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靈與肉體

心靈和肉體之間的聯系與沖突

對于“到底是心靈支配肉體,還是肉體控制心靈”這個問題,大家一直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很多哲學家也參加了爭論,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唯心論或唯物論的問題。即使他們給出了數以千計的論據,但這個問題還是懸而未決。在這個問題上,個體心理學可能會提供一些幫助,因為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正是肉體和心靈之間的動態關系。即使是重病患者,也是有肉體和心靈的,如果治療的理論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就不會有治療效果。所以我們的理論必須以經驗為推導基礎,必須經得起實際應用的考驗。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正確的理念。而作為心理學家,我們也必須接受找出正確理念的挑戰。

個體心理學的發展,使上述爭論變得簡單起來。這不再是一個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問題,肉體和心靈二者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用整體概念來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是動物,生命需要運動,但不能只注重肉體鍛煉,還要注重心靈的修煉。種子在土地中生根發芽后,就被固定在了一個特定的位置,不能隨便移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植物也有心靈的話,一定會驚訝不已。但即使植物可以預知未來,對它也沒有任何用處。即便植物知道:“有人來了,他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會死在他腳下……”但這又有什么用呢?植物仍然無法逃脫自己的劫難。但所有動物在能預見未來情勢時,會制訂自己的行動計劃,且據此行動。人更是能在預見事態發展方向后,制訂行動計劃并執行。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是有心靈或靈魂的。

心靈最重要的作用是預見事態發展的方向并指導自己的行動方向。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心靈是如何支配肉體的——它為肉體定下了行動策略。如果沒有行動目標,那么,肉體只能做出一些沒有用的毫無章法的散亂行動。心靈決定了行動的方向,所以是生活的主宰。肉體也影響著心靈,因為執行行動的是肉體。心靈只能在肉體已有能力及可發展能力之內支配肉體。假如心靈希望肉體飛到月球上去,除非先發明出能克服身體能力限制的航空工具來,否則這是不可能的事。人類比其他動物更善于活動。不僅方式較多(這一點可以從人類復雜的手的動作中看出來),而且善于利用活動來改變周圍的環境。

因此,不難預見的是,人類心靈會越來越有預見性,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類奮斗的目標性也會越來越強。我們還會發現,所有實現細分目標的行為,其實都指向一個目標,即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一種克服所有困難、讓周圍環境都處于自己掌控之下的感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的心靈活動和它指導下的行動必須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整體。心靈和肉體的一體化,在胚胎形成初始就開始了。如果皮膚受了傷,整個身體都忙著為它復原,但這并不是只是肉體的責任,心靈也得發揮它的指導作用。運動、訓練和一般衛生學知識已經證明,傷口的愈合是身體在心靈的幫助下完成的。生命從形成第一天開始至結束為止,人的生長和發展都沒有離開過心靈與肉體的合作。

肉體和心靈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共同體,彼此必須互助合作,不能各自為政。心靈就像發動機一樣,可以激發人體的全部潛能,使身體變得更健康、更有力量克服困難。我們的心靈活動可以通過肢體運動、表情表現出來,只要有動作,就是有意義的。眼睛、舌頭、臉部肌肉有了運動,才使臉上有了表情,這些表情的意義,恰是心靈給予的。這下我們知道心理學(或心靈的科學)真正在研究的是探討一個人各種表現的意義,找到他的目的,然后和別人的目標互相對照。

任何動作都是有目標的,心靈能使動作的目標變得更加具體。如果我們最終目標是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那么,心靈時時刻刻都在判斷:“那個安全的地方在某處,我一定要朝某一個特定方向走才能到達。”當然,心靈的判斷也有錯誤的可能,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根本不能有任何動作。如果我舉起了雙手,那說明我心里已經有了這個動作目標的存在。其實,心靈的選擇有時可能會出現重大紕漏,但它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心靈誤以為它是最有利的。行動上的所有錯誤選擇,都是心靈錯誤。安全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但一些人弄錯了獲得安全感的方法,采取了讓他們誤入歧途的具體行動。

