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食物、中藥皆可入茶
花草茶最早流行于古代歐洲,是以植物的花、果、葉、根、莖或皮等部分,加以沖泡或煎煮而成。花草茶雖然不是藥,但它自然芳香,口感獨特,功同中藥,長期飲用能輕身養顏、養生防病。
花草茶的種類繁多,最常入茶的花草有玫瑰花、玫瑰茄、菊花、金銀花、百合、薄荷葉、茉莉花、月季花、檸檬片、薰衣草、蓮子心等。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獨特的藥用價值,例如金銀花、蓮子心、菊花清熱祛火、生津止渴;玫瑰花可疏肝解郁、活血調經、美容養顏;百合滋陰潤肺、止咳潤燥;薰衣草能安神助眠、改善頭痛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花草茶雖然養生保健效果不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宜飲用。在飲用花草茶時,要根據身體情況來進行選擇,避免“茶不對癥”的情況。比如月經花、玫瑰花茶能活血調經,適合血瘀痛經的女性飲用,孕婦則不宜飲用;菊花清熱解毒,胃火旺、肝火旺的人飲用菊花茶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但脾胃虛弱、體質偏寒的人飲用菊花茶反而會有傷腸胃。
◎藥食同源,最平常的食物也能作茶療
隋朝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食物是最好的藥物,藥食同源,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只要吃對了就是保健康、抗疾病的靈丹妙藥。
食物除了食用外,比較常見的一種用法就是入茶。比如最常見的生姜、紅糖,搭配紅糖一起煮成姜紅茶,具有暖胃祛寒、活血調經的功效,可改善女性手腳冰涼、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用蔥白煮湯后代茶飲用,對感受風寒引起的感冒、咳嗽有療效;將薏米炒焦后泡茶,能祛濕利水消腫。
食物跟中藥一樣,有寒、涼、溫、熱之分,所以食物入茶飲用也要辨證。一般來說,性寒、性涼的食物可清熱解毒,能減輕或消除體內熱癥;而性溫、性熱的食物可明顯地減輕或消除身體寒癥。例如苦瓜性寒,能清熱解毒,對于熱病或暑熱煩渴,以及肝熱引起的目赤腫痛有緩解作用,但脾胃虛寒的人若經常用苦瓜泡茶,會加重寒證,引發腹瀉、消化不良;桂圓性溫,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功效,但體質偏熱的人就不宜用桂圓泡茶飲用,以免上火等。
用食物泡茶也講究搭配,不同食物之間若搭配得當,相當于強強聯手,可以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例如:
桂圓+紅棗+蓮子
煎煮后代茶飲用,可益氣養血、溫補脾腎、活血調經
冬瓜+薏米
煎煮后代茶飲用,祛濕利水消腫效果更佳
食物能入茶,茶也能入菜,龍井蝦仁、龍井蛤蜊湯、綠茶肉末豆腐、紅茶蒸鱖魚、碧螺鮮魷等都是以茶入菜的著名菜肴。這些菜因為茶葉的加入,多了一份特別的清香,能助消化、促進食欲。
◎中藥入茶,良藥也能不苦口
中藥入茶,就是人們常說的藥茶,藥茶藥量小,所以喝起來不會苦口,堅持飲用,藥效發揮更為持久。
不過,“藥證相符,大黃也補;藥不對癥,參茸也毒”。飲用藥茶要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體質和病癥選擇合適的藥物。以感冒為例,感受風寒時,飲一杯熱乎乎的姜茶,然后蓋被子發汗,能解表散寒;風熱感冒則應選擇具有清熱解表作用的桑葉、菊花、連翹等藥物;暑濕感冒應當消暑、醒脾、祛濕,可選用藿香、薄荷、紫蘇等芳香解表、醒脾寬中、理氣燥濕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