問題是營銷的首要問題。如果你的營銷收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沒有團結利益相關者,緊緊抓住目標消費群,以戰(zhàn)勝競爭對手。

現代營銷學營銷戰(zhàn)略的核心是STP。S是市場細分(Segmenting), T是目標市場(Targeting), P是市場定位(Positioning)。S和T確定誰是我們的消費者,P是在劃清誰是我們的競爭者、誰是我們的消費者之后,確定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動員:動員是遵循某一種價值主張,發(fā)起、發(fā)動目標人群進入某種狀態(tài),投入某一種活動。但凡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都是這方面的大家。毛澤東說過:“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zhàn)爭困難的前提。”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解放》1938年第43、44期(合刊)。難怪柳傳志、史玉柱、任正非、宗慶后、馬云等企業(yè)家都從毛澤東那里汲取指導經營管理的思想并且感佩不已。

就營銷而言,全員營銷就是全體動員,比如“海底撈”;人海戰(zhàn)術就是人民戰(zhàn)爭,比如當年的“三株”“紅桃K”;做大市場就是最大限度地動員客戶和消費者,比如馬云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和一天上千億生意的“雙十一”。互聯網經濟的“粉絲”“流量”“鏈接”“共享”莫不是廣泛動員的結果。

動員力小的做的是生意,動員力強的成了平臺,動員力強到可以號令天下的只管負責打造“商業(yè)生態(tài)”。

資源:“事件形成”和“公開表達”,既是資源調度和勢能發(fā)揮的結果,同時也是這兩者再積累的過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謂戰(zhàn)略,說到底就是關于資源的思考。從原則上講,有多少資源辦多大的事情,當資源和目標發(fā)生沖突時,要么調整資源,要么調整目標。“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就是資源匹配目標的經典戰(zhàn)略。

對企業(yè)來說,資金、人才、設備、廠房、技術都是資源。調度資源是管理的本分,整合資源卻是管理者的本事:資金是死的,融資是活的;人才是有限的,人脈是無限的;設備和廠房是固定的,代工、外包是靈活的;技術儲備不是每家企業(yè)都有優(yōu)勢的,獲取技術為我所用卻能體現一家企業(yè)的意識和能力。喬布斯就是這方面的天才。

任何離開資源談戰(zhàn)略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很久以前,我曾服務過四川一家食品企業(yè),這家企業(yè)規(guī)模不大,胃口不小,剛剛推出“黑芝麻糊”就想叫板當時如日中天的“南方黑芝麻糊”。老板的想法是,抬手往“巨人”臉上打一拳,“巨人”一回手,品牌就被打響——“巨人”第一,我第二。這也太天真了吧?我當場和他玩了一把“沙盤推演”,這位老板很快就明白,這個游戲他玩不起。

勢能:勢能與資源有關,是資源調度、整合、運用的結果。

2016年4月21日,網紅papi醬視頻貼片廣告拍賣。這是近一個月前著名投資人徐小平、自媒體大咖“羅輯思維”等入伙papi醬時定下的,消息一出,瞬間刷屏。

可就在開拍日期臨近之際,突然傳出廣電總局整改papi醬的新聞。消息坐實后,輿論大嘩,憤憤不平者有之,拍手稱快者有之,幸災樂禍者也是不乏其人。不管是哪類人,大概都覺得4月21日的拍賣要黃,投資人的錢要打水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拍賣如期舉行,并拍出了2200萬元的驚人天價。

為什么會這樣?至少從當時的商業(yè)行為看是這樣的。

請注意,此次拍賣的標的物為:papi醬視頻貼片廣告一次(沒有限定時限、片長以及形式),外加微信一次,微博轉發(fā)一次,“羅輯思維”微信公號多次推送(這回是推送次數不定)。想想吧,即便是papi醬視頻重新上線遙遙無期,廣告主的傳播收益也未必得不償失。這就是徐小平投資組合的老到之處——拉上“羅輯思維”,錢是小意思,關鍵是資源,兩大網紅相互捆綁,商業(yè)的小船不會說翻就翻。此次的拍賣是在阿里拍賣上進行的,優(yōu)酷投了“羅輯思維”,優(yōu)酷又是阿里全資子公司,而本次廣告商“麗人麗妝”背后的股東正是阿里巴巴。

看明白了吧?時勢造英雄,時不濟,勢還在。

營銷說了那么多的“P”,怎么偏偏忘了勢能(potential energy)這個“P”呢?