如果我們看到了一種無法得知其隱含意義的表現或征兆時,了解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簡單地把它歸納于一種純粹的行為。以偷竊為例,偷竊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我們首先分析這種行為的目的:讓自己更富有,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有安全感。因此,這種行為是貧窮感或匱乏感所導致的。其次,我們要了解此人的出身,他是處于何種境地、在什么情況下才會有匱乏感?最后,我們要看的是他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克服貧窮感或匱乏感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當,行為方向是否正確,獲取所欲之物的方法是否用錯了。我們不必指責他的本質目標,但可以指出,為了實現他的個人目標,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我們所謂的文化,是指人類對環境的改造,且我們的文化就是人類心靈指導肉體進行各種行為的結果。工作的靈感來自心靈的啟發,身體的成長則受惠于心靈的指導和幫助。

總而言之,人類的哪一種表現都有心靈的目的性。然而,過度強調心靈的比重,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身體必須十分健康。由此可見,心靈通過對環境的管理,來讓身體得到保護,防止我們遭遇虛弱、疾病和死亡,并避開災害、意外及功能損傷。心靈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和痛苦,也給了我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鑒別環境之優劣等能力,為了對某種情況做出某一最明確的回應,我們的感覺會讓身體處于良好的健康狀態。幻想力和鑒別力是預力的工具,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激發出許多讓身體行動的感覺來。個人情緒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身體,但身體卻很難控制情緒。個人情緒主要是由個人目標和生活方式決定的,顯而易見,支配一個人的,并不僅僅是生活方式。如果沒有其他力量,一個人的態度并不足以導致什么行為,必須被情緒加強后,才能產生各種行為。

情緒的作用

從個體心理學概念來看,情緒絕對不會和生活方式互相對立,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情感會自動適應新的生活態度。我們談的話題,已經不在生理學或生物學的范圍之內了;情感是如何產生的,不可能用化學理論來理解,也無法用化學實驗來推斷。我們先假定它的生理過程是存在的,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心理目標。焦慮對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我們并不太關心,我們要研究的是焦慮的目的和結果。

根據這種研究方向,焦慮不可能是由性壓抑引起的,也不應該是難產的后遺癥,這些理解太離譜了。我們知道,習慣了被母親陪伴、幫助、保護的孩子,很可能會發現,焦慮是控制自己母親最有效的武器,無論它的來源是什么。關于憤怒,我們也不會只相信它的生理描述,經驗告訴我們,憤怒是一種控制人或情況的工具。

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必須以先天生理狀態為基礎,但我們關注的是如何用好先天基礎,實現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唯一目的。不難發現,每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根據他目標的高度和實現目標的方向而成長和發展的。無論是焦慮或勇敢、愉悅或悲哀,一定都和他的生活方式一致。能恰到好處地支配它們的強度和表現它們的優勢,就是我們所希望的。

用悲傷來突出自身優越感的人,并不會因目標實現而快活或滿足起來,因為他只有在不幸的時候才有快樂可言。如果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情感是可以因為需要而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個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如果讓他留在家里,或讓他使喚另一個人,焦慮感就會消失。所有神經癥患者避開的,都是生活中不能滿足他們征服感的那部分,情緒規律像生活方式一樣固定。比如,懦夫永遠是懦夫,雖然和比自己柔弱的人相處時,也會驕傲自大,在別人的保護下,也會表現出一副敢作敢為的樣子來。雖然他堅定地聲稱自己無所畏懼,也沒有人能證明他確實很焦慮,但性格中的懦弱部分,早就在他各種保護自己的行為中表露無遺了——他會在門上加三把鎖,會用防盜器和警犬來保護自己。

在性和愛情方面,感覺同樣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果一個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標,那么他的屬于性的感覺就被喚醒了。為了集中注意力,他必須放開有競爭性的工作和不相干的興趣,才能喚起他想要的感覺和功能。沒有這些感覺和功能的人,如陽痿者、早泄者、性欲倒錯者和性冷淡者,都是因不愿放棄不相關的工作和興趣。錯誤的優越感目標和生活方式,是導致各種異常的原因。我們發現,這類病人有這樣一種傾向:只希望別人體貼自己,自己卻從不體貼別人;他們對社會的興趣薄弱,在需要膽識和樂觀進取的活動中經常遭遇失敗……

