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焦桐:拼就一副酒肉肚皮

臺北帶路人

焦桐

詩人,美食家

焦桐的美食書在大陸出過好幾本,《暴食江湖》和《臺灣味道》是最為人知的。

兩本書有三個特點,一是看了很長見識,二是看了很想吃,三是真的很爆笑。而最關鍵的認同感來自,他是一個真正的吃貨。

他在《上帝保佑豬腳》里痛心疾首地寫:“我恐怕太貪吃了,從前感覺一個月比一個月胖,后來覺得一天比一天胖,現在竟發現一餐比一餐胖,悲哀的是,這些都是真的?!?/p>

這之后的故事是,他被太太送進了斷食營。是夜,飄來一陣鹵豬腳的香氣,將一切減肥決心就地秒殺。于是毫不猶豫地潛逃,重投美食江湖。

這樣一位永遠對食物充滿著斗志,燃燒著熱戀一般激情的前輩,我們太渴望一見了。

焦桐的辦公室在臺師大旁,按約定時間前往,稍等了片刻,便見一人施施然而來。很驚訝,非常驚訝,既沒有噸位非凡,也沒有須發皆白,他不老,不胖,高大有型,穿西裝戴眼鏡,儒雅爽朗,很有學者風度。

落座寒暄后,先送我們書,正是在臺灣熱賣,大小書店都擱在柜臺邊的《臺灣餐館評鑒》。這是焦桐歷經三年,與14位專業評審跑遍全島,匿名考察評判的成果,從一星到五星,總共評出385家上星餐廳,結集成書。米其林尚未進入臺灣的今天,這本紅色封面的餐館評鑒就是業內外一致認可的美食寶典。

其實焦桐首先是詩人,有人評價他是左手繆斯,右手烹飪,詩與美食不相上下。他自己也說,全因《完全壯陽食譜》這本詩集而學著燒菜,然后被餐館老板誤認為美食家,時常受邀試菜,久而久之,越陷越深。加上一有新菜出鍋,老婆和兩個女兒便給予不遺余力的夸獎,便一路行來,成就一手好廚藝,也成就了美食家的名聲。

焦桐的辦公室里堆滿了書,后來據他自己說,還藏了最好的酒與茶。聊到中午飯點,他便站起來說,我帶你們吃飯去,順手拎起一瓶紅酒,帶頭晃蕩出去。這瓶酒,是他覺得為數不多可以配中餐的紅酒,來自阿根廷的Argento Bonarda。

后來,在臺北度過平安夜的那一晚,我們一行人沒有去任何餐廳,就在夜市以掃街方式狂吃。在其中一個無名小鋪,端起一碗鹵肉飯時,忽然想起焦桐說的,吃鹵肉飯不能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飯!遂在飯上狠狠澆兩大勺蒜泥,拌勻,五分鐘掃清兩碗,爽極了。

推薦去處1 淮揚菜×銀翼

銀翼餐廳

臺北市大安區山金南路二段18號2樓

11:00—24:00

人均600臺幣+10%服務費

可代客停車

臺北的淮揚風情

《臺灣餐館評鑒》結集成書后,便被業界譽為“臺灣米其林”。在焦桐帶領下,我們一行人有機會來到在書里獲得四顆星的銀翼餐廳一試究竟。

銀翼餐廳是一間有故事的老店,不僅餐廳的年頭較我們熟悉的鼎泰豐更久,老臺灣人對它的感情也比鼎泰豐要深厚得多。

臺灣導游林小姐說,打從她記事起,爺爺奶奶那輩的親友,逢年過節就愛約在銀翼餐廳吃飯,導致他們一年中要來這里很多次,一回憶起節慶,就離不開銀翼餐廳的那些招牌大菜。她曾經覺得大人何其乏味,請客來來去去就是在這幾家館子,毫無新意。后來和班上同學聊起,才發現原來大家的長輩都是如此,周末全家會去的那些餐館,雷同度竟如此之高。


{快刀水上漂}

銀翼餐廳的菜色兼容川揚兩系,不過,要說最地道的,還得數淮揚菜。

譬如那道“鍋巴蝦仁”,就名列銀翼餐廳的招牌菜之首。號稱天下第一菜的“鍋巴蝦仁”,在這里嚴格遵循古法制作,店家以蝦仁、熟雞絲、雞湯熬制的濃汁,澆在炸酥的鍋巴上,上桌后再澆汁,一碗下去,盤中吱吱聲大作,一股鮮香味隨著白煙撲出碗沿,直沖鼻腔。

