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卑情結
- 生活的科學(阿德勒心理學經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061字
- 2019-08-02 18:01:10
在個性心理學中,為各種特殊的因素打上“意識”或者“潛意識”的標簽,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人們堅定地相信,意識和潛意識是相互對立的,但實際上并不總是這樣,兩者也會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另外,這兩者并非是界限分明的,發現兩者共同運動的目的才是關鍵。如果沒有弄明白兩者的關系,那就不能斷定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潛意識的。我們在上一章所研究的原型的生活形式,正好能解釋兩者的關系。
個體即整體
對于意識和潛意識與生活的緊密關系,我們可以用一個病例來解釋清楚。有一個男人已經四十多歲了,已婚,患上了恐懼癥,主要的表現是想要跳樓。這是一種欲望,他一直與這種欲望做斗爭。他在其他方面都正常,只有想要跳樓是個問題。他和妻子生活和睦,個人工作順利,而且有很多朋友。假如不考慮意識和潛意識相互影響的特征,那就會對這個案例感到疑惑。他有意識地感到自己要從窗戶跳下去,但其實又從來沒有從窗戶跳下去的欲望,所以他一直都活著。我們發現,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他生活中的另一個方面,他與自殺欲的斗爭在這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而且入侵了他的意識領域,他最終勝出了。其實,他在“生活習慣”(我們會在后面的章節詳細討論這個術語)中已經成了征服者,實現了優越的目標。估計讀者會提出,一個在意識領域內明顯有自殺傾向的人,居然也可能是優越的?我的答案是:他身上有一種力量正在和自殺抵抗,他在這場抵抗中取得了勝利,所以他是優越的征服者。客觀地說,他自身的懦弱壓制住了他對優越的向往。這種規律已經成為習性,并操控著一些在某方面感到自卑的人。重要的是,這種抗爭存在于他的內心中,一方是體現在意識生活中的死亡欲和自卑感,一方是體現在潛意識生活中的對征服和生存的追求,以及對優越的追求。
現在,我們來檢驗該理論能否通過原型發展來證明。我們通過對他早期記憶進行分析發現,他在學校的童年時期遇到過困難。他總是想躲開男孩子們,因為他不喜歡。可是他還要拿出勇氣面對他們,和他們交往,這就需要他壓制住自己的沖動。我們發現,在戰勝自己的懦弱方面,他確實已經努力過了,他敢于面對自己的障礙,并且克服了。
如果我們分析這位病人的個性,就會知道克服焦慮和恐懼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他的意識和潛意識被這個目標組合成了一個整體。假如我們不視這名病人為一個整體,就很容易將他視為一個內心懦弱但卻期望打斗的人,一個充滿野心的人,很難認定他的成就和優越。我們在得出這個結論以前,在分析這個事實的時候,并沒有使用個人生活的統一性原理,也沒有顧及這個病例中所有的事實,所以這是一種完全不正確的觀點。
如果我們現在還完全不能承認一個人是一個整體,那么我們對個人所做的所有努力、我們對個人的所有認識,以及我們整個心理學,就全都沒有任何意義了。如果我們推斷出生活具有兩面性,但卻不連接起這兩方面來,那么就不可能將生活視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社會背景
我們不但要把個人生活視為一個統一體,而且還要對其有怎樣的社會關系進行考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人們的照料和關心,因為他們是脆弱的。如果不考慮照料兒童、使他的自卑得到彌補的人,那么就不能夠理解兒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如果只是對兒童身體空間范圍外進行分析,那么我們的分析實在不足,我們永遠不能夠對他與母親以及他與家庭的聯合關系做出解釋。這個兒童的個性與一系列的社會關系背景有關,并已經超越了他身體具有的特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面對兒童的分析,也可以運用到整個人類中。把人類趕到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那種怯弱,與把兒童限定在家庭生活范圍內的那種怯弱是一樣的。在某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很好地應對。由于生活的阻礙比較大,他們可能無法獨自去面對。所以,成年人要組成一個集體,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趨勢,這樣他們就不用作為單獨的個體而存在,而是以整個社會的一個成員的形式存在。很明顯,社會生活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戰勝自卑和無奈。
