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
- 路志正
- 3389字
- 2020-06-18 16:15:47
1.90%以上的現代人曾被濕邪困擾
行醫70余年,我接診過不少的病人,我發現很多病人的體內都有濕邪作祟。可以說,濕邪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
正常情況下,我們起床后應該是神清氣爽的,但體內濕氣重的人多會感覺身體沉重、困乏、睡不醒。有的人還會關節僵硬,但是活動以后又恢復了,尤其是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這種現象比較多,我們把這稱為晨僵現象。還有一些人,早晨起床后眼瞼水腫,也就是我們說的腫眼泡,這也跟濕邪有關系。
有些疾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濕疹等,在命名的過程中就無意中提到了“濕”的概念,這與我們中醫上所說的濕有一定的關系。臨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雖然在命名中沒有涉及濕,但在發病的過程中卻與濕有很大關系,比如一部分的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癥、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與濕邪有關。
那么,濕邪究竟是什么呢?
追根溯源,咱們可以先從“濕”的造字上入手。濕的小篆體為“”。大家看,左邊“
”是它的形符,說明濕與水是有關聯的。右上的“
”為“日”,也就是太陽,右下的“
”表示掛在架上的絲織品。了解到這些,濕的含義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過后的絲品,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分蒸騰往上走,形成彌漫、氤氳之勢,這就形成了濕。

濕的本質是水。濕從水中來,但是又與水不同。濕是彌漫在天地之間微細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卻看不見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濕,是有形之物。
水和濕是可以互化的,從“濕”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濕,必須依靠陽氣的作用,陽蒸水動,氤氳成濕;濕也可以化成水,在寒涼的氣溫下將濕聚在一起即為水,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除濕機,這里面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降溫將濕氣凝聚到一起,所以除濕機里最后抽出來的都是水。
中醫有很多關于病理的解釋,往往就來自于對自然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取象類比。自然界中,江河湖泊之水在太陽光熱的作用下,被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變成了雨落下來。在我們人體內,水液代謝也要依靠陽氣的作用。水液在體內是以“氣”的形式運行的,也就是說液態的水液需要轉化成氣才能運行到全身,這一轉化就需要陽氣的溫煦、氣化作用。離開了陽氣的氣化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就無法進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濕氣
分析完“濕”的字形字義,咱們再來看看中醫上所說的濕氣是怎么回事。正常的濕氣其實是自然界萬物生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從來源上可以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水、早晨的霧露、冬日的冰雪,都來源于大氣中所含的水氣(中醫稱為濕氣)。內濕就是人體內的津液(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也就是西醫學上的體液。人體中的體液約占人體體重的60%,這些體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不光是我們的臟腑、官竅等器官組織里有體液,就連細胞也被體液所包圍。正因如此,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很重視人體內的水液代謝。
像上面這些正常的、生理的濕,我們稱之為濕氣,但是當濕氣太過,變成了異常的、病理的,這時候的濕就叫做濕邪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植物本來需要兩天澆一次水,可我們若每天都澆上兩三次,過不了多久,這些植物就會爛根軟葉。人體也是如此,如果水濕過剩,排不出去的濕氣就變成濕邪,成為了致病的因素。
濕邪造成的疾病,種類繁多,如果根據受邪的途徑也有內外之分。外濕引起的疾病,多是濕邪通過口鼻、肌表進入人體內的,比如天氣潮濕時久居濕地,露水很大時還在外勞作,淋雨或出汗后沒有及時擦干身體等,都可能導致濕病;內濕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損造成的。中醫認為,脾胃主運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濕邪就會通過大小便等途徑排出體外;但如果脾胃虛弱,水濕就會滯留在體內,從而成為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
知識鏈接
多濕
口黏不爽,涎多痰多,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小便不利,便溏黏滯,足跗水腫,舌胖苔膩。
