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藥劑型

一、中藥劑型的重要性

劑型是藥物臨床應用的形式,影響中藥制劑的釋藥速度、起效快慢及作用強度,并與給藥途徑、穩定性緊密相關,是決定制劑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中藥藥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同一中藥處方或其活性成分可以制備成多種劑型,但不同劑型可能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唯有適宜的劑型才能使藥物發揮良好的療效。中藥劑型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藥劑型改變藥物的作用性質

有些藥物改變劑型后藥理作用性質會發生變化,其功能主治亦會不同。如冰片入丸劑內服,常發揮開竅醒神作用以治療閉證之神昏;若入散劑外用,則發揮清熱止痛、消腫生肌之功。

2.中藥劑型改變藥物的作用速度

同一藥物制備的劑型不同,作用速度往往會有很大差別。沈括曰:“欲速用湯,稍緩用散,甚緩用丸。”在這三種劑型中,湯劑起效最快;丸劑在體內吸收需要一定時間,起效慢、持續時間長。臨床上,應根據不同疾病類型的需求選擇不同作用速度的劑型。同一藥物的不同劑型載藥形式不同,其體內外釋藥性能也存在差異,最終影響中藥制劑的起效速度,不同劑型作用速度的順序一般為:注射劑>口服液>散劑>片劑>包衣片劑。對于不同給藥途徑的劑型而言,起效速度一般按下列順序:靜脈>吸入>肌內>皮下>直腸或舌下>經口>皮膚。

3.中藥劑型影響藥物的作用強度

同一藥物以不同形式給藥后產生的藥效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存在差異,如口服劑型中有效成分在尚未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之前,在胃腸道和肝臟被代謝,引起藥量的部分損失;栓劑通過直腸給藥,部分藥物通過直腸下靜脈吸收,可繞過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靜脈注射的藥物則直接進入血液。這些不同劑型的生物利用度存在較大差異,制劑的作用強度明顯不同。劑型不同,藥物的毒副作用亦可能不同。如洋金花口服液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易出現口干、眩暈、視力模糊等副作用,而應用復方洋金花栓劑,這些癥狀則會減輕或消失。

4.中藥劑型影響藥物的體內分布

藥物在體內的分布除了與自身理化性質有關外,與劑型也有很大的關系。如以微球、微囊、脂質體等載體包封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后,可被網狀內皮系統(RES)中的巨噬細胞吞噬,從而使藥物濃集于肝、脾等免疫器官,發揮被動靶向作用。

5.中藥劑型影響藥物的穩定性

中藥劑型與藥物的物理性狀、成分間作用、成分含量、抗微生物侵蝕能力等都密切相關。因此,劑型對藥物的穩定性有較大影響,是決定中藥制劑有效期的重要因素。

二、中藥劑型的分類

中藥劑型的種類繁多,為了便于學習、研究和應用,需要對劑型進行分類。

1.按物態分類

物態相同的劑型,一般制備操作多有相近之處。例如固體制劑制備時多需粉碎、混合;半固體制劑制備時多需熔化或研勻;液體制劑制備時多需溶解、攪拌等。這種按物態分類的方法比較簡單,對制劑制備、貯藏、運輸等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未考慮到劑型的內在分散特征和給藥途徑,如氣霧劑,與液體劑型有很多相通之處;液態和固態制劑有很多是經口給藥,見表1-1。

表1-1 中藥劑型的物態分類

2.按制備方法分類

將主要工序采用同種方法制備的劑型列為一類。如浸出制劑是將用浸出法制備的湯劑、合劑、酒劑、酊劑、流浸膏劑與浸膏劑等歸納為一類,無菌制劑是將用滅菌法或無菌操作法制備的注射劑、滴眼劑等歸納為一類。

按制備方法分類有利于研究制備的共同規律,但歸納不全面,而且某些劑型隨著制劑技術的發展會改變其制法,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3.按分散系統分類

(1)真溶液型 藥物以分子或離子狀態(直徑小于1nm)分散于分散介質中所形成的均相分散體系,也稱低分子溶液,如溶液劑、芳香水劑、甘油劑、醑劑等。

(2)膠體溶液型 包括親水膠體溶液和疏水膠體溶液。前者系指高分子藥物(直徑1~100nm)分散在分散介質中所形成的均相分散體系,也稱高分子溶液,如膠漿劑等;后者系指多分子聚集體(膠體微粒)分散于溶劑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體系,又稱溶膠劑。

(3)乳濁液型 油類藥物或藥物的油溶液(直徑0.1~50μm)以液滴狀態分散在分散介質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體系,如口服乳劑、靜脈乳劑、部分搽劑等。

(4)混懸液型 固體藥物(直徑0.1~50μm)以微粒狀態分散在液體分散介質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體系,如混懸劑、部分洗劑等。

(5)氣體動力型 液體、固體藥物分散在氣體分散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如氣霧劑、噴霧劑、粉霧劑等。

(6)固體分散型 藥物以固體形式分散在其他固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如散劑、丸劑、片劑等。

按分散系統分類便于應用物理化學的原理反映出制劑的內在分散特征,有利于制劑穩定性研究,但不能反映給藥途徑對劑型的要求。如中藥注射劑有真溶液型、混懸液型、乳濁液型和粉針型等,中藥湯劑是真溶液、混懸液、膠體溶液、乳濁液的綜合分散體系等。

4.按給藥途徑與方法分類

(1)經胃腸道給藥劑型 系指經口服后進入胃腸道,起局部或經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的中藥劑型,如糖漿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等。