一個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病人,因為無法擺脫負罪感而十分痛苦。他的父親和哥哥都非常重視誠實這種品質,而他七歲時,有一次讓哥哥代做了作業,卻告訴老師說作業是自己做的,因為說了謊,所以心里有著深深的負罪感,他因此懷有負罪感長達三年。最后自己承受不了這樣的負罪感,不得不去找到老師,承認自己說過謊,老師笑了笑,沒有批評他。但他的負罪感并沒有消除,又哭著去見他的父親,第二次認錯。這一次,他得到了更多的認可,父親深以他的可愛與誠實為榮,不但夸獎他,還安慰他。盡管父親已經原諒了他,但他還是非常沮喪。以至于我不得不懷疑,為了這些瑣碎的事如此嚴厲地責備自己,真的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誠實和嚴正嗎?正是因為家中道德意識比較強烈,所以他在誠實方面有超越別人的沖動。無論學校功課的成績,還是社交吸引力,他都感覺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強烈地需要一種方式來獲取優越感。所以在此后的生活里,他仍然因為其他各種自卑而深感痛苦。不僅經常手淫,而且在學習上也沒有完全改掉欺騙的習慣。

考試時,他的負責罪感會更加嚴重。由于內心過分敏感,他的精神負擔比他哥哥重得多,因此,當他期待和哥哥一樣優秀,但自己又做不到時,便會產生負罪感。大學畢業后,他想找一份技術性工作,但他的負罪感強迫癥變得異常強烈,以至于他整天都需要祈求上帝的原諒,自然而然,他根本沒有心思工作。后來情況越來越壞,家人不得不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那時,他已經被認定無藥可救,但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的病況卻奇跡般地大有起色。離開精神病院時,院方要他答應:萬一舊病復發,必須返回醫院。

出院以后,他改讀藝術史。在一個考期來臨前的一個星期日,他跑到教堂里拜倒在眾人面前,五體投地,放聲大哭:“我是人類最大的罪人!”他就這樣再次成功地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良心。家人無奈又將他送回了精神病院,他在醫院待了一段時間后,感覺沒有大礙了,就又回到了家里。有一天吃中午飯時,他竟赤裸裸地走進了餐廳!他身材健美,在這一點上,他倒是可以和他的哥哥或其他人媲美的。負罪感是讓他顯得比其他人更誠實的方法,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故技重施,就是他想獲得優越感的掙扎。

然而,他在掙扎中誤入了歧途,對考試和工作的逃避,使他成為懦弱的代名詞,強化了他原本就高漲的無所適從感。他各種神經官能癥,都是為了避開每一件會讓他失敗的事。他在教堂里的跪拜認罪和令人震驚的裸體進入餐廳等行為,同樣是他為了爭取優越感而用的拙劣方法。他的生活方式和因此誘發的感覺,使得他必須這么做。

我們說過,四五歲以前是個體構建自己心靈整體性的時間,且他已經在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了關系。他會根據自己身體素質和對環境的印象來修正心靈和肉體的關系,以適應他追求優越感的信念。五歲后,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了。他已經定義了生命的意義、追求的目標、接近目標的方式以及情緒傾向等,這些在以后可能也會有所改變,但是只有改變了兒童時期形成的錯誤觀念,才會對生命的意義等有新的定義。理解他的新表現就是他在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后對生活的新理解。

個人是以自己的感官來接觸環境且從中獲得印象的。因此,從他訓練自己身體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準備獲得環境中的哪一種印象,以及他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自己的經驗。如果我們留意一下他觀察和傾聽的方式以及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我們便能充分地了解他。他會這么做,會有那些感覺和情緒,是非常合理的。

一個人的舉止可以表明他的身體器官受過什么樣的訓練,以及他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感官選擇自己要接受的印象的。一個人的舉止永遠受制于他對生命意義的定義,這就是不同的人舉止不同的重要原因。

現在,我們可以給心理學定義上增加一點什么了——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自己身體印象的態度,以及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導致的。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了。

