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武威市雷臺漢墓

地址:武威市雷臺東路、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

交通:武威火車站坐1路至雷臺什字站下

門票:50元

文保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評級:★★★★


當農耕民族遭遇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環境的差異,一開始總是游牧民族更強悍、更有戰斗力。當漢人遭遇匈奴,情況也不例外。漢人在體型上不如匈奴剽悍,要與游牧民族爭斗,更少不了良馬的輔助,這就催生了漢人對馬的復雜感情。

也許是因為深知漢軍對抗匈奴時的薄弱之處——馬成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戰馬的優劣甚至能左右戰局;而相比匈奴的在草原上恣意馳騁的馬,漢軍的馬顯得那樣脆弱——漢武帝對傳說中的“汗血寶馬”懷抱著深厚的向往。為了得到寶馬,漢武帝不惜派遣名將李廣利前往西域,討伐大宛。李廣利這一仗打得非常賣力,最終帶回來3000匹良馬,漢武帝大喜過望,如獲至寶。

有一尊舉世聞名的雕塑“銅奔馬”,正是在贊美良馬的力量與美感。奔馬的體型矯健,身軀壯碩而四肢修長,三蹄騰空,一蹄踏一飛禽,飛禽回首驚視。它有一個更加詩意的名字“馬踏飛燕”,這是郭沫若的主意。后來又有人提出質疑,馬蹄下的那一只飛禽尾部并不分叉,因此應為隼,而非燕。這只飛禽的形體刻畫較為簡單,奔馬踩踏的究竟是燕是隼還是其他,眾說紛紜。還是“銅奔馬”這一名號較少爭議。

銅奔馬來自今甘肅省武威市北郊的雷臺。

所謂“雷臺”,是一座高大的長方形人工夯筑土臺,臺上有明代建筑“雷祖觀”,故名雷臺。人們一直沒有想到,在雷臺之下會有一座漢代的墓葬,直到1969年的無意發現。隨著挖掘工作展開,銅奔馬現身了,一支龐大的儀仗隊伍也同樣驚人 ——車、馬、武士,盡由銅鑄。如今的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里,就露天陳列著將這些銅車馬武士整體放大6倍后的儀仗陣列。雖然在河西現身,但這些文物所承載的漢文化印記,并不比中原的文物少。河西走廊是在漢軍擊敗匈奴之后才成為漢朝疆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的,但在漢人得以在這段1000千米的土地上自由通行之后,漢文化也得以隨著通路進入河西生長。

馬就是雷臺漢墓出土文物的主題。河西走廊本來就有不少天然馬場,這也是游牧民族對此地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祁連山北側的大草原是繁育良馬的不二之地,如今甘肅省張掖市的山丹馬場,依然保持著亞洲馬場二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那些駐守在河西的將士,為了維護中原王朝的勢力、維持絲綢之路的通暢,使之不被游牧民族打斷,時常穿行在群山之間、戈壁之中,過著在馬背上顛簸的生活,自然也會視馬為伙伴。雷臺漢墓的隨葬品中出現了如此多的馬,也是可以理解的。

擁有這些隨葬品的漢墓主人,是一位將軍和他的妻子。

這位將軍究竟是誰,生平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只知他姓張,駐守張掖郡,生活在東漢晚期。再過不久,就是黃巾起義,中原大亂,統一的中央權力消失,各州太守紛紛自立。隨后經過一系列割據戰爭,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分天下,而河西走廊則將成為曹魏的領地。

其實在兩漢交替之際,河西就曾有過一段脫離中央權力的時期。當時在河西建起割據政權的,是竇融。

竇融是扶風平陵人(今陜西咸陽西北),出身于當地的一個世家大族,族內世代為官。新朝時,竇融是王莽的波水將軍,后王莽兵敗身死,竇融投降綠林軍扶立的更始帝劉玄,成為張掖屬國都尉。

劉玄在長安城的皇位上僅僅坐了2年,便敗于劉秀與赤眉軍的兩面夾擊,殞命于赤眉軍的刀下。這時的竇融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向進擊的軍隊投降,要么聯合起河西各郡的力量,守住河西。竇融遂與酒泉、金城、張掖、武威、敦煌五郡官吏商議,最終決定齊心協力自守。竇融的家族世代治理河西,五郡遂推竇融行使河西五郡大將軍事。

公元25年洛陽稱帝后,為了消滅各地殘余的割據勢力,劉秀復又南征北戰、馬不停蹄,這一場收復戰打了12年。這段時間里,在竇氏的保據下,相比攻伐交錯的中原地區,河西社會較為安定,避亂而來河西者不絕于途。

不似之后青梅煮酒、存意問鼎天下的曹操,竇融并沒有打著以河西為據點、逐步擴張的主意,相反,公元29年,竇融歸順了光武帝劉秀,為涼州牧。之后,竇融還曾寫信給割據隴西天水、武都、金城諸郡的隗囂,規勸他早日降漢。隗囂不從,竇融便跟隨光武帝討伐隗囂,屢戰屢勝,隗囂憂憤而死,其子隗純降漢。

公元36年,竇融奉東漢光武帝之命前往京師洛陽,入朝任職大司空。至此,自公元23年以來竇氏保據河西的歷史結束,五郡重歸漢治。得竇融而避戰禍,乃河西民眾之幸。

兩漢之際的河西躲過了兵家紛爭。但到了魏晉南北朝,“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后,西晉崩潰,東晉偏安于江東,整個北中國虛位以待,最終落入胡人的手掌心。在這亂斗乃常事、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河西走廊迎來了五涼政權——張氏前涼,呂氏后涼,鮮卑禿發氏南涼,李氏西涼,盧水胡沮渠氏北涼。

縱然也經歷了政權交替,相比板蕩的中原,“秦川中,血沒腕,惟有涼州倚柱觀”,河西竟還算得上一片清凈之地,絲綢之路的這一過渡段還在發揮作用。以漢文化為主體、兼收并蓄多種宗教與西域文化的河西“五涼文化”,就在這五個政權的興衰輪替之間誕生了。

銅奔馬

雷臺漢墓位于今甘肅省武威市北郊1千米處。地面為一夯筑土臺,東西60米,臺上建有雷祖觀。1969年10月,這座東漢晚期墓葬被農民偶然發現。

墓門向東,墓室由甬道、前室及左右耳室、中室及右耳室、后室組成,面積約60平方米。墓門及墓室墻壁,均以青、黑兩色磚組成各種菱形圖案,以紅、黑線紋作壁飾。前、中、后三室頂均為覆斗式,以紅、黃、灰、白等色繪成蓮花圖案藻井,以墨線勾邊。墓道兩側墻壁有用朱紅繪成的花卉圖案壁畫。

此墓曾兩次被盜,但還是出土了大量的銅器,其中包括銅奔馬。武威市的雷臺漢文化博物館里,還露天陳列著將99件銅車馬武士整體放大6倍后的儀仗陣列。

武威雷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泸溪县| 曲靖市| 大方县| 宁德市| 巴里| 杭州市| 阿瓦提县| 遵义市| 萨迦县| 东光县| 巴南区| 安国市| 新民市| 望江县| 来宾市| 汉阴县| 余江县| 星子县| 茌平县| 武功县| 柳林县| 高要市| 丰顺县| 自治县| 中卫市| 定襄县| 盐池县| 嘉善县| 新巴尔虎左旗| 铜川市| 巧家县| 新丰县| 泗水县| 武夷山市| 靖宇县| 巴彦淖尔市| 濉溪县| 东辽县| 衡南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