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動物中的現象。如果某種動物比較弱小,它就要過群居的生活,這樣在滿足個體成員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群體的力量。比如,一頭水牛難免受到狼的襲擊,但如果一群水牛聚集起來就比較容易應對。只有在團結起來的時候,水牛才能夠做到頭靠在一起,用后腿與敵人戰斗,一直戰斗到得到解救。另外,老虎、獅子等被大自然賦予了保護自己的方式,所以能夠脫離群體,過著獨居生活。人類只能過群居生活,因為人類沒有尖利的牙齒和爪子,也沒有健壯的身體。所以我們能夠理解,其實個體的軟弱無能是社會生活的根源。
從這個事實中可以發現,若是指望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有著同樣的天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由人組成的社會中,只要配合合理,那么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夠得到及時的支持,對于這項結論,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因為一旦忽視了這一點,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誤區,認為在對一個人做出評價的時候,應該以他的天賦能力為依據,但實際情況卻是,如果一個有缺陷的人處在孤立的環境中也同樣有能力,那么當他進入一個配合得當的社會中時,他的缺陷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補償。
我們可以假定先天的遺傳是各種缺陷的原因,那么心理學的目的就是減弱自然缺陷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促使他們和別人友好相處。人類協作的歷史,就是社會進步的歷史。在人類的協作中,每個人的缺點和缺陷都能夠被克服。任何一個人都知道,語言這種發明是社會性的,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發現,促使這種發明產生的原因是個人的不足,這一點可以通過兒童的早期行為得到證明。幼兒會為了讓別人注意到他沒有被滿足的愿望,而發出和語言相類似的聲音,這樣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假如一名兒童覺得沒有讓別人注意他的必要,那么他就完全不會努力嘗試著說話。對于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在他們還沒有產生說話需求的時候,母親總是滿足他們所有的愿望,所以這時候他們是不可能學會說話的。根據記載的材料可以發現,有一名兒童因為沒有必要去說話,所以到了六歲還不會講話。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案例同樣可以說明這個事實。這名兒童的父母是一對聾啞人,所以當他摔倒摔疼的時候,雖然也會哭,可是卻哭不出聲。他確實需要父母注意到他,但他沒有發出哭聲,只是做出了哭的樣子,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聾啞人,聲音對父母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想要了解某個人所選取的特別的“優秀目標”,就一定要以社會環境為根據。對于我們研究的事件的所有社會背景,我們永遠都要仔細關注。同理,為了把某種特別的適應不良研究透徹,我們還要從社會的格局來考慮問題。很多人發現自己有適應不良的癥狀,比如,不能通過語言來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說話結巴的人,只要我們略微觀察說話結巴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從來沒有很好地與社會適應,從他們出生那天開始就是如此,他們不想交朋友,也不愿意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與他人的交往,可以促進語言的進步,可是與他人交往卻是這些人所不喜歡的,就這樣他們結巴的癥狀根本沒有好轉的跡象。一般有兩種發展特點存在于結巴的人中,一種是尋求寂寞,另外一種是想要與他人交流。
我們發現,有些沒有經歷社會生活的成年人,在后來的生活里,都有怯場的特點,他們不擅長在眾人矚目之下說話,因為聽眾都被他們看作了敵人。當他面對的聽眾占有優勢,并且好像又有敵意的時候,這些人就會感到自卑。實際上,要想做到不怯場,要想講得流暢,就必須要對自己和聽眾都非常信任。
因此,社會學的問題和自卑感產生了緊密的聯系,自卑感是社會適應不良的結果,而對于戰勝自卑感,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社會學習。
