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原版序言

通常來說,去理解另外一種文化是很困難的。如露絲·本尼迪克特所說,你需要有一種堅韌的精神才可能真正理解各民族之間的差異,而不被這些差異所干擾。各個民族并不是像親兄弟一樣,在迥異的外表下有著完全一致的內在。由于不同的利益考量、歷史背景和個人經歷,每個人的觀念都是不一樣的。個人尚且如此,我們就不要指望各個民族之間有多少相似之處了。話雖如此,對研究其他文化的學者來說,尤為重要的是,要有本尼迪克特所說的“寬容大度”。唯有寬容,方能使我們理解其他民族的視角(哪怕這種視角是與我們的觀念相抵觸的),理解這種視角本身的合理性??駸岱肿咏^不會是合格的人類學家。

要想在殘酷的戰爭過程中理解自己的敵人,更是需要莫大的寬容。但也正因為如此,對敵人的理解就顯得更為必要,因為客觀地評價敵人的優缺點將有意想不到的作用。1944年6月,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國政府的委托,要完成一份關于日本文化的分析報告。

這份報告本來可能會輕率地、毫無意義地再次確認美國人對遙遠而陌生的日本民族的偏見,因為此類偏見正好可以迎合美國的戰時宣傳:日本人生性狂熱、狡詐而野蠻;他們是猴子、野人、卑鄙小人、怪物,或是隨時會殺人和自殺的瘋狂武士。如1945年悉尼《每日郵報》所說,想要馴服這個殘暴的種族,就必須“扭轉他們落后了2000年的思想……他們表面上似乎理解了我們的文明所孕育的科技知識,但實際上依然像野蠻人那樣用棍棒打架,相信打雷是神靈在發怒”。

本尼迪克特必須拋開這些無稽之談,為盟軍領袖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日本人的行為提供一種理論依據:他們會誓死頑抗,還是會選擇投降;怎樣才能結束戰爭;如何處置天皇;盟軍占領期間,他們會做些什么等等。要想在1944年完成這樣一種理論解釋,即使對于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專家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而本尼迪克特,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既不是專家,也從未到過日本,她只能依靠文字材料(從相關的學術著作到翻譯過來的日本小說),還有日本電影和對日裔美國人的采訪,僅此而已。

不過,專家的身份并不一定是一個有利條件。因為,專家們往往抱殘守缺,不愿讓新的成果或觀點打破自己的傳統認識。例如,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老資格的日本通,供職于東京的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夫(Joseph Grew)還認為日本本質上是一個非理性的國家,根本不可能適應民主政府。而本尼迪克特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堅決地反對種族歧視和文化歧視。她是以開放的心態來開展自己的研究的。

當然,某些人可能并不認同經典文化人類學的前提,即認為存在一個叫“民族性”的東西。經典文化人類學的這一觀點現在也已不流行了。關于人種學和民族學的偽科學理論已經玷污了“提煉集體性格”的觀念。理論家們如今更愿意強調民族的“混雜性”或民族的多元文化諸方面,而不是考察單一文化的同一性。但同時,我們又無法擺脫同一性的視角。事實上,或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并不能充分理解自身,因此關于民族英雄、民族“價值觀”、民族歷史的書籍能夠暢銷各地。

閉門造車式的民族研究是露絲·本尼迪克特最為反對的。因為這種自我陶醉會破壞她的事業。她確實對其他民族非常感興趣,問題只在于其他民族的輪廓和特征是否會隨著她的研究而越來越清晰。

我曾對因政治事務而進行的文化闡釋抱有疑慮,也曾對露絲·本尼迪克所做的著名的區分——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的區分——表達過懷疑。文化分析的危險在于,它假設世界是靜止且一成不變的。不過,盡管意識到民族和文化會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她依然堅信某些模式是固定不變的。就像她對英國人的評論,正因為他們“一貫如此‘英國’,所以他們的不同世代會有不同的標準和氣質”。

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本性呢?當再次閱讀本尼迪克特的這部偉大作品時,我被她那精妙的研究方法震撼了。當談到恥與罪的不同時,她并沒有使用什么絕對的標準,只是特別強調了一下而已。每個日本人都知道恥和罪,但日本社會在絕對道德準則面前的壓力感遠不如西方社會,日本社會更依賴外部的強制力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她認為,日本人對他人的看法異常敏感。恥感是因為未盡到社會義務而產生的。你可能會因自己未被別人注意到的惡行而產生罪感,而恥感則源于他人對你的看法。