如果肉體無法適應環境,難以滿足環境的要求,會被心靈當成一種沉重的負擔。所以,身體表征有缺陷的孩子,在心靈的發展之路上,會比其他人遭遇更多的阻礙,他們的心靈也很難引導肉體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易獲得優越感,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心智來集中注意力,并且必須比別人更集中注意力,才能實現相同的目標。所以他們的心靈負荷是十分沉重的,久而久之只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因為體征缺陷或行動艱難而困擾,就不會有多余的精力留心外面的世界,他沒有時間尋找什么有意思的活動來與別人互動,所以他的社會感和合作能力就會比其他人差很多。體征的缺陷給人帶來了很多障礙,但這些障礙絕不應該成為他們無法擺脫的枷鎖。如果他們愿意讓心靈主動去克服這些困難,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而事實上,很多體征有缺陷的人盡管會遇到很多困擾,卻比身體正常的人的成就更大。體征缺陷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視力不佳,他可能會因此感覺很有壓力,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看清東西,他必須給視覺世界更多的注意,他更感興趣的是區分色彩和形狀。結果,他比視力敏銳的、不需要刻意關注細節的孩子看得更多、更細。由此可見,只要心靈上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正確方法,局部有缺陷的器官也能成為強大優勢的根本。許多畫家和詩人視力都不佳,但由于內心得到過良好的指導,所以他們能很好地克服自己的缺陷,結果,他們的視覺功能比正常人發揮得更好。

這類補償也可以從習慣用左手,卻又沒有被當成左撇子的孩子身上看到。他們的右手是十分不適合書寫、繪畫或做手工藝的。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他們會被逼迫訓練不靈巧的右手。但如果好好發揮心靈的引導作用,努力克服先天困難,他們不靈巧的右手也能訓練出熟練的動作技巧來。事實證明,許多習慣用左手的孩子在書法、繪畫和工藝方面,都比正常人更優秀。根據正確的方法,加上興趣、訓練和重復練習,就能把劣勢轉化為優勢。但這只有愿意接觸社會、不太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才能學會彌補缺陷的方法。一味逃避困難的孩子,一定會繼續落后于他人。除非給他們一個極具誘惑的目標,誘惑大到比障礙還重要時,他們才會積極地克服障礙。這是一個興趣與注意力導向的問題,如果想努力爭取某個需要克服體征障礙的目標,他們自然會勤奮地訓練自己,讓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

在走向成功之路上,困難只是必須掃除的障礙而已,如果他們只知道擔心自己的缺陷,沒有別的目標,那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幻想無法憑空讓笨拙的右手靈巧起來,想要它們靈巧的唯一辦法就是訓練。只有希望以后做得更好的動機比現在因笨拙而產生的氣餒感更加強烈時,手笨的人才會以實際鍛煉來讓自己靈活起來。如果希望一個孩子有克服困難的力量,他必須要有重要過體征缺陷的行動目標,一個基于對現實和別人感興趣的目標,一個對合作感興趣的目標。

在研究腎臟系統缺陷時,我發現了一些關于遺傳和性格及其影響的好例子。這些家庭里的孩子一般會遺尿,他們的身體確實有器質性缺陷,這可以從腎臟、膀胱或脊柱裂(spina bifida)中看出來。腰椎附近有痣或胎記,也能表明他們可能有這樣的器官缺陷。但器官缺陷卻不是尿床的絕對原因,孩子并不是因為器官功能不好才尿床的,而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利用著這些缺陷。比如,有些孩子晚上會尿床,但白天卻不會尿濕自己。環境改變或父母態度的改變,是能讓孩子尿床的習慣改變的。如果孩子不需要利用器官上的缺陷來達到自己的某個目的,除非心智有缺陷的,一般孩子的遺尿癥都可以克服。但一般來說,晚上會遺尿的孩子,不僅不想克服這一障礙,反而希望繼續保留它。能給他正確指導的,只有經驗豐富的母親,假如母親經驗不足,這種毛病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在腎臟系統有疾病或膀胱有疾病的家庭中,常常過度關注和尿床有關的每一件事,一味地想讓孩子停止尿床,母親往往用的是錯誤的方法。如果孩子發現尿床會讓他得到那么多的重視,就可能不想治愈自己。

因為疾病,他有了一個讓自己對所受教育不接受的絕好機會。如果孩子對父母的教育非常抵觸,必然會想方設法地攻擊父母的痛點。德國一個著名的社會學家發現,在罪犯里,很大一部分人出身于壓制犯罪的家庭,他們父母的職業大多是法官、警察、獄吏……教師的子女也常常特別頑劣。因為職業,我也常常能發現這樣一些現象。而且我還發現,醫生的子女中精神病患者和傳教士的子女中不良少年的數量都相當驚人。因此,不難理解的一個事實就是,如果父母過分重視孩子尿床,孩子就會用很明確的抵觸方法來表示自己也有意志。

