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理他!你的焦慮是因為對孩子關注太多
- (美)凱瑟琳·珀爾曼
- 1024字
- 2020-04-17 18:06:09
繼續無視他們?我不相信!
現在,你已經知道為什么你的孩子難以管教了。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引起注意——任何形式的關注都比沒有關注強。因此,孩子們學會了埋怨、哭泣、哀求和討價還價,這些都能讓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們也知道了,父母為應付這些令人厭煩的行為所采取的所有做法都是行不通的——父母懲罰孩子、給他們下最后通牒都無濟于事,對他們大喊大叫也沒有任何效果。
父母努力想要糾正孩子們的不良行為,一旦發現管教不起作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高嗓門,大聲吼叫。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90%的美國父母承認對孩子進行過嚴厲的斥責,這項調查包含了幼兒父母和那些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的家長。父母常常對孩子大喊大叫,是因為孩子們越來越難以管教。然而,事實上,即使是以“愛孩子”或“為了孩子好”的名義,父母們的做法也完全沒有起到作用——他們對孩子反反復復的訓斥不僅加重了孩子的抑郁情緒,還讓他們的不良行為愈演愈烈。
大多數家長低估了吼叫對孩子以及親子關系產生的嚴重影響。當家長們情緒失控之后,往往事后會感到后悔。然而,即使在充滿溫暖和愛的家庭里,嚴厲的話語仍然會讓孩子對父母心懷敵意。而那些對父母產生逆反情緒的孩子更加容易表現出行為問題。這樣便形成了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惡性循環。很明顯,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力量差異變得不明確,之前定的規矩也不起作用的時候,父母便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他們對孩子們令人討厭和尋求注意力的行為變得非常敏感,不停地告誡孩子停止抱怨或者乞求他們從地板上起來、別再發脾氣了——這是件很累人的事。
因此,我建議家長們忽視孩子的這些行為,避免頻繁地與孩子進行“日常的斗爭”,轉而有意識地采取其他方式與孩子相處。通常,家長們越是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孩子們就會越喜歡同父母相處。
從常規意義上講,重復做同樣的事卻期待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如果你之前的努力不能讓情況得到改善,那么就應該嘗試其他方法,這也許能夠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比如,我們可以試著無視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在下一章中,我將向你介紹這種方法如何起作用,以及為什么能夠起作用。
本章要點回顧
■試圖與孩子討價還價的話,即使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終一定會以失敗告終。
■你的任何關注都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鼓勵。
■孩子從小就會通過抱怨、哭泣和討價還價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年幼的孩子如果受到過多的束縛,他們會盡力掙脫這種束縛。
■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將培養出過于自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