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對土,甘入脾,巧用黃色食物養脾
當前,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大,許多人經常熬夜,使得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長期處于這種狀態,脾臟很容易積累毒素,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這一節,我們就來看看《本草綱目》中關于脾胃養生方面的知識。
中醫理論指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也是五臟氣血產生的源頭。
根據中醫理論,脾五行屬土,負責將食物消化成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并運送到全身各處,是人體氣血的生產者。脾胃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因此脾胃養生時刻都不能懈怠。
《本草綱目》中的護脾方
1.人參
《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具有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等功效,可以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治肺脾元氣不足,瀉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
(1)四君子湯。取人參、白術、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用水煎服。本品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
(2)人參田七雞湯。準備雞肉250克、人參30克、田七20克、當歸20克、枸杞10克,姜、鹽各適量。將雞肉焯水除腥,放入燉盅內,加入除枸杞外的其他食材,放適量的水,小火慢燉2小時后,放入枸杞和適量的鹽,再燉2分鐘即可。本品具有溫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
2.紅棗
李時珍指出,棗有益脾之功效,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但是用糖、蜜拌過的,長期吃反而會損脾、助濕熱。
(1)健脾湯。將大棗50克,洗凈后與帶蠶蛹的蠶繭20個一起入鍋,加800ml水,大火燒開后,用小火慢煮15分鐘,濾汁,加適量白糖調味即可。清晨服用,具有養胃健脾的功效。
(2)紅棗人參茶。將人參3小塊,紅棗6顆,龍眼干6顆,放入燉盅內,用開水燙洗一下,然后加入適量溫水,小火慢燉3個小時即可。本品具有安神益氣、健脾養胃、輔助降血脂的功效。
黃色食物養脾
脾胃功能運行不正常,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餐后腹脹、惡心、嘔吐、打嗝、腹瀉、便秘等癥狀。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就說明脾胃可能出了問題。
根據中醫五行養生理論,黃色、甘甜味的食物能夠起到調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功能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小米、玉米、紅薯、南瓜、黃豆等黃色食物,有益于脾胃養生,同時還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要注意不可暴飲暴食。
給你的脾臟排排毒
(1)酸的食物。酸的食物如酸梅、蘋果醋、陳醋等,對于排出脾臟里的毒素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時還能起到保養脾臟\增強腸胃消化功能的作用。
(2)飯后散步。飯后躺在床上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不利于脾胃消化。飯后散散步,對身體有益,不僅能促進腸胃的消化,還能加快毒素的排出。需要注意的是,飯后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不宜做劇烈運動。
(3)按揉商丘穴。商丘穴位于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輕輕按壓穴位,就會有酸脹感。每次按壓3分鐘,雙腳交替按壓,對于排除脾臟毒素效果良好。
(4)按壓足三里穴。民間有“每天按摩足三里,勝過每天吃只老母雞”的說法,每天按壓足三里穴(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簡易取穴法為,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這兩塊凸骨以線連接,以此線為底邊向下做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頂點就是足三里穴),能夠有效增強脾胃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的方式強健脾胃。
本草集解
● 人參
釋名: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面還丹。
性味:味甘,性微寒,無毒。
主治: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腹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
集解:[時珍說]人參多生長在上黨的山谷和遼東等地。在2月、4月、8月上旬挖采它的根,用竹刀刮去泥土,然后曬干,不能見風。[時珍說]上黨就是現在的潞州。當地人認為人參會給地方造成危害,就不再去挖取,現在所用的都是遼參。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現在都歸屬于朝鮮,但是人參仍然被運到中國來賣。也可收采種子,在十月下種,如種菜的方法。秋冬挖的人參堅實,春夏挖的便虛軟,這并不是說長出的人參有虛實之分。宋代蘇頌在《圖經本草》中所繪的潞州參,三椏五葉,是真人參。滁州參,是沙參的苗葉;沁州、兗州的人參,都是薺苨的苗葉。誤用它,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害,不得不查。
現代營養學解析
鮮棗含有較高的熱量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其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干棗中所含的礦物質和熱量是鮮棗的2~3倍。
棗干(每100克)營養成分參考值

養生小貼士
中醫理論指出“脾在志為思”,簡單說就是,當人沉湎于思考或焦慮時,就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欲下降的情況。因此,脾胃養生,不僅要注意飲食,還要調節情緒,不要生氣、煩躁,不輕易發怒,否則易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