另一個遺尿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我們是如何利用夢來激發出配合行為的情緒的。尿床的孩子常常會夢見自己已經起床并且走進了廁所,用這種方式原諒自己后,就理所當然地尿床了。遺尿常常只是孩子為了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方法,他希望別人聽他的,要別人在晚上也像在白天一樣關注他。

有時,遺尿是一種敵意的表示,它是反抗別人的方法之一。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遺尿現象都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很有創造性,他們不用嘴而用膀胱說話。器官的缺陷給了他另一種表明自己態度的方法。

只有處于緊張狀態下的孩子才會使用這種方法,他們往往是被寵愛又失去唯我獨尊的地位的一群人。也許因為有了弟弟妹妹,難以再得到母親的全部關心。此時,遺尿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關心的方法,雖然令人很不快,但能有效地說明:“我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大,我還是需要被照顧的……”根據不同的環境或不同的器官缺陷,他們采用的方法也會有變化。利用聲音來建立和別人的聯系的孩子,一到晚上便會哭鬧不安。有些孩子還會夢游、做噩夢、跌下床或口渴吵著要喝水。不過,所有癥狀的心理背景都是差不多的。如何選擇病癥,一部分取決于身體狀態,一部分取決于環境。

上述例子很清楚地說明了心靈是如何影響肉體的。其實,心靈不僅能影響孩子們選擇何種特殊病癥,還能支配整體身心建構。關于這個假設,我們暫時還沒有直接的論證,且也不易論證,盡管如此,關于這一假設的證據,卻是隨處可見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膽小怕事,那么,他的整個成長過程,都會表現出膽小怕事的特質來——從來都不會去想象一下自己能否更加強壯。所以,他不會去鍛煉自己以讓肌肉更發達,至于其他可以刺激人去鍛煉肌肉的信息,他也會全部屏蔽。與其他喜歡鍛煉肌肉的孩子相比,他在健美方面總是因為缺乏興趣而遠遠地落后于人。通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總結出: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僅受心靈影響,而且可以反映出心靈的錯誤和缺點。我們常常看見,很多身體的表現,是心靈無法找出克服自身困難的正確方法才導致的。譬如,我們已經知道,在四五歲時,內分泌腺本身會受心靈影響,有缺陷的腺體對行為的影響則沒有多大的強迫性,反之,外在的環境、孩子接受印象的方向及心靈在自己喜歡的狀態下的創造性活動等,卻能不斷地影響腺體發育。

有一個可能更容易被大家了解和接受的證據,就是更直觀、外在的身體語言。因為我們更熟悉它,且它刺激的是主體的短暫表現而不是固定的性格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所有情緒都會表現于身體,每個人的情緒也都會以某種可見形式表現出來,也許是身體的姿勢,也許是他的態度,也許是臉部的表情,也許是抖腿或膝蓋。比如,臉色變紅或轉白,說明了他的血液循環已經被影響。無論是憤怒、焦急還是憂愁,身體都會說話,而身體說話時使用的是自己的語言。如果一個人處于懼怕的環境中,有的人會全身發抖,有的人會毛發豎立,有的人會心跳加速,還有的人會冷汗直流、呼吸困難、聲音變啞、全身搖晃或者無法邁步,有時甚至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沒有胃口或引起嘔吐等。對于一些人來說,恐懼感主要影響的是膀胱的功能,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則是性器官受影響。比如一個盡人皆知的情況就是,很多孩子在考試時會感覺性器官很興奮,而罪犯在犯了罪之后,常常會去找女性發泄。在心理學里,我們發現,有的心理學家聲稱性和焦慮緊密相關,有的心理學家卻認為它們之間一點關系也沒有。其實,他們的觀點只是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而得出的結論,對某些人來說,它們之間有關聯,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沒有關聯。

不同類型的人,導致了不同的情緒反應。在某種程度上,情緒反應模式可能和遺傳有關,不同的主體表現也常常提示我們,讓我們留意相關個人家族的弱點和特質——同一家族的其他成員,可能會有極為相似的生理反應。然而,最有趣的事卻是觀察心靈是如何利用情緒來刺激人們的生理反應的。情緒及它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告訴我們,心靈認為自己處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以此指導要怎么反應和行動。比如,一個發脾氣的人會希望盡快地克服自己的憤怒,而對一般人來說,讓自己不再憤怒的最好方法似乎就是打擊、辱罵或詆毀另一個人。而憤怒對身體器官也會有很多影響,如激發它們的功能,而更多的則是抑制它們的功能。有些人在生氣時會犯胃病,有些人則會滿臉通紅。由于血液循環的改變過大,有時甚至會讓人頭痛。我們發現,在偏頭痛或習慣性頭痛背后,常有異乎尋常的憤怒或羞辱。對另一些人來說,憤怒甚至有可能導致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的痙攣。