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在壓力之下的所作所為的一些描述非常生動,仿佛她親眼所見。比如,因為愛妻的需求與母親的需求不一致,孝順的兒子就會無視前者;在美國學習的日本女學生苦惱于自己的美國同學太過友善,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回報這些恩情。

研究任務本身的特性又加重了她的困難。當時,美國對日本民族性的觀察和分析十分欠缺,而本尼迪克特又必須幫助美國政府預測日本人下一步會怎么做。由于美國政府計劃在自由、民主的基礎上重建日本這個國家,因此就必須了解日本人對戰敗會做出何種反應,對天皇角色的轉變以及對美國占領軍的政治托管會做出何種反應。讓盟軍感到困惑的是,曾誓死頑抗的不共戴天的敵人竟突然變得很馴服,甚至還很友善。

本尼迪克特對此的解釋是,日本人對他們的天皇有著深深的義務感——這是他們生命的終極意義。日本人民時刻準備著為天皇而死,但當天皇以顫抖的、含混的聲音要求臣民“忍所難忍”,去投降,去重建一個和平的日本時,他的臣民馬上就順從了。日本天皇的神性經常被西方人所誤解。西方人普遍認為日本人把天皇視如上帝。本尼迪克特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人并不認為人與神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所有物品都被他們賦予了神圣的光環:石頭、山丘、河流以及死去的人。位于等級制最高點的天皇,是國家宗教觀的代表。依據這種宗教觀,你不必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帝,但作為日本人,你必須絕對服從他。

這就是1945年大部分日本人的心理狀態。當然,現在已經不是了。本尼迪克特并未預見到日本民眾對天皇態度的轉變是何其迅速。她認為,對天皇的“忠”是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并提出這一特征是不大可能改變的。不過,還有其他一些事例說明,她也低估了日本人堅持一個被指定的道路的意愿,比如和平主義。

本尼迪克特的主要論斷之一是,日本人的人生觀是有限制性條件的。雖然沒有一神論宗教的絕對道德規則,但他們的一切——從倫理規范到人生理想——都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因此,一個好戰的民族能夠輕易地變為愛好和平的民族。戰爭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日本并沒有因為強大的武力而贏得尊重,反而因為災難性的失敗而蒙羞?,F在,日本人認為成為珍視和平的民族能夠為他們贏回國際社會的尊重,因而,他們引進了由美國法學家制定的憲法,這一憲法嚴禁發動戰爭。

當然,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人愛好和平的傾向也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只要日本所處的世界是和平的,日本就會堅持和平主義,而一旦各大國又開始擴充軍備,日本就會重返軍國主義的老路。不過,后一種情況并未發生。盡管有過朝鮮戰爭(日本經濟還從中受益不少)、越南戰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緊張,還有美國不斷施壓,要求日本重新武裝并再次扮演一個軍事角色,但是大部分日本人依然堅持和平主義的理想。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但顯然不會如本尼迪克特所預言的那么快。

這番話并不是對本尼迪克特的批評,因為人類學家不是預言家。她無法知曉這本書成書數十年之后所發生的事情。1945年之后,日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的日本青年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重塑本尼迪克特書中所描述的日本“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對天皇的忠,對父母的孝,對未能還清恩情債的恐慌,這些原本深植于日本人骨子里的東西在技術驅動型時代逐漸消退了。不過,既然人們仍能饒有興趣地閱讀這本《菊與刀》,并從中獲益,就說明這本書仍然是經典之作。

這本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它的睿智和簡練的文風。本尼迪克特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她無須使用艱澀難懂的術語,就可以解釋復雜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文風能體現作者的性格。由此看來,本尼迪克特是擁有強烈的仁愛精神和寬容精神的學者。這本書是戰時寫就的,描述的是我們不共戴天的仇敵,但即使是日本讀者在今天讀來,都不會覺得被冒犯,即使他(她)并不認同作者的結論。最后,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不管日本進行了多少變革、日本人發生了多少變化,這本書所談論的事實今天依然存在。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修文县| 克东县| 抚宁县| 涟水县| 曲靖市| 上虞市| 巫溪县| 涞源县| 沧州市| 京山县| 东安县| 杂多县| 璧山县| 葵青区| 泽库县| 化隆| 偏关县| 眉山市| 赫章县| 乃东县| 连平县| 江口县| 德兴市| 宁波市| 铜山县| 抚宁县| 南溪县| 德江县| 沙河市| 宜君县| 邓州市| 兴安盟| 周至县| 明光市| 青铜峡市| 河池市| 长海县| 会泽县| 张北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