(2)不經胃腸道給藥劑型 系指除經口給藥以外的所有其他劑型,可在給藥部位發揮局部作用或被吸收后發揮全身作用:①注射給藥劑型,如靜脈、肌內、皮內、皮下、其他(如動脈內、腹腔、鞘內等)部位的注射劑等;②呼吸道給藥劑型,如氣霧劑、噴霧劑、粉霧劑等;③皮膚給藥劑型,如外用溶液劑、軟膏劑、凝膠劑、貼膏劑、搽劑等;④黏膜給藥劑型,如滴眼劑、舌下片、滴鼻劑、含漱劑等,以及用于直腸、陰道、尿道等腔道的栓劑等。

按給藥途徑與方法分類的特點是與臨床用藥密切相關,可反映給藥途徑與方法對劑型制備的特殊要求。不足之處在于一種制劑由于給藥途徑的不同,可能多次出現,使劑型分類復雜化,同時這種分類方法亦不能反映劑型的內在分散特征。如軟膏可皮膚給藥,也可直腸黏膜給藥;氣霧劑可呼吸道給藥,也可皮膚給藥。

此外,還可根據制劑進入人體后的釋藥行為及作用趨向,將劑型分為速釋、緩釋、控釋、靶向制劑等幾類。速釋制劑如滴丸、分散片、泡騰片,緩釋制劑如緩釋片、緩釋膠囊,控釋制劑如滲透泵片,靶向制劑如靜脈注射微乳、脂質體。

本教材根據各種劑型分類方法的特點,結合中藥藥劑學的最新發展,采用綜合分類法。

三、中藥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劑型是藥物應用于臨床的最終形式和載體。制劑療效主要取決于藥物理化性質,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劑型對藥物療效的發揮也起到關鍵性作用,主要表現為對藥物釋放、吸收過程的影響。中藥劑型的選擇與給藥途徑密切相關,劑型與給藥方式不同,藥物的體內轉運、代謝行為也不同。縱觀人體,有10余個給藥途徑,如胃腸道、口腔、舌下、鼻腔、肺部、肌內、皮內、皮下、皮膚、眼部等。因此,劑型的選擇是中藥制劑研究與生產的主要內容之一。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臨床治療的需要

病有緩急,證有表里,因病施治,對癥下藥,方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藥物劑型必須滿足臨床醫療實踐的需要。同一藥物因劑型、給藥方式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藥理作用,而給藥途徑不同,其起效快慢亦不同:靜脈注射>吸入給藥>肌內注射>皮下注射>直腸或舌下給藥>口服液體制劑>口服固體制劑>皮膚給藥。對于不同疾病類型,適宜選擇的劑型見表1-2。

表1-2 不同疾病類型的劑型選擇

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或增強藥物的療效,加速或延緩藥物的作用效應,或增強藥物對某些器官的指向性、組織的滯留性、細胞的滲透性等,可加入各種輔料,或采用制劑新技術制備新劑型。例如,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心痛氣霧劑、蘇冰滴丸,治療氣管炎的牡荊油軟膠囊,治療腫瘤的鴉膽子油靜脈乳劑,以及采用化療藥物與豬苓多糖制成的多相脂質體等,都是根據臨床用藥的需要而制備。

2.根據藥物的性質

中藥制劑多為復方,所含成分非常復雜,在選擇劑型前,必須認真進行處方前研究。藥物的理化性質、配伍規律和生物學特性是劑型選擇的重要依據。在符合臨床用藥要求的前提下,應充分考慮所設計劑型對藥物溶解度、穩定性和安全性的影響。一般而言,對于在溶液狀態下穩定性差、易降解的藥物,可制成注射用凍干粉針劑等。對于在胃液中不穩定、對胃刺激性大的藥物,一般不宜制成普通口服劑型,而宜制成腸溶劑型,如腸溶片、腸溶膠囊等;對于易氧化的藥物,宜選擇具有遮蔽作用的劑型,如包衣片劑、膠囊劑等;對于存在明顯肝臟首過效應的藥物,可考慮制成非經口給藥的劑型,如栓劑、注射劑等。

3.根據“五方便”的要求

劑型設計還應考慮生產、運輸、貯藏、攜帶、服用方便(簡稱“五方便”)的要求。在滿足臨床治療需要和符合藥物性質的前提下,中藥制劑應根據擬生產廠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條件選擇劑型。劑型不同,采用的工藝路線不同,對所需的技術、生產環境、設備等均有不同的要求。就攜帶和運輸而言,劑量小、質量穩定的固體劑型優于液體劑型。就服用而言,除考慮劑量、口感、物態等因素外,疾病性質和適用人群亦很重要。如牙床紅腫疼痛的牙周炎就不能選擇口服咀嚼劑型;兒童用藥應盡量做到色美、味適、量宜、效高,并可考慮多種途徑給藥。

總之,適宜的劑型對藥物療效的發揮具有積極的作用。在中藥新藥研究開發過程中,在選擇劑型時,除了滿足醫療、預防和診斷的需要外,應同時對藥物性質、制劑穩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服用、生產、運輸是否方便等作全盤考慮,確保中藥制劑安全有效、穩定可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永修县| 鄢陵县| 南郑县| 扶余县| 胶州市| 兴国县| 松江区| 长岭县| 神池县| 平和县| 平遥县| 苏州市| 连城县| 玉溪市| 建平县| 长子县| 民县| 基隆市| 应城市| 富宁县| 沁水县| 兴文县| 廊坊市| 永修县| 惠安县| 东源县| 钦州市| 陆良县| 黔江区| 瑞金市| 庆安县| 长治县| 太湖县| 黔西| 广德县| 通渭县| 五莲县| 凯里市| 凉山|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