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尚賢上第八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wù),將在于眾賢而已。

▲ 語譯-墨子說:當(dāng)今執(zhí)掌國政的王公大臣們,都希望國家富足、人口增加、刑事政務(wù)清平。可是國家沒能富足反而貧困,人口沒能增加反而減少,刑事政務(wù)沒能清平反而混亂,這樣從根本上失去了他們所希望的,得到了他們所厭惡的,這原因是什么呢?墨子說:這是因為執(zhí)掌國政的王公大臣們,不能將尊崇賢士、任用能人作為治國手段。因而國家的賢良之士多,那么國家的政事就會處理得很好;賢良之士少,那么國家的政事就會處理得很差。所以,當(dāng)政者最需重視的,應(yīng)當(dāng)是招攬賢士。

◎ 和解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為了保證任何官員不用其他方法(如賄賂或索詐等)營謀私利,應(yīng)訂頒章程來獎勵以廉潔著名的官員。”

2. 唐君毅《墨子之義道》:“墨子言兼愛而非攻貴義,而非不義,故亦貴行兼愛之道之兼士兼君,貴為義之賢者,而不貴彼不行兼愛之道之別士別君,亦不貴彼不為義之不賢者。故墨子之言為政,必尚賢。匪特尚賢,而有賢者足以為用而已,且必求眾賢,以共治國。賢者能為義,則尚賢亦是義。賢愈眾,而為義者愈多,則能尚眾賢,即為大義。尚眾賢,而至于天下之遠(yuǎn)近親疏,農(nóng)與工賈賤人中之賢者,莫不有其所以得舉之道,至‘無義不官,無義不貴,無義不富’。”

曰:然則眾賢之術(shù)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shù)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yuǎn),然則我不可不為義。遠(yuǎn)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yuǎn)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yuǎn),然則我不可不為義。逮至遠(yuǎn)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shù)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墻立既謹(jǐn),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 語譯-有人問:那么招攬賢士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說:假如想要國中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增多,就必須使其富足、提高他們的地位、禮待并稱譽他們,這樣之后,國中善于射箭和駕車的人,就會增多了。何況還有那些德行高尚、能言善辯、通曉大道的賢良之士呢,這些人本是國之重器,是扶持國家的得力助手,也應(yīng)當(dāng)使其富足、提高他們的地位、禮待并稱譽他們,這樣之后,國中的賢能之士,也將會增多了。

所以古時的圣王治理國家,會說:不義之人不會讓他富足,不義之人不會讓他尊貴,不義之人不會和他親昵,不義之人不會和他接近。所以國中富有尊貴的人聽到這些,都會在私下商議說:最初我們仰仗的是富有和尊貴,如今君王稱道仁義而不排斥貧賤之人,如此我們就不能不行仁義了。君王的親屬聽到這些,也會在私下商議說:最初我們所仰仗的是親緣關(guān)系,如今君王稱道仁義而不排斥關(guān)系疏遠(yuǎn)之人,如此我們就不能不行仁義了。君王身邊的人聽到這些,也都在私下商議說:最初我們所仰仗的是在君王身邊,如今君王稱道仁義而不排斥身在遠(yuǎn)處之人,如此我們就不能不行仁義了。身在遠(yuǎn)處的人聽到這些,也在私下商議說:我們最初以為遠(yuǎn)離君王無所依憑,如今君王稱道仁義不排斥身在遠(yuǎn)處之人,這樣我們就不能不行仁義了。直到偏遠(yuǎn)地區(qū)的臣屬、宮室中的侍衛(wèi)、都城里的百姓、都城之外四境的民眾聽到這些,都爭相力行仁義。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君王任用臣下,依據(jù)的是仁義這個標(biāo)準(zhǔn);臣下侍奉君王,依靠的是行仁義這個途徑。就仿佛富貴人家擁有高墻深院,墻筑好之后,只鑿出一個門,有盜賊進(jìn)來,關(guān)上他所進(jìn)來的那扇門來搜捕,盜賊就跑不出去了。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君王把握住了用人的要領(lǐng)。