在臺北新一代的餐廳中,淮揚菜和上海菜、寧波菜、江浙菜常被混為一談。如今,也只有像焦桐這樣的專業級吃貨,才能分辨得出淮揚菜選料嚴謹、刀工講究、粗料細作、細料精作的特色。

談到銀翼餐廳的四顆星,焦桐說,正是餐廳這種幾十年如一日保持最本真的古早味道,贏得了他和眾多評審的好感。

例如店里那道每桌必點的冷盤,招牌三拼,其中的鎮江肴肉是取自豬前腿部位,經硝、粗鹽腌制處理后,肉皮、肉凍、肥瘦肉相間,冷切上桌,佐以香醋姜絲,咸香入味,口感實在,卻一點也不膩。你可以要一壺茶來,學最地道的吃法,一疊肉,一碟醋,一壺茶,可以再來一份報紙,慢慢吃將起來。

淮揚菜講究的刀工更是令人嘆服,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思豆腐即是一例。大廚手起刀落將一塊嫩豆腐切成繡花針一般細絲的刀工技法,令人瞠目。“每一根豆腐絲都要能漂浮在水面上,才算合格。”焦桐先生說,只有看過銀翼餐廳的大廚切豆腐,才能體會古龍小說里“快如閃電的刀法”,因為下刀若是稍有遲疑,豆腐就會癱軟散架,無法順利切成細絲。

不過,在焦桐的建議下,銀翼餐廳一改用火腿絲、雞肉絲加入文思豆腐調味的做法,只用清湯底來襯托細如繡花針的豆腐絲,端的是細嫩鮮美,溫婉動人。

{點心也動人}

銀翼餐廳的招牌大菜太多,肴元寶、砂鍋獅子頭、拆燴鰱魚頭和鮑魚干貝火雞爪等,每每上桌,都帶給人一種節慶的滿足感。

鮑魚干貝火雞爪膠質飽滿濃稠,層次豐富,透出些許清新氣息。

讓人牽腸掛肚的“肴元寶”采用的原料是豬后腳,先用食用硝炒熟,腌漬三天,燙去硝水再煮一下,刮去皮上污物,除掉澀味;最后的工序是整只清蒸,以求去油的效果。吃起來極為酥爛,肉與骨只需用筷子一撥弄便可分離,正好大塊送入口中,吃得來不及說話。焦桐建議,此菜不妨兩吃——加大白菜、豆腐、草菇、筍煮吃剩的骨頭,即一道美味的湯品,可一解大口啖肉的綿澀。

好的點心猶如美人的臨去秋波,最容易給人留下美好幻想。在銀翼餐廳,焦桐大贊這里的小籠、煎餃和拌面,用他的話說,“出乎意料地好吃,做得絲毫不馬虎。”

看似尋常的什錦小籠、甜咸小籠包、蒸餃和燒賣,餡料調得非常鮮美,蒸籠底墊著的松針讓每件小點心入口時都帶有一股清幽的松香。一頓飯吃到尾聲,一碗有噴香豬油加持的古早風味蔥開煨面,最適合為這趟美食之旅做一個完美又落胃的收尾。

前不久,銀翼餐廳度過了自己的六十大壽。這幾十年來,就算餐廳前后搬遷過幾次,老客人卻總能循香跟隨。在銀翼餐廳大堂看到,大部分客人是有一定年紀的長者。這樣的老滋味,年輕一輩若是不懂欣賞,錯過的美味可是別處尋覓不到的呢。

招牌菜

風雞肴肉雙拼

鍋巴蝦仁

文思豆腐

肴元寶

什錦小籠

推薦去處2 精菜×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

新北市汐止區汐萬路三段350巷7號

11:30—15:00 17:00—21:00

舌尖上開出一枝花

來到臺北,無論與哪位帶路人討論起餐廳,大家都會提到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臺灣餐館評鑒》榜單上的五星得主,臺灣無菜單料理的鼻祖之一。它是一家園林式餐館,如今已是臺灣精致文化的一部分。

亭臺樓閣隱于花木之間,空間只用竹簾區隔,來到這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放低說話音量,時間也仿佛變得緩慢而悠長。

