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通史
- 文聘元
- 7208字
- 2019-08-09 13:51:21
第七章 基督教簡史
講基督教的故事先得講耶穌的故事,因為基督教的產生是從耶穌的誕生開始的。
耶穌傳略 關于耶穌的誕生,《圣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里有詳細的記載,大意是說,耶穌的母親瑪麗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就從圣靈懷了孕,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這事的時候,神的使者在他夢中顯現,告訴他瑪麗亞她所懷的孕是從圣靈而來的,她將要生一個獨生子,要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將人從罪惡里救出來。

耶穌
約瑟醒后,就遵照吩咐把妻子娶過來,等她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時候統治猶太人的是希律王,他要殺掉傳說中將成為猶太人的王的耶穌。為了逃避,約瑟便帶著家小逃往埃及,直到希律死后才回到了巴勒斯坦,住在拿撒勒。
長大后的耶穌就在水里受了約翰的洗禮。約翰被關起來后,他就離開了拿撒勒,往加百列去了,在靠近海的地方開始收徒傳道。例如他在加利利海邊,看見一對漁民兄弟在撒網,就要他們跟從他,他將會使他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便丟了網,跟耶穌走了。這兩兄弟中的一個名叫西門,后來就是著名的大圣徒彼得了。這樣耶穌先后共收了12個大徒弟。
除收徒外,耶穌還行了許多神跡,例如救治病人,例如一個閨女,已經死了,可耶穌拉了拉她的手后,她就活了。還有就是給饑餓的人以食物,他曾用七個餅讓4000人吃飽,剩下的還裝滿了7個籃子。耶穌的另一種神跡則是為了考驗眾門徒的信心。例如他曾夜里四更天在海里行走,還叫彼得也來走,當彼得害怕會沉沒而喊叫時,耶穌責備他道:“你這小心的人哪,為什么疑惑呢?”
由于耶穌這些大神通,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信徒,甚至漸漸地就被認作猶太人中一直傳說的“彌賽亞”了。彌賽亞是受膏者的音譯,又譯作基督,意思就是來拯救猶太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的王。
對耶穌而言,被人視為彌賽亞也許是得其所哉,然而也正是這得其所哉害了他的命。
原因很簡單,既然耶穌是猶太人的王、是彌賽亞,那么現在的猶太人統治者們,包括祭司們、希律王和他的羅馬主子,又是什么呢?他們豈不也要認他為王?用一句中國話來說,這不是要“謀朝篡位”嗎?
因此,那些祭司長們、希律們決心將這位膽敢篡奪他們權位的家伙治死。
他們先設計了各樣陷阱想讓耶穌掉進去,例如問耶穌該不該給羅馬人納稅,他們想如果耶穌一心為著猶太人,那么自然會不同意納稅給羅馬人,如此便可以借這個口實將他交給羅馬人,定他的罪了。但耶穌一句巧妙無比的“愷撒的物當歸給愷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說得那些人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
詭計沒有得逞,他們越發決心要害死耶穌。這時,他們得到了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的幫助。
耶穌知道猶大出賣了他,但沒有任何害怕的表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他命定要為人的得救而流盡最后一滴血。
但他也沒有默默無語,他舉行了著名的“最后的晚餐”,晚餐上,他說了那句直到現在仍響徹云霄的“你們中間有一個要出賣我了”。
吃完最后的晚餐,并把祝福的餅和如耶穌血的葡萄汁給門徒們喝過后,耶穌就帶了眾人往橄欖山去,只有猶大離開了,因他要找人來捉耶穌。
不久,猶大領著許多人來了,他走到耶穌面前,同他親吻,那幫人便知誰是耶穌了,他們撲上來,抓住了耶穌。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和猶太長老們那里去,不久,由于長老們的堅持,當地羅馬的執政官彼拉多被迫同意處死耶穌。據說,彼拉多拿水在長老們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p>
于是耶穌就在被一陣殘酷的鞭打后,在十字架上釘死了。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對于一般人而言,死亡就意味著一切結束,然而對于耶穌,死亡不但不是結束,而且是一個新的開始。
因為耶穌死后,他又復活了。而且,耶穌之死也預示著基督教的誕生,就像《馬太福音》最后一節所言,耶穌復活后對前來拜他的門徒們所言: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教的誕生 耶穌死后,對基督教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是圣保羅,他多次走遍從小亞細亞到意大利的許多地方,進行傳道,宣揚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這些傳道就是基督教最初的傳播。
保羅死于公元67年左右,是昏庸無道的羅馬皇帝尼祿下令處死他的。
從上面耶穌與保羅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兩人都受到了猶太人的迫害,甚至可以說是死于猶太人之手,而他們本是地道的猶太人,也是虔誠的猶太教徒。
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他們會是如此的命運呢?