組織:無論戰(zhàn)爭、政治,還是社會運動,那都是一群人的事,是群體間的博弈,所以組織是這些活動的基礎。組織效率決定活動效能。

美國非裔民權活動家杰西·杰克遜(Jesse Jackson)說過:“從政治學的意義上來說,組織起來的少數就是政治上的多數。”〔美〕沃爾特·A.弗萊德曼:《一個推銷員的誕生》,線裝書局,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斗力的提高,“三灣改編”可以說是起到了脫胎換骨的作用,正是在這次改編中,毛澤東提出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成立“士兵委員會”的主張,將黨的組織影響力滲透到了軍隊的神經末梢。

從營銷的發(fā)展史看,從推銷到營銷的蛻變,正是組織化銷售之使然,或者說,營銷就是組織化的銷售。

和世界各國一樣,銷售在美國的最初形式是街邊小攤或“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大約在19世紀初,大批發(fā)商出現了,隨之而來的是旅行推銷員。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批大企業(yè)出現了,如柯達、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西屋電氣、卡內基鋼鐵、通用電器等。這些大規(guī)模生產企業(yè)已經不滿足于依靠批發(fā)商和旅行推銷員進行銷售,他們開始組建企業(yè)內部的銷售組織并建立和發(fā)展品牌。

正如錢德勒(Alfred Chandler)指出的那樣:“這些工廠發(fā)現現有的銷售機構不足以滿足它們的需要之后,便建立了它們自己的多單位的銷售組織,在國內的和世界的主要商業(yè)中心設置由支薪經理所領導的分支機構。”〔美〕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yè)的管理革命》,商務印書館,2014年。

組織化必然帶來科學化和標準化。1911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所著的《科學管理原理》出版,由此,他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受到泰勒的影響,1913年,查爾·A.斯霍伊特寫作出版了《科學的銷售管理:銷售的科學管理原則的實際應用》一書,作者在銷售管理端嫁接了泰勒的主張:劃分工作程序、控制工作進度、提高整體效率。

個人以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是營銷研究非常值得關注的。在這段時間里,企業(yè)、學界、銷售人員乃至新聞出版界,全力以赴地推動了銷售的組織化、科學化和標準化,為日后科學營銷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這場運動洗禮的美國大企業(yè),后來紛紛進入了世界500強的榜單。可惜的是,在快速發(fā)展中跌跌撞撞的中國企業(yè)大多缺了這一課。

“始于產品,成于運動”,這是我對營銷實踐的理解,也是我所創(chuàng)建的咨詢機構所奉行的理念。學習營銷學,可以增強我們對營銷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按運動和戰(zhàn)爭法則來指導營銷實踐才能大大提高營銷操作的勝算。

也許,真的應當建立一門營銷運動學來解決營銷的實際問題。

繼定位理論之后,1986年,艾·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再度合作,出版了《營銷戰(zhàn)》一書。該書以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有關戰(zhàn)爭的思想為基礎,提出了市場營銷戰(zhàn)中的數學法則——在同樣條件下,大公司擊敗小公司;但具有規(guī)模優(yōu)勢的公司進攻處于防御狀態(tài)的劣勢公司,卻可能導致失敗。本書借鑒戰(zhàn)爭的形式,提出了市場營銷的四種打法:防御戰(zhàn)、進攻戰(zhàn)、側翼戰(zhàn)和游擊戰(zhàn)。

難怪,人們喜歡將商業(yè)競爭稱為商戰(zhà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屏东县| 济南市| 青浦区| 利辛县| 株洲县| 巫溪县| 稻城县| 郴州市| 聊城市| 锡林浩特市| 庐江县| 顺平县| 康马县| 武汉市| 佛坪县| 阳东县| 全南县| 祁阳县| 宿迁市| 晋江市| 湘乡市| 丘北县| 安达市| 呼图壁县| 响水县| 盐城市| 虎林市| 武安市| 临颍县| 北碚区| 三河市| 太湖县| 通山县| 儋州市| 宽城| 东乌珠穆沁旗| 陆良县| 林甸县| 河间市|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