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理他!你的焦慮是因為對孩子關注太多
- (美)凱瑟琳·珀爾曼
- 884字
- 2020-04-17 18:06:11
第五步:重新回到孩子身邊
當父母選擇性地忽視孩子的行為時,其目標是改善這些行為。父母此時用行動向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孩子所做的事情是不被接受的(再次提醒大家,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孩子并不是想與父母進行意志力的對抗,因此也感受不到你對他們的忽視)。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們明白了嘟噥和抱怨對于父母沒有任何影響。當他們知道了這一點時,我們就需要重新回到孩子身邊,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
重新回到孩子身邊的時機,是在你短暫地不理睬他們之后,你可以情緒飽滿地重新開始跟孩子的互動。這時,你可以跟他們交談、玩耍或跟他們一起做任何事情。有些父母在經歷了前面一段艱難的階段后,仍然對孩子感到沮喪或氣憤,但你必須把這些情緒拋之腦后,即使你是假裝出來的也行。如果你懷著怨恨或沒有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關注,很可能會再度激發孩子采取更加過分的行動。
你可以通過給孩子一些小餅干,或者問問他們在學校過得怎么樣等方式來重新回到孩子身邊。你也可以跟他們一起玩樂高或地產大亨(Monopoly)游戲。孩子哀求抱怨,是想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關注(盡管他們的行為有時是不適當的)。忽視孩子們的這些行為,并不能否定孩子需要關注的事實。所以,“忽視它”會教導孩子——有任何物質需求或尋求關注時,采用不適當的行為對父母來說是沒有用的。
然而,父母也不能忽視孩子們不良行為背后的潛在需求。當這些行為停止時,請你滿懷喜悅地立即給他們送上新鮮出爐的蘋果餡餅。如果你做不到,記得假裝做到。
我已經這樣做過成百上千次了。有時會很輕松,在這期間我沒有怎么激動,但有時我會感覺非常吃力。不管怎樣,幫助孩子們進步的最快方法就是父母自己要向前看。
在重新回到孩子身邊這一階段,一定不要再去討論之前的事,因為這樣做并不是在向前看。千萬別說:“寶貝,我不理你是因為……”這會讓狀況回到從前,還會讓孩子知道其實你一直在關注他們,這正是他們想看到的。
事前跟孩子說明你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會更加有效。關于如何向孩子明確地表達對他們的期望,我將在第十章中進行詳細的討論。
對了,當你試圖重新回到孩子身邊時,如果孩子仍然在發脾氣或重新開始惱人的行為,請回到第三步——繼續忽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