這是因為耶穌與保羅所宣揚的教義同猶太教的教義已經大大不同了,所以他們才被虔誠的猶太教徒視為異己,必欲除之而后快。
那么基督教又是如何從猶太教那里分離出來的呢?又與猶太教有了怎樣的區別呢?他們又是如何最后脫離猶太教母體、成為獨立的基督教的呢?
我們現在來簡單談談這個問題吧。
簡言之,基督教之所以能從猶太教那里分離出來是因為他們漸漸有了下面一些自己的特性:
第一是有了自己的崇拜對象,就是耶穌?;酵脚c猶太教徒在這里壁壘分明:凡否認耶穌是彌賽亞的是猶太教徒,而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便是基督教徒了。
第二是基督徒們有了自己的經典。
我們知道,《圣經》分成“舊約”和“新約”兩部分,其中“舊約”是猶太教經典,但他們卻不承認“新約”。
基督教開始也只有“舊約”,后來由于他們有了耶穌這個偉大的導師和他的十二門徒、有了保羅這個偉大的傳道者之后,便有信眾記錄下他們的言行,錄成一書,也作為他們信奉的范本,后來便成了“新約”。這樣一來基督教徒們便有了自己和猶太教徒不同的經典——《新舊約全書》。
而伴隨著新經典出世的當然是其中蘊藏的思想,如信奉耶穌是神之子、是人類苦難的救贖者,他由處女懷孕而生、將為拯救人類的苦難而犧牲自己、被釘上十字架,然后又會復活、升天,如此等等,這些便成了基督教獨特的教義。后來當一些富有哲學素養的人來闡釋他們、深化他們時,這些教義便成了基督教的神學。
第三是基督徒們有了自己的組織與團體,這就是基督教會,它的勢力后來越來越大,甚至一度統治了整個西方世界。
這樣,有了自己獨特的崇拜對象——耶穌;有了自己獨特的經典——《新舊約全書》;有了自己獨特的組織形式——教會的基督教便脫離了猶太教,成為一種與猶太教迥然不同的新宗教——基督教。
從受難到成功 誕生之后的基督教就像耶穌的人生,飽經磨難。
首先對基督教嚴厲迫害的是羅馬帝國。由于基督教認為耶和華是唯一的神,這同羅馬政府把皇帝神化,認為皇帝就是神,直接對立,所以皇帝當然要迫害之。還有就是當時的基督教是個地下黨一樣的秘密組織,因此羅馬政府自然大為擔心他們會聚眾造反。加之這些基督徒們在舉行“圣餐”時,把他們吃的餅、喝的酒稱為“基督的身體和血”,許多教外的人便以為他們真的是在吃人肉、喝人血了,因而引起了外人極大的驚恐與憤慨。
這樣的結果是,羅馬政府對基督徒進行了大規模的、殘酷的迫害,從殘暴的尼祿到仁慈的圖拉真,都這樣行事。
圖拉真以后的幾個皇帝,如哈得良、安東尼·庇護、馬可·奧勒留等,雖然也敵視基督教,但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政策。
但到了羅馬第一個實至名歸的皇帝戴克里先,基督徒遭到了最殘酷的迫害。在帝國各省,基督教堂被拆毀,《圣經》被燒毀,舉行秘密集會的基督徒一律判處死刑,甚至被活活燒死。甚至全體基督徒被摒棄在法律保護之外,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加以迫害。
中國有句古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被戴克里先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基督徒們,終于同樣在戴克里先這里放下了重負。
公元311年,戴克里先已經病入膏肓,臨死之際,他幡然悔悟,頓覺往日之非,于是下了一道遺詔,要求他的繼任者和帝國官僚們寬容基督徒。戴克里先的這個遺詔對他的繼任者產生了莫大影響。
戴克里先去世前,為了更好地治理龐大的帝國,將之劃分為東西兩部分,于是原來統一的羅馬帝國現在分成了東羅馬與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包括希臘及其以東的地方,西羅馬則包括意大利及其以西的地方。東羅馬由戴克里先自己治理,西羅馬則交給他的一個也稱皇帝的部將,即西帝,只是西帝要服從東帝。
戴克里先死后,兩個皇帝繼位,西帝是君士坦丁,東帝是李錫尼。
君士坦丁這個人對基督教之成為西方正統起了莫大的作用,后來基督徒們追贈了他一個尊號——君士坦丁大帝。
當上皇帝后,他不久便遵照先帝遺詔,與東帝李錫尼共同下旨賜基督徒以信仰自由。這道敕令便是基督教史上有名的《寬容敕令》。這是公元311年左右的事。