心靈是如何作用于肉體的,至今尚未被完全探討清楚,所以我們也無法完全表述清楚。自主神經系統和非自主神經系統,都有可能被緊張的情緒影響。只要我們一緊張,自主神經系統一定會有所反應,人們必然會用某種方式表現自己的反應,有的人會拍桌子,有的人會咬嘴唇或撕紙片等,咬鉛筆或吸香煙也是發泄緊張情緒的方式,這些肢體語言告訴我們他已經受不了自己的狀況了。在陌生人面前的面紅耳赤、手足無措、肌肉顫抖等,都是緊張的結果。緊張能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傳遍全身,所以,人一旦緊張起來,整個身體都會處于緊張中。但這種緊張情緒并不會隨時隨地都表現得如此清楚,我們所說的只是一些能看出結果的癥狀。如果我們觀察得更仔細些,就會發現,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會參與情緒的表達,而身體表達又是心靈和肉體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認真審視肉體和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極為必要,因為它們構成了我們關心的整體。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不難得到一個結論:生活方式和相應情緒傾向,會不斷地影響一個人的身體成長。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經驗,便能預見一個生活模式早就定型的孩子將來的各種身體表現。勇敢者會把勇敢表現在身體里,更強壯的肌肉和更堅定的姿勢都會說明他的與眾不同。生活方式和情緒傾向可能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身體的發育,肌肉較為健美的部分原因也與此有關。勇敢者的整體容貌都是與眾不同的,不僅面部表情與普通人不同,甚至連顱骨構造也會不一樣。

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否認心靈對大腦的影響了。病理學中有很多案例都能說明因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讀寫能力的人,通過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是可以恢復這些能力的。有些腦卒中患者,大腦受損部分完全沒有復原可能,盡管如此,大腦其他部分卻補償、承擔起了受損部分的功能,大腦的功能因此被恢復了。如果我們希望證明個體心理學可以應用于教育,那么心靈可以影響大腦這點就極其重要了。假如心靈能夠這樣影響大腦,如果大腦只是心靈的工具——雖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們就能找出發展或改進大腦這個工具的方法來。大腦生來就與某種標準不合的人,不一定就無藥可救了,只要他能找出方法訓練大腦,就能更好地適應生活。

把目標確定在錯誤方向上的心靈(例如,未努力發展合作能力的人),是無法有益地影響大腦的成長的。我們發現,很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智力和理解力方面無法得到完整的成長。一個成人的舉止,會表現出他四五歲前形成的生活方式對他的影響,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先驗知覺和他對生命意義的定義,因此,我們知道他會遇上什么樣的障礙,知道怎么幫他矯正自己。就個體心理學的這方面來說,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許多學者都曾指出:在心靈和肉體的相互作用之間有一種恒定的關系,但似乎沒有誰找出過二者之間的確實關系來。例如,德國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曾說過如何從身體的結構中看出一個人的心靈是哪一類的,這樣,他就把人分成許多類型,比如,圓臉、短鼻而有肥胖傾向,如愷撒大帝所說的:

我愿周圍的所有人都很健壯,

腦袋光圓,通宵酣睡。

克雷奇默認為,這樣的體格和某些心理特征有關,但他卻沒有說明兩者為什么會有關聯。根據我們的經驗,有這種體格的人一般不會有什么身體缺陷,他們的身體狀態非常合乎我們主流文化審美。他們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對自己強壯的身體十分有信心。如果要和別人角力,他們也能全力以赴,毫不緊張。他們不會把別人當成敵人,也不會感覺自己在充滿敵意的生活里掙扎。心理學中的某一派別稱他們為“外向者”,卻沒有說明為什么這樣稱呼他們。我們認為他們是外向者,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為自己的身體焦慮過。