多燥
口干思飲,飲而不多,脘悶腹脹,四肢乏力,手足心熱,皮膚干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
濕氣多了不行,可也不能變少,否則就成了燥邪。如果身體出現了干燥的現象,比如大便干燥、皮膚干、眼睛干,甚至出現干燥綜合征,就說明是身體內水濕太少了。有時聽到病人說:“大夫啊,我早晨起來嘴特別干,感覺舌頭都木在里面了。”這就是“濕”少了,津液不足的表現。不過,口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濕多阻滯氣機,水液不能向上濡潤導致了口干。“濕”少了,舌頭會變得瘦小,有的病人來就診時很直接地就說,覺得自己舌頭變短了。
你到底是多濕還是多燥?可以對照上面方框里列舉的癥狀,簡單地自我判斷一下。
◎同氣相求,外濕會引動內濕
為什么有的人膝關節一疼,他就知道“明兒個要變天了”?這其實是外濕引動內濕造成的。
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個房子,那內濕就好像房里的“家賊”,外濕就好比“外鬼”。俗語說“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一旦身體里有了濕邪,外界若再有點兒風吹草動,二者就會同氣相求。
2001年6月上旬,我到日本訪問,正好碰到了日本的梅雨季節。而這個季節,日本的氣溫高、氣壓低,外部的濕就不容易散發,許多人因此感到胸悶、身重乏力、肌膚黏膩、汗出不爽,情緒也偏于沉郁,加上生活習慣嗜茶飲酒,酷愛生冷,偏食甘味,所以很容易滋生內濕。濕土之氣,同氣相求,造成了日本人氣虛、濕濁困重的體質。雖然他們的肌膚看起來很細膩,但大部分是因為外濕郁于體表所致,所以近年來,日本的過敏性疾病逐年增多,特異性皮炎、哮喘、鼻炎、花粉癥幾乎成為日本的國民病,而風濕性關節病、皮膚病、心臟病等也屢見不鮮。
濕病既然跟人們所處的外部環境,以及自己本身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那么,我們要避免和祛除濕邪,就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有些人會問,如果我身體有濕邪,那是不是平時我就不能游泳,要少泡腳、少洗澡,盡量少接觸外濕呢?其實,外濕是需要在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會導致體內濕邪加重。當你在泡腳和蒸桑拿的時候,反而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排出部分濕邪。但是在泡腳、蒸桑拿或者洗澡、游泳結束后,一定要記得及時擦干身體水分。尤其是在淋雨后,最好能擦至皮膚潮紅發熱,然后再洗澡并換上干燥的衣物。有的人剛脫掉潮濕的衣服,就馬上用熱水洗澡,這樣容易使寒濕入侵體內。同樣的,夏天大汗淋漓時也不可馬上洗冷水澡或去游泳,因為在汗孔未閉之時,容易讓寒濕之氣入侵。
◎現代人的病為什么那么復雜、難治
為什么我們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優越,可亞健康的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卻越來越多呢?各種病邪猖狂作祟,頗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勢。實際上,致人生病的風邪、寒邪、熱邪就像是單純的罪犯,容易讓人區分和治療。但是,若是碰上比它們陰險狡猾而纏綿難愈的病邪——濕邪,那治療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濕邪很少“孤軍作戰”,常常與其他外邪勾結到一起。比如,與風結為“風濕”,如果二者同時侵犯人體筋脈關節,就會導致發熱惡風,關節腫痛困重,屈伸不利;與寒結為“寒濕”,寒和濕都屬于陰邪,二者結合最容易損傷人的陽氣;與暑結為“暑濕”,暑濕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于夏季和秋初,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在炎熱的天氣下又吃多了生冷之物,就容易感受暑濕而致病;與熱結為“濕熱”,雖然與熱結合到了一起,但濕邪還是陰邪,所以醫生在用藥時都是十分慎重的。
同樣的濕邪到了不同人的身上,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比如,體質肥胖的人,多偏于痰濕;身體比較健壯的年輕人,身體熱量比較大,熱量有余的情況下,體內的濕就容易化熱,成為濕熱;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本身能量不足,怕冷,手腳冰涼,體內的濕就容易變成寒濕。
古人總結“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著,如油入面”。如果遇到了熱邪,我們可以直接清之,風邪可直接散之,寒邪只要溫之就行。可濕性黏膩,膠著難去,在治療上不能也沒有辦法采取快速療法,汗法只能是微汗,下法只能是緩攻,補法只可清補。
濕病復雜、難治,卻傷人最多。因為濕本為水,存在廣泛,天地萬物,無處不有。這樣,導致人患病的機會自然也多,而且濕邪還特別善于滲透,身體里的各個角落都可侵犯。正因如此,濕邪致病就有一個廣泛性和嚴重性。我認為不僅南方多濕病,北方也多濕病;不僅中國多濕病,國外也多濕病;濕病不僅夏季有,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不僅脾胃多濕病,而且心、肺、肝、膽、腦、腎、肌膚都可以有濕病;不僅內科有濕病,外科、婦科、兒科、皮膚、五官都可以有濕病。
可以說,濕邪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頭號勁敵。只要去除了濕邪,很多現代疾病都會遠離我們,那些惡性疾病也會因此失去存在的溫床。祛除濕邪,已經是我們現代人養生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