又過了兩年,他們更共同頒布新敕令,無條件發還以前鎮壓基督教時從教會那里沒收的財產。次年,他在阿爾舉行了第一次基督教的宗教大會,不過只有西羅馬的主教們參加,稱不上全羅馬的基督教大會。
323年,君士坦丁大帝擊敗東帝,成了全羅馬帝國的皇帝。
兩年后,大帝終于舉行了全羅馬帝國的宗教大會——尼西亞主教大會。在這次會上制訂了一部《尼西亞信經》,它消除了基督教思想界一度亂七八糟的局面,關鍵是確認了圣父、圣子與圣靈的三位一體,以及圣父與圣子的“本體同一”,又把不接受這個信條的異端,主要是阿里烏斯教派,劃為異端、開除出教,從而初步統一了基督教世界。
繼君士坦丁大帝后,另一個不但令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而且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無上的精神統治者的是狄奧多西大帝。
狄奧多西下令摧毀所有異教廟宇,并命令所有羅馬人信仰基督,后來進一步規定凡信仰其他宗教的都是叛教行為,要受到嚴厲懲罰。這是公元380年的事。
至此,基督教不但在反對壓迫的斗爭中取得了徹底勝利,還成了基督徒們的精神支柱,獨霸西方世界。從精神這個角度來說,它統一了整個西方——它把種族、語言與文化諸方面都極不相同的西方諸國、諸民族統一于基督精神之下,從此西方文明亦可稱之為“基督教文明”。
狄奧多西雖然大大強大了基督教,然而卻沒能強大羅馬帝國,到他稱皇做帝時,羅馬帝國已經走近了衰亡,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東哥特人像洪水一樣涌進他的帝國。此前,狄奧多西已經在公元395年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分別是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到公元476年,西羅馬最后一個皇帝小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路斯被日耳曼雇傭軍首領廢黜。
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差不多有千年歷史的羅馬時代也走向了終結,西方歷史從此便過渡到了中世紀。
中世紀主要的特征是基督教的統治,以羅馬為中心的教會實際上成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統治者,攫取了巨額財富,并且在各國大量建立異端裁判所,對所謂異端進行殘酷迫害。
獨霸西方世界后,中世紀基督教巨大力量的另一個最重要的表現是十字軍東征。
罪惡之戰 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存在。東羅馬雖然沒有滅亡,但日子也不好過,它受到各個蠻族——從日耳曼人到匈奴人的不斷襲擊。到11世紀,東羅馬帝國受到的壓力更大了,這時諾曼人從西邊、俄羅斯人從北邊一齊往東羅馬沖來,不斷地欺侮它、壓榨它。特別是當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襲時,東羅馬皇帝實在無力抗拒了,就采取了一個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步驟——向羅馬的教皇求援。
這時候,羅馬的教皇已經凜然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太上皇了,其他世俗國家的國王都要聽從他這個耶穌與上帝在塵世的代表。到強大的烏爾班二世當教皇時,他正式準備援助東羅馬的兄弟,他1094年在皮雅琴察召開了宗教會議,商討援助東羅馬人的事。
1097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了,他們由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意大利人等為主力組成,人數龐大。他們渡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后,一舉攻克了靠近君士坦丁堡、當時已被突厥人占領的重鎮尼西亞。并繼續攻擊,一路奪關斬將,憑著那種因宗教的狂熱而激起的高昂士氣,終于打到了他們此行的最終目標——耶路撒冷。