◎ 和解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在任何方面要求一律地按絕對平等觀念構(gòu)成的政治體制,實際上不是良好的政體。史實已經(jīng)證明:這些政體都不能持久。”

2. 《淮南子·齊俗訓(xùn)》:“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后,齊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dāng)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dāng)是時,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 語譯-所以古時的圣王治理國家,任用有德之人并推崇賢能之士,即使是農(nóng)夫、工匠和商人,有才能就任用他。所任命的官職很高,所給予的俸祿豐厚,委以重任,授予決斷的大權(quán),可以說:官職不高,那么民眾就不會虔敬;俸祿不豐厚,那么,民眾就不會信任;無權(quán)決斷,那么民眾就不會畏懼。將這三者授予賢能之士,并非是因為他們賢能而加以賞賜,而是希望他們能處理好政事。所以在那個時候,根據(jù)德行來安排官職,根據(jù)官職授予其權(quán)能,根據(jù)政績來決定獎賞,根據(jù)功勛來分發(fā)俸祿。所以官員不會永遠(yuǎn)尊貴,民眾不會永遠(yuǎn)貧賤。有才能就選用他,沒有才能就裁撤他。選用公認(rèn)的仁義之士,消除私心仇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古時候帝堯在服澤之北選用了舜,交給他政事,天下得到了治理。大禹在陰方選用了伯益,交給他政事,九州得以安定。商湯從廚師之中選用了伊尹,交給他政事,其滅夏的計劃得以成功。周文王從漁人獵戶中選用了閎夭、泰顛,交給他們政事,西方各部落因此臣服。所以在那個時候,即使是俸祿豐厚、地位尊貴的大臣,也沒有不小心謹(jǐn)慎的;即使是農(nóng)夫、工匠和商人,也沒有不爭相自勉推崇德行的。

所以士是可以作為輔佐之臣及其副職的。所以,得到了有能之士,那么計劃就不會受挫,身體就不會勞頓,名聲能夠樹立并且功業(yè)得以成就,美德彰顯而惡行不存,這些都是因為得到了有能之士的緣故啊。所以墨子說:得志的時候不能不選用賢士,不得志的時候不能不選用賢士,倘若想要繼承堯、舜、禹、湯的道統(tǒng),就不能不推舉賢士。推舉賢士,是為政的根本。

◎ 和解

1. 《禮記·中庸》:“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2. 顧炎武:“人皆患吏之貪,而不知去貪之道,人皆喜吏之清,而不知致清之本。必欲去貪致清,在乎厚其祿均其俸而已。”

3.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由于你不可能把所有的屬民都武裝起來,因此當(dāng)你把一些人武裝起來,從而使他們感到蒙恩受惠的時候,你對于其他的人們就能夠更安全地對付了,因為前者由此認(rèn)識到這種待遇的差別,使他們對你更加感到有報恩之責(zé);而其他的人們會諒解你,因為他們斷定,那些冒著更大危險、負(fù)有更大責(zé)任的人們,獲得更大的獎賞是必要的。”

4. 胡適為梁啟超《墨經(jīng)校釋》所做的序言:“梁先生在差不多20年前就提倡墨家的學(xué)說了。他在《新民叢報》里曾有許多關(guān)于墨學(xué)的文章,在當(dāng)時曾引起許多人對于墨學(xué)的新興趣,我自己便是那許多人中的一個人……吾嘗諦觀思惟,則墨學(xué)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蓋有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滕州市| 南部县| 紫阳县| 苍山县| 马尔康县| 虹口区| 汝南县| 尼木县| 秦皇岛市| 东宁县| 洪湖市| 股票| 澎湖县| 繁峙县| 鸡泽县| 舟山市| 惠水县| 竹北市| 宣城市| 阳曲县| 和静县| 琼结县| 桑植县| 南京市| 漾濞| 乐都县| 湟源县| 临邑县| 方正县| 新余市| 五寨县| 巫山县| 锦州市| 特克斯县| 镇远县| 邹城市| 江华| 盐边县| 安泽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