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第二版)作者名: 劉國志本章字數: 1878字更新時間: 2020-04-10 19:35:37
1.1 復數及其運算
1.1.1 復數的概念
在中學代數中已經知道,一元二次方程x2+1=0在實數范圍內無解.為求解此類方程,引入了新的數i,規定i2=-1,且稱i為虛數單位.從而方程x2+1=0的根記為,由此引入復數的定義.
定義1.1.1 設x,y為任意實數,則稱z=x+iy為復數,其中x稱為z的實部,記為Re(z)=x,y稱為z的虛部,記為Im(z)=y.
當x=0,y≠0時,則z=iy稱為純虛數;當y=0時,則z=x為實數,因此復數是實數概念的推廣.
若記=x-iy,則稱它為復數z=x+iy的共軛復數.例如,復數z=5+2i的共軛復數為z=5-2i,且有
,
兩個復數相等即當且僅當它們的實部和虛部分別相等.如設z1=x1+iy1,z2=x2+iy2,則z1=z2?x1=x2,y1=y2.當一個復數為0時,當且僅當它們的實部和虛部同時為0.
注意 兩個不全為實數的復數不能比較大小.
1.1.2 復數的表示法
由于復數z=x+iy由一對有序實數(x,y)所唯一確定,它與xOy平面上坐標為(x,y)的點是一一對應的,也與從原點指向點(x,y)的平面向量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在該平面上可用上述點和向量來表示復數z=x+iy(圖1.1.1),所以常把“點z”或“向量z”作為“復數z”的同義詞.此時,稱表示復數z=x+iy的xOy平面為復平面或z平面,其中x軸上的點表示的是實數,稱x軸為實軸;y軸上的點表示的是純虛數,稱y軸為虛軸.當y≠0時,點z與關于實軸對稱.

圖1.1.1
定義1.1.2 在復平面中,稱向量z的長度為復數z的模或絕對值,記為
(1.1.1)
當z≠0時,我們把向量z與x軸正向的交角θ稱為復數z的輻角,記為Arg(z)=θ,于是有
x=rcosθ, y=rsinθ. (1.1.2)
注意 z=0的輻角不確定,即Arg(0)無意義.當z≠0時,其輻角Arg(z)有無窮多個,它們彼此相差2π的整數倍,可是滿足條件-π<Arg(z)≤π的輻角值卻只有一個,稱該值為其輻角的主值,記為arg(z),于是有
-π<arg(z)≤π, (1.1.3)
Arg(z)=arg(z)+2kπ (k=0,±1,±2,…). (1.1.4)
且當z=x+iy≠0時,有
(1.1.5)
其中
一對共軛復數z和在復平面的位置是關于實軸對稱的(圖1.1.1),因而
,如果z不在原點和負實軸上,還有
復數z=x+iy通常稱為復數的代數表達式.由式(1.1.2)和歐拉公式:eiθ=cosθ+isinθ,可分別寫出其三角式和指數式,即
z=r(cosθ+isinθ), z=reiθ. (1.1.6)
因此,復數的表示法基本有三種
①z=x+iy(代數形式);
②z=r(cosθ+isinθ)(三角形式);
③z=reiθ (指數形式).
這三種表示法可以互相轉換,以適應討論不同問題的需要.
【例1.1.1】 將化為三角式和指數式.
解 r=|z|=2且
由式(1.1.6)得z的三角式為
而z的指數式為
1.1.3 復數的四則運算
設兩個復數為z1=x1+iy1,z2=x2+iy2,它們的加、減、乘、除運算定義如下:
z1±z2=x1±x2+i(y1±y2);
z1·z2=(x1x2-y1y2)+i(x1y2+x2y1);
不難證明,復數的加、減、乘運算和實數的情形一樣,也滿足交換率、結合律和分配率:
z1+z2=z2+z1, z1z2=z2z1;
z1+(z2+z3)=(z1+z2)+z3, z1(z2z3)=(z1z2)z3;
z1(z2+z3)=z1z2+z1z3.
共軛復數有以下主要性質:
(1)
(2)
(3)
(4)
由于復數可以看作平面向量,所以當z1≠0且z2≠0時,其和、差運算可以在復平面上按照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來表示(圖1.1.2).

圖1.1.2

圖1.1.3
|z1-z2|就是點z1與z2之間的距離(圖1.1.3),因此有
|z1+z2|≤|z1|+|z2|,|z1-z2|≥||z1|-|z2||. (1.1.7)
對于非零復數zk=rk(cosθk+isinθk) (k=1,2),利用三角函數的和、差公式,容易驗證z1z2和z1/z2的三角式分別為
z1z2=r1r2[cos(θ1+θ2)+isin(θ1+θ2)];
z1/z2=(r1/r2)[cos(θ1-θ2)+isin(θ1-θ2)].
由此可以看出,
|z1z2|=|z1||z2|, |z1/z2|=|z1|/|z2|; (1.1.8)
Arg(z1z2)=Arg(z1)+Arg(z2),Arg(z1/z2)=Arg(z1)-Arg(z2). (1.1.9)
注意 式(1.1.9)中等式兩邊是多值的,它們成立是指兩邊輻角值的集合相等,其中右端輻角的和(差)運算是指Arg(z1)的每個值可以加上(減去)Arg(z2)的任意一個值,另外,由于兩個主值輻角的和或差可能超出主值的范圍,因此對輻角的主值而言,等式不一定成立.
另外,對于z1=z2=z=r(cosθ+isinθ)和任意自然數n有
zn=rn(cosnθ+isinnθ). (1.1.10)
其中,zn表示n個相同復數z的乘積,稱為z的n次冪.
如果定義,那么當n為負整數時上式也是成立的.
特別地,當z的模r=1,即z=cosθ+isinθ時,可得到棣莫弗(De Moivre)公式:
(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 (1.1.11)
1.1.4 復數的n次方根
定義1.1.3 設有非零的已知復數z,若存在復數w使z=wn,則稱w為復數z的n次方根,記為
為了求出根w,令z=r(cosθ+isinθ),w=ρ(cosφ+isinφ).
根據式(1.1.10)有
ρn(cosnφ+isinnφ)=r(cosθ+isinθ),
于是
ρn=r,nφ=θ+2kπ (k=0,±1,±2,…);
即
其中是算術根,故所求方根為
(1.1.12)
當k=0,1,2,…,n-1時,可得到n個不同的根,而當k取其他整數值時,以上的根會重復出現.例如k=n時,wn=w0.
從幾何上易看出,的n個不同的根就是以原點為中心,
為半徑的圓的內接正n邊形的n個頂點,任意兩個相鄰根的輻角都相差
【例1.1.2】 求
解 因為,
,所以

圖1.1.4
即
k=0時, ;
k=1時, ;
k=2時, ;
k=3時, .
這四個根是內接于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內接正方形的四個頂點(圖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