這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此后還有為數達七次的東征,不過都沒有第一次成功。
此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于1147年,1189年有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發生于1202年。
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做了令人發指的事。作為基督徒的十字軍們不但不去打異教徒,反而向自己的同教兄弟發動了進攻,措手不及的東羅馬人被打敗了,拜占庭被占領了。那些西方的基督徒們向東方的基督徒展開了殘酷屠殺,他們瘋狂的掠奪令拜占庭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遭到了空前浩劫。
這次十字軍東征之后,大約1212年,出現了一支特殊的十字軍,就是“兒童十字軍”。
原來,在1212年前后,傳出一條謠言,說只有兒童的純潔才能蒙上帝的恩,征服異教徒。這些傳說像風一樣吹遍了整個歐洲,那些愚信的父母紛紛將自己的孩子交了出來。于是在歐洲的原野上到處出現了一群群兒童,從五六歲到十來歲,衣衫襤褸,吃力地走著,許多人累死餓死凍死在路上,活下來的一直走到了法國南部的馬賽港。在那里,他們被送上了一艘艘大船,往茫茫大海航去。準備“用他們童貞的愛而不是用武力”去奪回圣地。
他們最后怎樣了呢?他們根本沒有被送去打仗,用他們的純潔征服異教徒,而是徑直被送到埃及,賣給奴隸販子們了。
這些純潔的兒童們,為教皇而失去了他們的自由與生命,教皇知道他們可悲的下場之后,只恨恨地說了句:
這些兒童真給我們丟臉!
以后又有第五、六、七、八次十字軍東征,不值得為這樣污穢的行為費太多的筆墨,總之他們每一次都是懷著貪婪之心而去,背著恥辱之敗而歸。
1270年是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東征,這時距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差不多200年了!
到1291年,十字軍失去了在東方的最后一個據點阿克城。
值得補充的一點是,2000年2月底的一次電視講話中,事隔七百余年之后,教皇保羅二世終于在一次講話中正式為十字軍的倒行逆施表示了道歉。
講完了十字軍東征之后,有關基督教的歷史這一章也該告一段落了。
兩度分裂 此后,還有兩件事要簡單地說說,這就是基督教的兩次大分裂:第一次是基督教分裂成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第二次是天主教再分裂出基督教新教。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次大分裂。
我們前面講過,為了便于治理,戴克里先曾將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以意大利和希臘為中心,后來狄奧多西在395年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建成了分別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從此,兩個羅馬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而且相隔越來越遠。最大的區分是語言,西羅馬的基督徒們說拉丁語,自然也用拉丁語來做禱告、發表他們的神學見解,而東羅馬的人則用希臘語做這些事。這樣,兩種語言的區分就引起了其他許多區分,例如對耶穌或保羅同一段教義的理解,便由于語言不同而產生了分歧。這樣最終導致了兩類不同的教會:一類教會以拉丁語宣講傳道、進行神學研究,而另一個教會則用希臘語。
這樣的結果是,雙方的差異越來越大,分歧越來越多,于是爭吵也越來越厲害,到11世紀,雙方的爭吵終于因一件事而達到了頂峰。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羅馬教皇派了一個紅衣主教到拜占庭去見東部教會的教皇,對他說,如果他再鬧下去,就要開除他的教籍。東部教皇隨即宣布把羅馬教皇革除教籍。
