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2)
- 苦難給我的21個人生哲理
- 朱曉鵬
- 3327字
- 2013-12-20 17:21:39
這份遺囑發表以后,收到了上萬份來自全國各地的答案。這些答案,各說各的,無所不有。最多的一種觀點認為,窮人最缺少的肯定是錢了,有了錢就不再是窮人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窮人之所以無法發達,是因為缺少機會,時運不濟。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一項手藝,因為一無所長找不到工作所以才窮,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很快致富。還有一部分人說,窮人最缺少的是別人的幫助和關愛。
在這位富翁逝世一周年紀念的時候,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銀行里的私人保險箱,公開了他致富的秘訣,富翁所給的答案是: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的答案當中,只有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的答案與之完全符合。這讓人們都感到很好奇,她是怎樣想到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呢?在接受100萬法郎的大獎時,小女孩回答了人們的疑問:“每一次我的姐姐把她11歲的男朋友帶回家時,她總是會警告我說: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所以我就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
謎底被公布以后,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其他的一些新富翁在聊起這一話題時,也都紛紛表示:野心確實是治療“貧窮”的特效藥,是觸發所有奇跡的按鈕。
這里所說的野心,可以理解為一種堅定不移的追求。很多人包括窮人自己都可能認為追求對窮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肚子都吃不飽,還談什么追求?很多窮人的“野心”就這樣被現實抹殺了。但總有一些人,不甘于貧苦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如果生活的想法只是想要一塊填飽肚子的面包,那么他這一生就只能吃面包了;只有敢于想要那些更好的東西,才有可能去得到。當然停留在想是不夠的,還要實實在在地行動。
在美國,有兩個鄉下人準備到城里打工,他們分別買了去紐約的票和去波士頓的票。到了車站之后,他們各自打聽了一番,這才知道紐約的人都很冷漠,在路上指個路都要收錢;而波士頓的人則特別質樸,他們見到那些露宿街頭的人會特別同情,給他們吃的喝的。
那個買了紐約車票的人想,還是波士頓這個城市好,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會餓死,幸虧還沒有上車,否則真要掉進紐約那個火坑里。而那個買了波士頓車票的人則想,還是紐約好啊,給人指個路都可以掙錢,幸虧發現得及時,要不就失去了一個發財致富的好機會。最后,兩個人在跑去換票的時候相遇了,他們互相交換了車票,那個原打算去紐約的人去了波士頓,而那個本想去波士頓的人則去了紐約。
到了波士頓的那個人發現,那里確實是個好地方,他到那里的一個月里,什么也沒干,但靠著別人的施舍,竟一點兒也沒餓著。那里簡直像個天堂,銀行大廳里有免費的水可以喝,而那些大商場里則有可以免費品嘗的點心。
而到了紐約的人也十分滿意,紐約到處都充滿了商機。只要有想法,再花一點力氣,生活就可以過得很滋潤。憑著自身對泥土的熟悉和認識,他發現建筑工地上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非常適合養花,于是他到建筑工地裝了10包這樣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那些愛花的紐約人推銷。結果一天之內,他就賺了50美元。憑借辛勤的努力,一年后,他已經有了一間出售“花盆土”的小小的門面。由于經常穿梭在各個街道上,他又發現了一個商機,原來當地的清洗公司在清洗大樓的時候不負責清洗招牌,于是一些商店雖然樓面亮麗,但是招牌卻又黑又臟。他果斷地抓住這一機遇,買了清洗所需要的人字梯、水桶和抹布等等,辦起了一家專門清洗招牌的公司。經過一番努力,他的清洗公司已經發展成了擁有150多位員工的大公司,而且業務還擴展到了周圍的一些城市。
不久以后,他到波士頓旅游,在路邊,一個撿垃圾的人向他乞討,對看了一眼之后,兩人都愣住了,原來這個乞丐就是五年前和他換車票的那個人。
不要過早地宣判自己
有一位曾經橫渡過英吉利海峽的世界著名游泳健將,她希望能夠再創造一項紀錄。這一次,當她游了16個小時接近對面海岸的時候,已經凍得嘴唇發紫,全身一陣陣地打寒戰。她望向前方,但前方迷漫著茫茫的霧氣,濃霧使她看不到海岸還有多遠。她渾身凍得發抖,力氣將盡,于是讓她的朋友們把她從水里撈了出來。
事后她才知道,當時她距離陸地其實只有一英里了,如果再堅持一會兒,她就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