常識和社會學習的關系非常直接。我們曾經說過,人們克服困難時以常識為根據,這個時候我們說的“常識”,是一種集體性的智慧,它屬于社會整體。但同時有些人的行為方式,以自己特殊的理解力和語言為基礎。在上一章里,我們就曾經說到這一點。這些人包括精神病患者、精神錯亂者和罪犯。他們都有一些不正常的特點。社會標準、機構、人等事物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也就是說他們對這些事情根本不感興趣,而這些事物恰好又是他們得到解脫的途徑。
我們的目標是讓這些人對社會性事物感興趣。神經質的人經常有這種想法,認為應該對那些美好的愿望表示充分肯定。不過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清楚,只是美好的期望還不夠,在一個社會里,他們實際上付出的東西以及行為的確切結果,才是更加重要的。
如何看待缺陷
所有人都在尋求優越,也都有自卑感,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是完全一樣的。作為普遍的條件,自卑感和優越感都操控著人類的行為。但除了這點以外,人和人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比如環境、健康、體力的區別。但由于這些因素的作用,人們在相同的環境下所犯的錯誤也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觀察兒童時會發現,兒童在回答問題時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沒有一個絕對準確和完全確定的反應。他們都在尋求更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他們各自的特別之處也明顯通過這種尋求的方式體現出來。他們會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但都在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而他們努力的方式也是各種各樣的。
我們可以對一個人的奇怪特點和變異方式進行分析。比如,左撇子的兒童,有的小孩曾經被用心地教育使用右手,所以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左撇子。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右手不靈活,或者非常笨拙,所以總是會被嘲笑、批評、責罵。這項缺陷確實會遭人嘲笑,不過應該接受訓練的是他的兩只手。當兒童還在搖籃里的時候,他是不是左撇子是能夠被發現的,主要表現在他左手的使用要比右手多很多。在后來的生活中,他的右手不夠靈巧,這對他來說可能是一種重擔。但與此同時,他經常有很大的興趣使用自己的右胳膊和右手,在寫字、畫畫這些活動中都有所體現。實際上,在后來的生活中,如果一個左撇子的兒童能比正常的兒童得到更好的練習,那么這件事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他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也就是說,如果他對自己左撇子一事了解得更早,那么他就會努力地練習以面對自己的缺陷。這對于培養一個人的能力和藝術天分,都有很大的益處。處于這種境地的兒童,總是在努力地戰勝自己的缺陷,所以他有很強的野心。有些時候,這是一種非常艱苦的抗爭,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嫉妒或者是羨慕別人,從而產生了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更加難以戰勝,也更加嚴重。對于一名不斷抗爭的兒童來說,他可能會變得富有奮斗精神。這種奮斗精神在他長大以后仍然非常強烈。他總是在抗爭著,并且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認為自己不應該是有障礙的、蠢笨的,這種孩子扛著比別人更加沉重的負擔。
兒童的原型是在四五歲時形成的,他們以原型為根據,通過各不相同的方式犯錯、抗爭和發展。他們的目標各不相同,有的想要離開這個他無法融進去的世界,有的想要成為畫家。他們可能并不清楚應該怎樣戰勝這些缺陷,雖然我們可能很清楚,但也很少能通過正確的方式向他們解釋明白。
很多兒童都有生理缺陷,我們發現最能引起兒童興趣的就是這些缺陷,比如耳朵、眼睛、胃、肺等身體缺陷。這種現象可以通過一個非常奇怪的例子來說明。有一個男人四十五歲,已婚,患有哮喘病,犯病時間總是每天晚上從辦公室回到家以后,另外他的工作還不錯。曾經有人問他:“為什么發病時間總是在回家以后?”他的回答是:“這是因為我和我妻子總是有矛盾,我是理想主義的人,但她卻是現實主義的人。回到家以后,她想要出去玩,但我卻只想休息一會兒,悠閑自得。所以她總是嫌棄我在家里待著,我就會發火,這時就會喘不過氣來。”