訂位需提前至少兩三個月,至于吃什么,這里沒有菜單,也不屬于任何一個菜系,每一道菜的出品都極具美感,讓人不忍動箸,但一入口,又見豐富層次。

是為傳奇。


{山房,畫境}

這是一片隱秘的山谷。食養山房從蔥蘢樹影中露出一角,腳下是清澈的溪流,旁邊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雨后也不會太過濕滑,穿著布鞋走在上面有一種格外輕快的感覺。路旁的小花長得鮮嫩可愛,一路引領你走向花木深處那一道木質長廊,脫鞋,赤足,被主人林炳輝請進室內。

山間有屋,往往是文人雅士畫卷中的生活。而如畫意境的食養山房會令人幻想自己真的是畫中人,這正是曾為設計師的林炳輝的聰明之處。食養山房已有16年歷史,林炳輝帶著山房搬了三次家,越搬越偏遠,絕非存心避世,只是想要找一個更接近自然的地方。

食養山房主人 林炳輝

食養山房分兩個區,每一座建筑都是木質結構,帶有唐宋時期的韻味。室內沒有太多的裝飾,大部分空間通透而空曠,隨處可見的落地玻璃將室內與戶外的風景交融在一起。尤其是在暮春與初夏交替時,層層疊疊的綠色包圍了整座山房,滿眼所見,皆是清新。

建筑大師陳從周曾說:“園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小令,皆以少勝多,有不盡之意,寥寥幾句,弦外之音猶繞梁間。”食養山房正是如此,用大篇幅的留白給客人以想象空間,偶爾點綴其間的細節則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比如外圍那一條幾乎感覺不到是后期加建的長廊,又比如角落里那些低矮的舊家具、小小的燭臺和陶罐里的鮮花,還有玻璃窗外的卷簾,用安徽當地做宣紙淘汰下來的竹簾做成。

極簡的作風,讓許多來客將山房簡單歸為“日式風格”。林炳輝并不完全認同,“日本的茶室很利落,相對嚴肅而拘謹,這里卻有人情的溫度,有生命的寬廣度?!?/p>

看起來仙風道骨、簡衣素食的林炳輝其實非常好客。進屋后,林炳輝先招呼我們在蒲團上坐下,慢慢品茶。從茶室的布置到泡茶、斟茶的過程,都充滿詩意與禪意。來客覺得身心都安靜下來,連呼吸也變得緩慢,嗅覺、味覺、聽覺都格外靈敏。

品過茶,一眾人跟著林炳輝沿石板路往山房深處走去。經過一道長廊,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出現在眼前,餐廳到了。在落地玻璃窗前赤足盤腿而坐,外面一陣山風吹過,檐下的風鈴搖擺,當屋子里響起《南風歌》時,上菜了。


{在地,時鮮}

食養山房真的是吃飯的地方?若非菜上來,真的很難將如此清靜的地方與食欲聯系起來。

這里沒有菜單。置身山野,賣的是最新鮮的當季菜,有許多食材干脆自產自銷,除了蔬菜,連配菜甚至用來裝點擺盤的鮮花都是自己種的。林炳輝不愿一板一眼地照著菜單做菜,喜歡隨意混搭、自由組合帶來的樂趣,正如朋友來吃一頓家宴,吃什么、怎么做,當然是主人說了算。食養山房的定位是做“臺灣料理”。一道菜,從色到形到味,都十分講究。品嘗時,能完全感受到濃郁的本地菜氣息。

當天的開胃菜花生豆腐,就是典型的客家菜,既品得出花生的香甜,又保留了豆腐的嫩滑,吃口非常清爽。另一道開胃菜是現磨的玉米漿,醇厚、養胃,裝在小小的茶盅里,一點點分量就能讓味蕾打開,卻不致有飽腹感。

再比如主菜紅蝦南瓜里的烏魚子,幾乎是臺灣特產的代名詞。餐后甜品就更不用說了,主體是一團芋泥,上面撒著米仁,和現做的湯圓一起泡在黏稠的甜湯里。本地人喝了都大贊這是媽媽的味道。著名珠寶設計師曾郁雯就說:“很多臺灣人家里過年的最后一道菜就是芋泥。”

另一道主菜蓮花燉雞湯的吃法堪稱絕妙。加蓮藕、嫩筍、菱角、鮮菇等食材燉成的雞湯,湯色清澈,上桌時,將一朵夏日采摘的干蓮花輕輕置于湯面,閉合的花苞在熱力的作用下慢慢綻放開來,美不勝收。待蓮花完全盛放,用筷子輕輕扯一塊雞肉、一片蓮花瓣,入湯一起食用,清心降火。