生活中我們見到了太多的半途而廢,其實很多情況下,只要再費一點力量,再堅持一點點時間,那些已經付出大量心血爭取的東西就到手了。最后的努力,往往就是決定勝利的一擊。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出生在瑞典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相繼去世了,她的叔叔便成了她的監護人。在她15歲時候,學校組織排演了一出戲劇,因為長相俊俏,她被選中在劇中出演一個角色,她十分高興,每天都認真地排練。在演出的當天,她發揮得特別好,得到了全校老師和學生的肯定。由此,她也發現了自己出色的表演才能,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就成為她心中堅定的理想。
但是,她的叔叔是個很保守的人,并不支持她的想法。她的叔叔認為當演員不會有什么出息,售貨員或秘書之類才是正經人家的孩子應當找的職業。可是這個小女孩對叔叔給她安排的職業并不感興趣,她在心里仍然堅持著成為一名演員的夢想。她長到18歲的時候,正值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學校招生,她很想前去報考,并向叔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的叔叔考慮了一下,對她說:“你只有這一次機會,要是考不上的話,就必須照著我的安排去做。”她答應了,開始積極地為考試做準備。
對于這份來之不易的唯一的一次機會,她十分珍惜,精心準備了一小段演出,在家里反復練習,甚至睡覺的時候都在想著演節目。到了考試的那一天,她早早地來到了考場。經過了焦急的等待,終于輪到她上臺表演了,她走到臺上,將自己精心準備好的片段展示出來。可是,在演到一半的時候,她發現臺下的人都在交頭接耳議論著什么,還用手指指點點的,好像根本沒在看她的表演,她一下子感覺非常失落,認為自己肯定是演砸了,結果這么一分心,她又忘記了下面的臺詞……正當她慌亂的時候,她聽到評委對她說:“好了,到此為止吧,謝謝你,請下一位上來表演。”
這時的小女孩真是傷心極了,懊喪地走下臺來,她知道自己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做演員的機會。想到這兒,她一邊走一邊哭了起來,感覺活著真是沒有什么意義了,就想干脆一死了之。她走到一條河邊,想要跳進水里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河里的水黑漆漆的,泛著油光,散發著臭氣。她想,這水太臟了,死也不能死在這里。于是她就回家了,想著用別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天晚上,她寫好了一份遺書,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整理齊整。她準備第二天就出去買一種可以致命的藥水,然后喝了它。第二天的早晨,當她剛要出門的時候,郵差恰好來了,遞給她一封信,她把信打開一看,竟是錄取她的通知書,是從皇家戲劇學校寄來的!她甚至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趕緊拿著通知書跑去學校,找到了昨天的那個評委,向他問道:“我昨天的演出那么差,你們明明對我很失望,怎么今天還錄取了我呢?”那個評委說:“你昨天的演出十分出色啊!在昨天所有的考生當中,你的演出是最好的,所以你剛演了沒幾分鐘,我們就在下面議論紛紛,都說你很有表演天賦,為你感到高興。有一個評委說,這么好的天賦直接錄取吧,就不用再演了,所以我就讓你停下,換下一個上去……”聽了評委的這一席話,這個女孩吃了一驚,同時感到十分后怕,她想,如果不是嫌那條河的水太臟,恐怕自己已經死了吧!
就這樣,她順利地進入了皇家戲劇學校,開始在那里學習。畢業之后,她到了電影廠工作,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在后來的演藝生涯中,先后出演了《卡薩布蘭卡》《愛德華大夫》《東方快車謀殺案》等成就很高的作品,并且曾經先后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是一位國際上光芒四射的巨星。她的名字我們很熟悉,她就是英格麗·褒曼。
很多年以后,已經是大明星的英格麗·褒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起了當年險些自殺的事,她深有感觸地說:“從這件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就是永遠不要過早地宣判自己,因為很多變數是我們無法想到的,轉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經說,他所訪問過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這些人成功之前,都曾經遭遇過很大的險阻,事情似乎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大部分的人在這里選擇了放棄,而他們堅持了下來,他們發現邁過這一步就是成功,原來的他們其實已經在成功的邊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