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藥藥劑學的發展

在漫長的中醫藥發展進程中,中藥制劑的劑型理論、制藥理論以及臨床應用等隨著古今成方及劑型的演變而不斷地形成和發展,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藥水平的提高,中藥制劑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創新。幾千年來,我國醫藥學家進行了大量實踐活動,為中藥藥劑的劑型理論、方藥修治、臨床應用等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賦予了中藥藥劑學特殊的學科背景,并形成了中藥藥劑學獨特的學科體系。

一、萌芽時期

中藥藥劑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時代,當時已發明釀酒技術,并已將多種藥物通過浸出工藝制成藥酒。

商湯時期,伊尹創造湯劑,并總結經驗寫成《湯液經》,這是我國最早的方劑與制劑技術專著,原書雖已遺失,但湯劑至今仍廣泛應用于臨床,是中醫用藥的首選劑型。中藥藥劑的創造和應用,發生在希波克拉底及蓋侖制劑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藥物劑型的國家。

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藥經典著作,包括《素問》和《針經》(唐以后的傳本改稱《靈樞》)各9卷,著作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同時還在《素問·湯液醪醴論篇》中論述了湯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記載了湯、丸、散、膏、藥酒等多種不同劑型,并有較明確的制法、用量和適應證,是中藥藥劑學的先導。

二、充實時期

秦漢時期,是我國制藥理論、經驗與技術蓬勃發展的時期。秦朝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除記載了外敷和內服使用的中藥外,還有藥浴法、煙熏或蒸氣熏法、藥物熨法等用藥方法。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該書論述了制藥理論和制備方法,首次強調了應根據藥性選擇劑型。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收方314首,成藥60余種,記載了湯劑、丸劑、散劑、藥膏劑、軟膏劑、酒劑等10余種劑型,且制備方法較為完整,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明確。首次記載了用動物膠汁、煉蜜棗肉和淀粉糊作為丸劑的賦形劑,并沿用至今。

晉代葛洪著有《肘后備急方》八卷,收錄了鉛硬膏、干浸膏、蠟丸、濃縮丸、錠劑、條劑、灸劑、餅劑、尿道栓等劑型,并首次提出“成藥劑、防疫藥劑及獸用藥劑”的概念,主張批量生產以供急需之備。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以疾病性質和臨床需要來確定劑型,在序例中附有“合藥分劑料理法則”,指出藥物的產地和采收方法亦對療效有影響,規定了湯、丸、散、膏、藥酒的制作規范,奠定了近代制劑工藝規程的雛形。

唐代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分別收載成方5300首和2000首,收錄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灸劑等劑型,著名的中成藥有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其中《備急千金要方》設制藥總論專章,敘述了制藥理論、工藝和質量問題,反映了當時中藥制劑的發展水平。王燾著《外臺秘要》收方6000余首,在每個病名下都附有處方、制備方法等,載有長于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的蘇合香丸,用于治療心絞痛卓有成效,現代新藥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即依據此方研制而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由政府組織編纂并頒布了《新修本草》(或稱《唐本草》),是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宋元時期,是我國中成藥初具規模的大發展時期。1080年由宋代太醫院頒布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共收錄中成藥788種,文中對“處方”、“合藥”、“服餌”、“服藥食忌”和“藥石炮制”均作專章討論,每方之后除詳列藥物及主治證外,對藥物炮制、藥物制法及其檢驗均有較詳細的論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家制劑規范。該書可視為中藥藥劑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收載的逍遙散、藿香正氣散等,至今臨床應用仍很普遍。此外,民間還有許多載有中藥制劑的著名方書,如《小兒病證直訣》、《金匱要略方論》和《濟生方》等,收載了多種療效確切的中藥制劑,如抱龍丸、七味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等。

明清時期,中藥成方及其制劑也有相應的充實和提高。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附方13000余首,收錄劑型近40種,對我國16世紀前的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總結,論述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對方劑學、藥劑學等學科都有重大貢獻,是國內外公認的醫藥學巨著。

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百余年間,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走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民國時期,因西方科學技術與醫藥的傳入,政府采取廢止中醫的政策,但中醫藥界工作者奮發進取,中醫藥事業仍有一定的發展。1870年,吳尚先著《理瀹駢文》,系統論述了中藥外用膏劑的制備與應用。楊叔澄編著《中藥制藥學》,分上下兩編:上編制藥學總論,論及中藥劑型的制法和成藥貯藏等;下編生藥制法,包括中藥炮制及部分制藥工藝,內容均較切合實際。

三、現代發展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將發展傳統醫藥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立了專門的中醫藥行政管理機構,逐步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扶持和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中藥藥劑學作為學科概念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被提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醫藥研究呈現了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局面,為中藥藥劑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取得了長足進步。

我國在1962年出版了《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書中收載成方6000余首,中成藥2700余種,是繼宋代《局方》后又一次中成藥的大匯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藥研究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出現了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可喜局面,發現了大批有效中藥材(如穿心蓮、毛冬青、四季青、滿山紅等)、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如青蒿素、川芎嗪、喜樹堿、穿心蓮內酯、靛玉紅、人參總皂苷等);研制開發出很多新劑型、新制劑。其中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現已有青蒿素栓、青蒿琥珀酯片和注射用青蒿琥珀酯等制劑,作為腦型瘧疾及各種危重瘧疾搶救的特效藥,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推廣;同時,中藥制藥機械與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如多功能罐提取、噴霧干燥、一步制粒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制劑的檢查方法和質量標準也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通過建立中藥指紋圖譜方法來評價、保證制劑的質量,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永安市| 东兰县| 三亚市| 石楼县| 彭泽县| 达州市| 泉州市| 文昌市| 丹巴县| 安陆市| 宜城市| 东乡县| 准格尔旗| 庐江县| 昌图县| 湖口县| 灌南县| 晋城| 庄河市| 霍州市| 平安县| 苍梧县| 天气| 浦县| 曲阳县| 承德市| 南江县| 锡林浩特市| 临洮县| 福鼎市| 林甸县| 伊通| 阳朔县| 嘉兴市| 揭西县| 金川县| 苍溪县| 哈密市| 清苑县|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