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楚國有人既賣矛又賣盾,他先夸自己的盾任何東西都無法刺穿,接著又夸自己的矛能刺穿任何東西。有人問他,若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結果會怎樣?楚人頓時啞口無言。這個寓言看似簡單,卻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提出了“矛盾論”的概念,對中國的哲學發展意義非凡。這個寓言的出處便是戰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韓非子》。
《韓非子》是韓非的作品集,由后人在其去世之后輯錄而成。韓非本是韓國人,和秦國丞相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其才華在李斯之上。韓非口吃,不善于辯論,但非常擅長寫文章,他的幾篇文章流傳到秦國后,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來,韓非來到秦國,李斯嫉妒他的才華,生怕他會奪走自己的地位,于是聯合姚賈在嬴政面前詆毀他,說他心向韓國,日后必定會對秦國不利。秦王聽信了李斯的讒言,囚禁了韓非。李斯乘機逼韓非服毒自盡,等到嬴政后悔想赦免韓非時,已經來不及了。
韓非終年四十七歲,可謂英年早逝,幸而有《韓非子》一書流傳于后世。《韓非子》全書共十多萬字,五十五篇,是一部說理散文集,其風格鮮明,文筆犀利,說理精密,議論透徹,有的放矢,結構精巧,描述大膽,語言風趣,耐人尋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韓非非常擅長用通俗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書中很多寓言直到現在依然家喻戶曉,如《鄭人買履》《智子疑鄰》《三人成虎》《諱疾忌醫》《濫竽充數》《守株待兔》等。
作為戰國時期法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韓非畢生的思想在書中的五十五篇文章中卻得到了全面的展現。
首先是他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理論。韓非主張君主要獨自掌控國家大權,就像《物權》一篇所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為實現這一目標,君主應竭盡所能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從基層選拔一批封建官員填補他們的空缺,就像《顯學》一篇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而為了適應中央集權的需求,還必須統一全國百姓的思想,獨尊法家,廢黜其余各家學說。
其次是實行法治。要“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即在制定法律之余,還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讓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尚。“法”要嚴格執行,不能有任何例外。儒家主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韓非卻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像《有度》一篇所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對于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發揮了積極作用。而要實現法治,必須要有君主的權勢作為保障,就像《難者》一篇所言:“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
第三是進行改革。韓非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因此不必遵循古代傳統,而應依據現實情況進行改革,改革以圖治,變法以圖強。為此,需要除“五蠹”,“蠹”就是蝕木的害蟲,“五蠹”也就是擾亂法治的五種人:一是學者,也就是儒家;二是言議者,也就是縱橫家;三是帶劍者,也就是墨家俠者和俠客;四是患御者,也就是擔心被征調作戰的人;五是工商買賣者。在除“五蠹”之余,君主還要提防“八奸”:一是“同床”,也就是君主的妃嬪;二是“在旁”,也就是君主的親信隨從;三是“父兄”,也就是君主的叔侄兄弟;四是“養殃”,也就是故意迎合君主的人;五是“民萌”,也就是私自將國家財產發放給百姓,以贏取民心的大臣;六是“流行”,也就是招攬說客收買人心,捏造輿論的大臣;七是“威強”,也就是招攬亡命之徒、耀武揚威的大臣;八是“四方”,也就是用國庫財富和大國建立私交,發展個人勢力的大臣。
第四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解老》一篇中說:“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故事中又提出“矛盾論”的概念,這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都對后人分析、思考問題有了很大的啟發。
雖然韓非生前沒有得到嬴政的重用,但《韓非子》中的這些思想卻深得嬴政的認同,為他之后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思想為后世歷朝統治者沿用,后世很多政治家、史學家也都對《韓非子》評價頗高。特別是書中的法治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值得一讀。對法學、哲學感興趣的讀者,更應該好好讀讀《韓非子》,了解一下兩千多年前中國古老的法學和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