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拳道之道
- 李小龍
- 1857字
- 2019-08-08 18:27:40
1975年原版序二
在超凡的人手中,即使是簡單的事他亦能化腐朽為神奇,尤其是李小龍在搏擊時動作的美妙與和諧更是如此。幾個月的背傷使他無法動彈,于是他提起筆桿,寫下如他所言,也如他所作的——直接而真誠的文字。
正如聆聽音樂作品般,能夠了解樂曲的內在元素,可增加聲音的獨特性。為了這個原因,琳達?李與我便毫不吝嗇地將李小龍的書介紹給讀者,并在此提供個人見解,以解釋一下這本書的誕生。
其實,《截拳道之道》早在李小龍出生之前便已經開始了。他入門所學的傳統詠春拳在當時已有400年歷史。他所擁有的2,000余冊藏書,以及他所讀過無數的書籍,更是數以千計前賢的發現成果。本書并沒有什么新穎的事物,也沒有任何秘技。李小龍常說:“這沒有什么特別的?!笔堑模拇_如此。
李小龍超乎常人的一點是,他深深地了解他自己,也了解他自己的能力,以正確地選擇一些適合他的事物,并善加運用,融會于其言行中。他以孔子、斯賓諾莎(Spinoza)、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與其他哲人的思想,構成他的概念,而且憑借這些,開始為他的武道撰寫本書。
可惜,這本書在他去世時只完成了一部分,在他的原稿中有七大冊,但完全寫滿的卻只有一冊。在主要的部分里,常有無數的空白稿紙上面只寫了個簡單的標題。有時,他也會寫些自省的話,自己提出疑難來質問自己。最常見的是,他向無形的學生——讀者提出問題。在他書寫得快捷的時候,往往犧牲了文法上的規范,但在他從容下筆時,他卻是條理分明的。
在他的原稿中,有些資料往往是極有條理,而且是井然有序地寫下來的。而其他的部分,則是在他突然有靈感,或是思想還未成熟時,迅速記錄下來的。這些皆可散見于他的原稿中。除了這七大冊裝訂好的原稿外,李小龍在發展截拳道的過程中,還留下了大量筆記,并將之收藏在書堆中和抽屜里。其中許多已經不合時宜,但也有部分是較近期的,且仍有極高之價值。
得到李小龍遺孀琳達?李的幫助,我將所有的資料收集、細看和分門別類,做了極完備的索引。然后,我嘗試抽出他零散的意念,有凝聚力地匯集在一起。本書大多數的原稿均未曾被改動過,而其中的插畫和草圖皆出自李小龍之手筆。
然而,這本書如果沒有李小龍的助教伊魯山度(Danny Inosanto)的耐心校閱,和他資深弟子的幫助,是絕對無法完成的。他們正是過去八年來為我提供訓練的人,把它放在地板上,并以他們的知識,把理論轉化為動作。如今,我不僅作為這本書的編輯,也是以一個武術家的身份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
必須一提,這本《截拳道之道》尚未最終完成。李小龍的武藝是每天都在變化的。舉個例子,在“攻擊五法”一節中,最初李小龍曾寫了“封手”一個類別,但后來他又覺得不妥,因為“封固”也能同樣施用于對手的腳、臂,甚至頭部。由此可見,對任何概念冠上“標簽”,都會帶來限制。
《截拳道之道》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也只能作為讀者的一個開端。它是無形、沒有層級的——雖然訓練有素的武術家可能覺得很容易閱讀。也許書中每一個論點都可能存在例外,因為沒有一本書可以描述搏擊的全貌。這本書只能概略地介紹李小龍的研究方向。在書中有些部分并未作更深入的探討,也有一些基本或復雜的問題,要留待讀者自行探索解答。同樣的,一些繪圖并未作出解釋,或只提供一些模糊的印象,但若其引發了問題、激發了你的靈感,也算是達到了目的。
但愿這本書不僅成為所有武術家的意念源頭,更盼能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不過,無可避免和遺憾的是,這本書也會對那些假借李小龍名聲,“攀龍附鳳”的所謂“截拳道武館”主持人造成極大的不安。要當心這些武館!如果這些教練錯過了這本書的最后、最重要的方向,他們可能并未真正理解這本書。
即使是這本書的編排也絕不具任何意義。也許在速度與勁道,準確性與腿擊、拳打與距離之間并無真正的界限,搏擊的各項因素都是互為影響的。而這本書的編排完全是為了方便閱讀——切勿過于執著。你閱讀時可以拿起鉛筆,在你發現各部分內容的關聯時寫下注釋。你會發覺,截拳道并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線或界限,除非你劃地自限。
吉爾伯特?L?約翰遜(Gilbert L. Johnson)

靈魂終極自由 Into a soul absolutely free
遠離情感念頭 From thoughts and emotion,
猛虎空隙難覓 Even the tiger finds no room
施展利爪猛擊 To insert its fierce claws.
一縷輕風來臨 One and the same breeze passes
越過山峰松林 Over the pines on the mountain
吹過深谷橡樹 And the oak trees in the valley;
緣何音韻懸殊And why do they give different notes?
無思復無掛慮 No thinking, no reflecting,
為完美之虛空 Perfect emptiness;
然而有物在動 Yet therein something moves,
皆隨無為之道 Following its own course.
目所能及 The eye see it,
手莫能得 But no hands can take hold of it -
水中皎月 The moon in the stream.
云彩與霧霾 Clouds and mists,
恒久常幻變 They are midair transformations;
乾坤永照耀 Above them eternally shine the sun and the moon.
勝利屬于那位 Victory is for the one,
早在格斗之前 Even before the combat,
已經渾然忘我 Who has no thought of himself,
順太初無心者 Abi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