為什么這個人沒有嘔吐感,而是喘不過來氣呢?主要是因為喘不過氣來符合他原型的特點。他童年時期應該被人綁起來過,因為他的身體較弱,也因為繩子捆得太緊,他根本無法抗爭,所以會感到不舒服,影響了呼吸系統。那個時候家里有個人非常喜歡他,這人是一名年輕的女傭。女傭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總是在他身邊坐著勸慰他。所以,他總感覺有人會勸慰他,有人會陪他玩耍,其實這種印象是不真實的。后來那位女傭結婚了,離開了他,當時他才四歲。他送她去了車站,一直都在大哭。他曾在她走了以后告訴母親:“現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愛我了,我的保姆離開了我。”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男人始終都在尋求一個永遠能夠安慰他、為他帶來快樂并且只關注他的人,他的原型在尋求這種理想人物,成年后的他也在尋找。他是因為不能一直得到慰藉和快樂才生病的,而不是因為空氣太少才難以呼吸的。很明顯,他很難找到能讓他一直快樂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總是希望能夠控制環境,這種期望也能幫助他達到控制的目的。所以,只要他呼吸困難,他妻子就不會想著去社交場合或者去劇院了。所以,他達到了自己的“優越目標”。
從外表看,我們不能責怪他,因為他一直都沒有犯錯。但他心里有一種欲望,他想要操控別人,他想改變妻子的物質化個性,變成理想主義的人,比如讓妻子變得像他那樣。我們應該懷疑,持有這種動機的人和表面上這樣的人是不是一樣的……
對于那些視力存在障礙的兒童,我們經常發現他們對能看見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甚至在這個領域形成了特別的能力。以杰出詩人古斯塔夫·弗雷塔格為例,他的成就非常大,但他的眼睛有散光的毛病。很多畫家和詩人的眼睛都存在缺陷,但這也是他們在這個領域興趣濃厚的原因。“因為我的眼睛和別人不太一樣,”弗雷塔格評價自己的時候說,“所以我就不得不鍛煉和發揮我的想象力。不管怎么說,我在想象中看到的,要比其他人在現實中看到的更加清楚。究其原因,完全是視力造成的,雖然我不知道我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是不是也因為這點。”
如果觀察這些天才,那就會發現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各種不足,比如視力障礙。在各個時代的歷史記載中都有類似的例子,甚至連神仙都不能幸免,總有一只或者兩只眼睛是瞎的。有些天才人物基本和瞎子沒有分別,但在識別和區分色彩、影子和線條的區別時,他們卻比其他人更加擅長。我們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發現,如果知道殘疾兒童的問題出在哪里,那么就能確定怎樣應對和治療他們的問題。
有些人比其他人對食物更加感興趣,他們會經常討論自己能吃或者不能吃某些食物。他們之所以比其他人對這點更感興趣,可能是早年飲食上出過問題,也有可能是在他們童年的時候,母親的照料無微不至,經常告訴他們能吃或者不能吃哪些食物。他們要鍛煉自己,戰勝這些障礙,雖然不太情愿但也逐漸對自己的日常飲食關注了起來。最終,對食物的注意使得他們成了飲食問題專家,或者學會了烹飪。
不過,有些人的腸胃功能存在問題,他們就會尋找能夠取代食物的事物,比如這種替代品可能是金錢。這些人可能變成了銀行家,鉆進了錢眼里,變得非常吝嗇。他們可能會非常辛苦地工作,不分晝夜為了攢錢而努力奮斗。我們經常說有錢的人患有胃病,這種現象非常有趣。在這一類人中,他們可能永遠都關注自己的買賣,所以要比同行的其他人出色很多。
大腦和身體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我們現在就來討論這種聯系。一種缺陷所造成的結果未必與之相同。某種亂七八糟的生活方式,未必是某種生理缺陷的結果。只要選擇合適的營養方案,生理缺陷就基本能夠得到妥當的治療,生理上的不適也能消失。其實悲慘的后果未必是生理缺陷造成的,患者的態度才應該為此負責。這也是為什么個性心理學家認為,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或者完全的生理缺陷,而且患者對自己身體狀況所持的態度是錯誤的。個性心理學家從這個論點出發,提出要抵抗原型發展中的自卑感,就要學著培養拼搏的精神。
自卑感強烈的表現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因為不能耐心處理問題而焦躁不安的人。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無法控制情緒而又脾氣暴躁,并且總是處于活動狀態,那么就可以認定這個人非常自卑。假如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雖然他不一定總是成功,但也不會感到焦慮。自卑感強烈還表現在兒童的好斗、草率、驕傲。找出他們的問題出在哪里,就是找出他們為什么自卑,我們有責任找到自卑的原因,這樣才能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治療。我們絕對不能指責或者懲罰原型生活習慣中的錯誤。
