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連接,親密關系的本源
當然,親密關系不是親密關系的唯一形式。最明顯的一種親密關系是母親和后代之間的。我們用“母愛”來形容這種關系,就好像它和戀愛是同一樣東西。當然,這是人類的一個普遍特性,即使是戀愛,其關系的緊密程度也因人而異。這是毫無疑問的,例如,男性對于小孩子,尤其是對嬰兒的感覺并不如女性強烈,即使對他們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女性,或者說是部分女性的母性比男性更強。雖然存在一些特例,但這些個體的差異并不能掩蓋有另外一種強烈的情感把我們跟另外一個個體聯系在了一起,這是人類的普遍現象(對于大部分哺乳動物來說也是一樣),而這種現象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母嬰關系和親密關系的共同特征包括:全情集中注意力;感到驚喜、興奮和滿足;只想與這個渴望的對象在一起,渴望觸碰和撫摸;愿意為他們做任何事情。這可能讓我們猜測,親密關系的形成過程源自每個人最初的母嬰關系,相同的化學反應可以從一種關系延伸到另一種。這不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假說。你也可以認為,創造嬰兒這件事和戀愛的感覺僅是讓嬰兒能夠獨立這個宏大計劃的序幕。
母性本能是哺乳動物的基本要素,其關鍵的進化適應是妊娠和哺乳兩個階段。妊娠在動物界并不陌生,典型的例子有:雄性海馬孕育和生產小海馬;鯛魚會吞下自己的卵,讓卵在嘴里發育;蟾蜍會將自己的卵插在皮下,讓蝌蚪在小水泡里發育。在動物王國中,內部繁育相對罕見。只有在哺乳動物中,所有物種都采用內部繁育(當然,唯一的例外是單孔目動物,這是一群相當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包括鴨嘴獸和針鼴)。這種具有挑戰性的繁育方式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產出腦容量大的后代,后代可以像成年人一樣更有效地微調它們的行為,以適應遇到的特定情況。這種早期的養育方式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讓父母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后代大腦和身體發育的階段。由于腦組織只能以恒定的速率發育,因此發展容量更大的大腦的關鍵在于延長母體內的培育時間,以獲得最終想要的大腦。
對于那些要付出比他們的想象更多的努力的父母而言,這個過程是非常繁重和耗費精力的。在懷孕期間,當嬰兒還很小的時候,這可能并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孩子一旦降生,他需要的能量就會呈指數級增長,并迅速發育到可以保護自己的體形。然而,在一些像猴子和猿類這樣的物種中,在哺乳期結束后,它們的幼崽還會經歷一個額外的社會化階段。想要使年輕人獲得社交技能,就要將其放置在成人的社交世界中,這一階段會在嬰兒斷奶時才開始,并且持續許多年。
這一切似乎都是愛的勞動,尤其是在早期嬰兒無法提供這種強化的時候。這個問題在人類身上尤其嚴峻,因為人類嬰兒在出生時是極其不成熟的,他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獨立發展階段。猴子和猿猴幼崽可能會在幾天內站起來并蹣跚前行,但人類嬰兒的神經發育并不成熟,大多數嬰兒在他們的第一個生日之前還做不到這點。這是進化帶來的一個奇怪的副作用,因為我們的祖先采取了直立的站姿。這導致我們的骨盆重塑成了一個穩定的用于支撐軀體的平臺,隨之而來的就是女性的產道變窄。幾百萬年后,人類的大腦體積開始急速增長,結果出現了一個方形釘孔問題:出生時嬰兒的大腦尺寸顯著增加,而頭部太大會導致嬰兒無法穿過中等大小的產道。這可能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在幾百萬年前,當我們的魚類和爬行動物祖先首次進化時就決定了產道位于骨盆的骨骼中間,而不是位于骨盆上面。更合理的安排是,將尿道和產道置于女性的肚臍下方,這將會在以后避免許多問題。但是,進化并沒有那么高明,所以我們的后代往往會陷入過去進化帶來的不幸后果中。
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生產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兒,從而使他們能夠通過產道。相對于猴子和猿猴的標準,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是極其脆弱的,甚至有可能早產。嬰兒是否能在子宮外活過出生后的第一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母親全身心地的投入,直到孩子長得足夠大并能夠自食其力。我們需要一些相當強大的東西幫助來渡過這個難關,并說服我們持續地將母乳和食物喂到嬰兒那填不滿的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