{說菜,擺盤}

菜是一道道上桌的,節奏緩慢卻不拖延,一道剛吃完,下一道已經在門口等候。每道菜都用不同的器皿裝著,有時事先已經分盤,有時上一整份,再給每個人分發相應的盤子。粗略一數,十個人一餐飯,上了十一道菜,用掉了一百多個盤子,而且每道菜用的盤子造型、顏色和花紋都不相同,真是絕了。

擺盤的同時,服務生還會對每道菜進行一番講解和說明,他們管這個叫“說菜”。碰到大菜,林炳輝還會親自解說,用了哪些食材,再以什么手法烹飪。有些客人還會追問各種食材在哪里可以買到,林炳輝毫不吝嗇地一一告知。以前,食養山房的食材大多購于宜蘭,因為那里海產豐富,搬到汐止后,主要食材都到距離更近的基隆去進貨。

臺灣美食界的朱振藩說,論菜的擺盤,做得最極致的要數唐朝的梵正,她曾用各種各樣的菜拼成王維的名畫《輞川圖》,因為實在太美了,無人敢吃。而食養山房的上菜與擺盤則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精美,又讓人很有食欲。

每道菜上來之后,大家都下意識地先拍照,再動筷,不然就覺得對不起這件藝術品。比如甜點的擺盤,就用到了樹枝與百合花。粉紅色的百合花用劍山來固定,這是東方插花藝術中的常用工具。就連最后的水果盤,也因為搭配了一枝孤挺花而顯得格外有氣質。

這樣一餐,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來準備,會不會因此延長預訂的時間?林炳輝坦言,有時若是材料準備不充分,那么寧可不開席,給來客留下一絲一毫的遺憾都是他不愿看到的。大部分外來客,甚至當天載我們的臺北出租車司機,都因為種種傳說而誤以為食養山房是個天價店。事實上,這里的人均消費差不多也就一兩百元人民幣。

席間,林炳輝不動聲色地不停往你碟子里夾菜,讓人感覺回到了自己家里。

招牌菜

煙熏鮭魚卷+干貝蒸蛋+蔬菜

綜合蔬菜魚生拼盤+醋

紅蝦南瓜+紅心芭樂

番石榴果汁

蓮花燉雞湯

其他推薦去處


點水樓

點水樓在焦桐的餐館評鑒中得了五星,而2010年的評鑒中,它也是唯一的五星。他的理由是,一般餐館有兩三道菜非常好吃,就夠叫座了,而點水樓幾乎無一道弱菜。該餐館主打江南菜,我們再熟不過的西湖醋魚、叫花雞、老鴨煲、東坡肉,都在它的菜單上。點水樓也十分擅用本地食材,比如臺灣菜中最常見的配角九層塔,在這里卻做主角成就了一系列好菜,比如九層塔拌香干、九層塔墨魚燒肉,用焦桐的話來說,真是香得令精神為之一振。

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61號(南京店)

11:00—14:30 ,17:30—22:00

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300號11樓(SOGO復興店)

周日至周四11:00—22:00,周五至周六11:00—22:30


牛肉面

比《臺灣餐館評鑒》稍早出版的,還有一本《臺灣牛肉面評鑒》,照例是走遍全島,從一星到五星排出173家牛肉面鋪子。比如某家館子一天只賣三碗面,只用牛臉肉做澆頭,一頭牛的臉肉才能下幾碗面,大概就正好是三碗吧;更尊貴的,又比如用松阪牛做料,一碗賣一萬臺幣的牛肉面。這些傳說經由焦桐一一講出,益發神乎其神。其實,在他的書中,多的是平價而又獲得高星級的面館。比如民生東路的史記正宗牛肉面、桃源街的老王記牛肉面大王,以及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鼎泰豐,尤其推薦信義路的鼎泰豐創始店。

史記正宗牛肉面: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60號

11:30—15:00 ,17:30—21:00

老王記牛肉面大王: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15號

10:00—2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故城县| 大庆市| 望都县| 理塘县| 精河县| 缙云县| 蕲春县| 马山县| 渭源县| 湖州市| 陇西县| 平泉县| 扎兰屯市| 桦甸市| 旺苍县| 喀喇沁旗| 宜兰县| 寿宁县| 邵武市| 黄平县| 开封市| 马边| 潜山县| 沿河| 年辖:市辖区| 彭山县| 达州市| 阿拉善盟| 海林市| 家居| 囊谦县| 绍兴县| 乌兰察布市| 滕州市| 通江县| 鹿泉市| 长海县| 上犹县| 灵台县|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