克雷奇默把另一種相反類型的人歸為神經質的人。有的人很瘦小,他們通常是高高瘦瘦的,鼻子很長,臉型則呈橢圓形。他認為這種人保守而善于自省,患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癥。他們是愷撒大帝所說的另一種類型:

榮·卡修士一副枯瘦的餓鬼樣兒,

他心機太重,這樣的人很危險。

這種人很可能一直深受生理缺陷之苦,成人后變得自私、冷漠、悲觀、內向。也許,他們需要的幫助比別人多,如果別人對他們的關心不夠,他們會心懷怨恨、疑神疑鬼。雖然如此,克雷奇默還是承認:我們發現,許多人都是混合類型的,即使比較肥壯的人,也會有屬于瘦長型的人的心理特征。不難了解,假如環境以另一種方式加給他們很多負擔,他們也會變得膽小怕事、心情沮喪。通過有系統性的打擊,我們可以把任何一個孩子變成神經質的人。

如果我們經驗豐富,便能從各種表現中看出一個人合作能力的強弱。由于不知道能合作到什么程度,所以人們一直在找可以展現一個人合作能力的特征。生活不斷提高我們的合作需求,而我們憑直覺而非科學實證也看到了一些暗示,這能指導我們在混亂的生活中更穩妥地進行選擇。每一次歷史大變革前,人類的心靈都知道需要變革了,而我們的努力奮斗,就是要促進變革成功。但奮斗如果僅僅靠本能來決定,便很容易犯錯誤。同樣,人們一般不喜歡身體特征古怪的人,例如形體殘缺或駝背的人。雖然還不太了解他們,但人們已經武斷地認為與他們合作太困難。這雖是一種很大的偏誤,但他們的判斷,其實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的,且到目前來看,還沒有發現什么好方法可以加強大家與他們合作的意愿度,被過分強調了缺點的他們,成了大眾偏見的犧牲品。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下,在人生開始的四五歲間,孩子在統一自己心智,以及讓心靈和肉體建立核心關系方面的努力。他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及相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他的成長包括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合作。從一個人合作能力的強弱,就可以判斷和了解一個人。失敗者身上最常見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合作能力非常差。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定義個體心理學了:個體心理學就是理解合作中的缺陷及其產生的原因。精神是一個有機的運轉整體,而人的生活模式會自始至終地表現在他的行為和態度上,因此,個人的情緒和思想,會和生活模式完全一致。倘若我們發現某種情緒明顯出了問題,背離了個人主觀意愿上的利益,光改變這種情緒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因為情緒是個人生活方式的正常表現,只有改變了生活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些情緒。

在這一方面,個體心理學對教育和治療的未來給出了一個特殊的啟示。我們絕不能只治療一種病癥或某種單一的表現;我們必須發現這個人選擇自己生活模式時所犯的錯誤,找出他解釋自己的經驗時,定義生命意義的錯誤,以及他讀取身體和環境印象后做出的回應中的錯誤,這才是心理學真正該做的工作。至于用針去扎孩子以看他能跳多高,或搔癢以看他能笑得多響,雖然這些事實上也能告訴我們某些和個體心理有關的東西,但這也只限于提供足以證明固定而特殊的生活模式存在的證據而已。這些實在算不得心理學,偏偏在現代心理學界,這種做法非常普遍。

生活模式才是心理學的主要題材和研究對象,而研究其他課題的心理學家則致力于發掘生理學和生物學的內容,這特別適合那些研究刺激和反應,努力找出精神創傷或可怕經歷的根源,檢測遺傳因素且觀察這些因素會如何發揮作用的人。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只考慮心智本身,即一體化的精神本體。我們研究的是個人對世界和自己的定義,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努力的方向,以及他們處理人生問題的方式等。迄今為止,我們了解個體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就是觀察他合作能力的強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亚东县| 阳泉市| 启东市| 铁岭市| 绥棱县| 黎川县| 长乐市| 固镇县| 江都市| 抚远县| 南开区| 金溪县| 宁波市| 永清县| 格尔木市| 保康县| 龙南县| 本溪市| 武鸣县| 渑池县| 正镶白旗| 吴旗县| 团风县| 教育| 云安县| 同心县| 抚松县| 安岳县| 镇赉县| 洞头县| 佳木斯市| 桑日县| 平泉县| 库尔勒市| 太仓市| 东至县| 株洲县| 广昌县| 马鞍山市|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