我們可以通過非常特殊的方法來辨別兒童身上的原型特征。我們能夠通過各種活動來辨別原型存在的特點。比如,他們不斷設立目標并且努力接近目標,他們為了達到超越他人的目標而堅持奮斗,他們對不同的事物表現出各種特別的興趣。有一些人有種盡量排斥他人的個性,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行為,只想在自己覺得安全的小范圍內逗留,不想融入新的環境,不管是在生活、學校、婚姻里,還是社會中都是如此。他們希望達到優越的目標,但是只想在狹窄的范圍內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們發現具有這種特點的人非常多。其實應對所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好遇到各種情況的準備,才能夠取得成果,可是他們并不懂得這一點。要是有人失去了與他人或者環境交往的可能,他就只能以自己的知識作為評價自己行為的標準,其實個人的知識根本不夠,人需要常識,也需要與社會交往。
如果一名哲學家想要完成他的作品,那么他就要集中思想,總結自己的論點,還要使用正確的方法。這就需要長期獨處,他不能總和其他人一同去用午餐或者赴晚宴。不過在這以后,他還是需要接觸社會,這樣才能夠發展自我。在他的發展中,這種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如果遇到這樣的人,要考慮他的需求是雙方面的。同時我們還要牢記,至于這對他是否有用,也是不確定的。對于他的有用行為和無用行為之間的區別,我們一定要認真區分。
人們經常為了去尋找一種自己的地位比別人更加高的環境而去努力奮斗,這個事實中包含著整個社會進展的關鍵。所以如果一個小孩的自卑感比較強,那么他的玩伴可能都是比他弱的孩子,或者他能夠管制和壓制的孩子;對于比他強的同齡人,他總是在排斥。這表現為一種病理性的不正常的自卑感,自卑的程度和特點才是關鍵,但自卑的意識并不太重要。
這種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稱為“自卑情結”,不過這種自卑感已經深入社會個性中去了,所以“情結”這個名稱并不太準確。這基本上算是一種疾病,而不只是一種感情。隨著境況的不同,其危害程度也在變化。所以如果一個人在工作,而且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信心,那么我們就不能發現他的自卑感。但另一方面,他可能對自己與異性的關系,或者與社會的適應關系感到不自信,這時他真實的心理狀態是能夠被我們挖掘出來的。
在艱難而又緊張的環境中,我們發現錯誤基本會變得更加嚴重。陌生的環境或者艱難的環境,能夠真實地體現出原型。其實,如果某種環境是艱難的,那么基本也是陌生的。這也就是在一種新的社會環境中,社會興趣的程度能夠暴露出來的原因。對于這一點我們已經在第一章討論過了。
假如把一個孩子送去上學,然后觀察他在學校里的社會興趣,并把這種興趣當作社會生活中的興趣來考慮,我們能夠看到什么呢?他在躲避自己的同學,還是與同學們友好共處?有些孩子總是猶豫不定,想要讓他有所行動,就要滿足附加的條件。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同樣的特點是否會在他們的個人生活、婚姻生活、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有些孩子非常聰明,但也過于調皮,活動頻繁,我們一定要對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行觀察,才能發現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些人經常抱怨:“我原本應該從事那樣的工作……”“假如我是他,我會這么做……”“我本來能勝過他……可是……”自卑感強烈的信號包括所有類似于“是的……可是……”的句子。其實,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話,就會從這種不確信的感情中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很清楚,一個患有疑心病的人總是什么都做不好,原因就是他疑心太重。不過,如果“我不去”這種話從他口中說出來,那么他就一定會去。
如果一名心理學家想做深入的觀察,那就一定會發現有些人是非常矛盾的。自卑的表現也包括這些矛盾,不過實際情況并不僅僅是這些。對于眼前的問題人群的行為,我們一定要進行觀察,這樣才能發現他們與人接觸、相處的方式非常匱乏。我們要觀察,他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身體表現出哪些姿勢,會不會猶豫。在他的生活里,我們常常看見這種猶豫不定的態度。自卑感強烈的表現還有,向前邁一步又向后撤一步,很多人都是如此。
訓練這些人甩掉遲疑的態度是我們的整體目標。妥善的處理方式絕不是打擊,而是鼓勵。我們一定要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有能力克服困難。正確應對自卑的唯一方法和建立自信的唯一方式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