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翻譯談:關鍵是“信”“達”
- 楊憲益中譯作品集: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賣花女
- (英)蕭伯納
- 856字
- 2019-07-19 17:31:15
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
很感謝出版社決定把我在五十年代翻譯的蕭伯納的戲劇《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重印出版。
我當時所以翻譯這個劇本,記得是為了紀念蕭伯納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出版社約了一些文化人,翻譯介紹蕭伯納的一些名著。我答應譯兩個劇本,《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便是其中之一。劇本不是我自己定的,但我也不反對,因為這個劇本是一部名著,而且還拍過電影,很多人都知道。
解放后,我在一九五二年從南京調到北京,在當時的外文局出版社工作,翻譯《魯迅選集》及其他我國古典名著,之后也在業余時間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即后來的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除了搞漢譯英的本行工作外,也搞一些外譯中的翻譯工作。所以我就成為了一個職業的翻譯工作者,雖然我原本是當過好幾年的大學教授,也教過英文和歷史,但興趣總是在搞文史研究方面。時光過得飛快,我搞中譯外和外譯中的文學翻譯工作一轉眼也過了半個多世紀,算是一個老資格了。很多人都來過,問我有什么翻譯工作的經驗。我很怕談什么翻譯體會,因為我自己實際上覺得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新經驗。我們中國人不但自己有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而且有過漢唐以來兩千年左右的翻譯外來文化的好傳統。但是過去從鳩摩羅什到玄奘的翻譯經驗,總結起來,也不過只有兩個字,就是“信”和“達”,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向我國介紹西方文化名著的嚴復曾說過:“譯事三難信達雅。”其實“雅”只是“達”的一部分。“達”而能“雅”,才是真正的“達”。過去魯迅和梁實秋的辯論,“寧信而不達”,還是“寧達而不信”,都是錯誤的,這用不著討論。采用音譯的方法來解決翻譯上的問題,也只是一時不得已的辦法,如“電話”原來譯作“德律風”,后來才改用“電話”,和現代人用“因特網”等譯法一樣。我這本書的書名譯作《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也不夠通俗,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總不能為了通俗化,就譯成《霸王別姬》吧。那樣豈不使人想起這是一本關于西楚霸王相遇虞姬的歷史劇,或關于京劇梅蘭芳和楊小樓的東西?扯得太遠,就此打住,請原諒一個八旬老人的胡言亂語。
二〇〇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