這是導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最后一根稻草,從此基督教決裂成了東西兩部,西部自稱為“公教”,意思是它是全世界公有的,它也要拯救整個世界。東部則自稱為“正教”,強調唯有它才是耶穌基督的嫡系,才是正統的基督教。
這大體是1054年的事,這一年就是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之年。
至于第二次大分裂,它起因于羅馬教會的腐敗。中世紀的教皇之腐敗與墮落要超過所有的世俗國王,按照教規,教士最起碼的行為標準是禁絕情欲,而大量的教士、主教甚至教皇都有情人與私生子,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這樣的結果就是教皇和教會遭到社會有識有德之士的強烈反對,這反對的結果就是基督教會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
這次對基督教會進行大改革有兩個主要領導者,一個是馬丁·路德,另一個是加爾文。
馬丁·路德生于1483年,是德國人,當上神學教授后,他起來反對當時流行的所謂贖罪券。所謂贖罪券,就是羅馬教皇印制的一些票據,聲稱誰買了這東西誰的罪就可以得到赦免。不是說他犯了罪就不用坐牢殺頭了,而是說他死后用不著因所犯的罪下地獄了,因為他購買了贖罪券,他的罪便被神赦免了,他可以直升天國了。那些推銷贖罪券的教士們眉飛色舞地對可憐的信徒們說,當他們買贖罪券的金幣叮叮當當地掉進教士們的錢袋時,他們的靈魂已經飛上天堂了!不用說,成千上萬愚昧的信徒們就這樣花掉了成千上萬的辛苦錢,而教皇也因此大發特發,成了西方世界最富有的人。1517年10月的一天,馬丁·路德在他執教的維登堡大學教堂門前貼出了一張公告,名字叫《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里面用多達95條的論據證明贖罪券根本沒用,只是教皇用來搜刮民脂民膏的偽鈔假幣。神圣的教皇第一次遭到了這樣公開而有力的批判,點亮了許多人的眼睛,馬丁·路德就成了基督教新教的開山鼻祖。
繼馬丁·路德之后,中世紀基督教的另一個大改革者是加爾文。
加爾文1509年生于法國,比馬丁·路德小26歲,他曾經在法國多所著名大學進修神學,在巴黎期間,有一天他受到“突如其來的、神的啟示”,從而覺悟到如今羅馬教會之非,決心像馬丁·路德一樣起來改革之。幾年后,加爾文發表了他的名著《基督教原理》,它被稱為基督教新教的第一本系統的神學著作。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人認識上帝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個人自我內在的頓悟,二是通過《圣經》中上帝的啟示。此外還有一個令人絕望的觀點,就是“預定論”,就是說人的一切都是在他生前就預先注定了的,他一生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改變這一點。
加爾文遭到了教皇和教會的嫉恨與迫害,但他也獲得了大批追隨者,尤其是在瑞士的日內瓦,這個美麗的山城從執政者到普通市民都憎恨羅馬教廷,把羅馬主教趕走了,加爾文立即著手在這里實踐他的理想國之夢。
到1541年左右,加爾文終于在日內瓦建立了他政教合一的新教國家,而他的新教也被稱為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
至此基督教大體完成了它的兩次大分裂,直到今天基督教大體還是這個樣子。
——還是大體分成三支: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它們各自又有許多宗派,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新教的兩大宗派:路德宗和加爾文宗了。
雖然已經一分為三,但總的來說它們仍屬同一大教——基督教,就像《封神演義》里形容闡教、道教、截教的關系一樣:
紅蓮白藕青荷葉,
三教原來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