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尚同上第十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 語譯-墨子說:在遠古人剛剛出現,還沒有刑事、政務產生的時候,各人言語所表達的意義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有他的意見,兩個人就有兩種意見,十個人就會有十種意見,人越多,所持的意見也就越多。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用以否定他人的意見,所以人們相互反對。既而家中的父子兄弟相互怨恨憎惡,離心離德,不能和睦共處。天下的百姓用水火毒藥相互傷害。致使有多余的氣力卻不能相互幫助,財物多到霉爛也不和人分享,藏匿起有用的訣竅技巧不肯相互傳授。天下紛亂的樣子,如同禽獸橫行那樣。

◎ 和解

1.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照他(墨子)所說,在建立有組織的國家之前,人們生活在如湯瑪斯·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之中……如此說來,國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設立的,是為了把他們從無政府狀態中拯救出來。”

2. 《共產黨宣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3. 斯賓諾莎:“所謂自由人,即只遵循理性指引生活的人。”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

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政里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鄉長發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 語譯-知道天下紛亂的原因,源于沒有為政的君長,因而推選天下賢能之士,擁立他成為天子。天子確定,因為他的能力還有不足之處,再推選天下的賢能之士,任命他們做三公。天子和三公都已經確立,因為天下疆域太過廣袤,偏遠異邦的百姓,對于是非利害的區分,不能一一明白,所以劃分出諸多諸侯國,選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經確立,因為他們的能力還有不足之處,再推選他們國中的賢能之士,任命他們成為執政官長。

執政官長已經確立,天子向天下的百姓頒布政令說:你們聽到好與不好的,都要報告給官長們。官長們稱許的一定都要稱許;官長們鄙棄的一定都要鄙棄。官長們有過失就進諫規勸他,平民中有做善事的要訪求并舉薦。與君長們心意相通而不去結黨營私,這是君長們所嘉許、百姓們所稱譽的。如果聽到好與不好的,不去報告給官長們,官長們稱許的不能去稱許,官長們鄙棄的不能去鄙棄,官長們有過失不能進諫規勸,平民中有做善事的不能訪求并舉薦,下級結黨營私而不與君長心意相通的,這是君長們所要懲罰、百姓們所要鄙棄的。君長們根據這些加以賞罰,就能洞察事理,審慎有據。

因而所謂里長,就是里中的賢德之人。里長向里中的百姓發布政令說:聽到好與不好的,都要報告給鄉長。鄉長所稱許的一定都要稱許;鄉長所鄙棄的一定都要鄙棄。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言論,學習鄉長正確的言論;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行為,學習鄉長正確的行為。這樣鄉里還怎么會有紛亂呢?審察鄉里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鄉長能夠統一全鄉的意見,因而鄉里得到了治理。鄉長是鄉里的賢德之人。

鄉長向鄉里的百姓發布政令說:聽到善與不善的,都要報告給國君。國君所稱許的,一定都要稱許;國君所鄙棄的,一定都要鄙棄。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言論;學習國君正確的言論,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行為,學習國君正確的行為。這樣國中還怎么會有紛亂呢?審察國中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國君能夠統一全國的意見,因此國家得到了治理。

國君是一國的賢德之人。國君向國中的百姓發布政令說:聽到善與不善的,一定都要報告給天子。天子所稱許的,都要去稱許;天子所鄙棄的,都要去鄙棄。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言論,學習天子正確的言論;摒棄你們不正確的行為,學習天子正確的行為。這樣天下還怎么會有紛亂呢?審察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因而天下得到了治理。

◎ 和解

1. 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若是每個個人把他的權力全部交付給國家,國家就有統御全部事物的天然之權;就是說,國家就有唯一絕對統治之權,每個人必須服從,否則就要受到最嚴厲的處罰。這樣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民主政體的界說可以說是這樣的社會:它行使其全部的職能。統治權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但是每個人無論什么事都要服從它……他們既已循理智與需要的要求而行,他們就不得不遵從統治權的命令,不管統治權的命令是多么不合理,否則他們就是公眾的仇敵,背理智而行。”

2. 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統治則意味著特定內容的命令在可指明的人中間得到服從的機會。而紀律應當指的則是依據習慣了的觀念,某個命令在可以指明的很多人當中得到立即的、自動的和程式化的服從的機會。”

3. 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認為存在三種支配類型,傳統型支配:“‘永恒的昨日’的權威,即通過源頭渺不可及的古人的承認和人們的習于遵從,而被神圣化了的習俗的權威。昔日的家族長制和世襲君主所實行的,就是這種‘傳統的’支配。”個人魅力型(charisma)支配:“它來自極端的個人獻身精神,個人對救贖、對英雄業績的信念,或其他某些個人領袖的素質。這種‘超凡魅力型’的支配,由先知們實行,在政治領域,則是由推舉產生的戰爭頭領、靠民眾直接認可而當政的統治者、偉大的群眾煽動家或政黨領袖所實行。”法理型支配:“對法律條款之有效性和客觀性‘功能’的信任而實行的支配;這些法律,則是以理性方式建立的古則為基礎的。實行這種支配的,是近代的國家官吏,以及后來那些在這方面同它類似的權力擁有者。”

4.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墨子論證出,國家必須是極權主義的,國君的權威必須是絕對的。這是他的國家起源學說的必然結論。因為國家的設立,有其明確的目的,就是結束混亂,混亂的存在則是由于‘天下之人異義’。因此國家的根本職能是‘一同國之義’。一國之內,只能有一義存在,這一義必須是國家自身確定的一義。別的義都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如果存在別的義,人們很快就會返回到‘自然狀態’,除了天下大亂,一無所有。在這種政治學說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墨子發展了俠的職業道德,那是非常強調團體內的服從和紀律的。它無疑也反映了墨子時代的混亂政治局面,使得許多人向往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哪怕是個專制獨裁的也好。這樣,就只能夠存在一義。義,墨子認為就是‘交相兼’,不義就是‘交相別’。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標準。通過訴諸這種政治制裁,結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夠使天下所有人都實行他的兼愛之道。”

5. 唐君毅《墨子之義道》:“墨子言尚賢,而以賢者居上位,更言尚同,以教其負一同天下之義之任,而后天下之人之不同之義,乃皆得集中于在上位之賢者之所謂義,而正之;以歸于在上位與在下位者之一同其所知之義,而同其是非。依此尚同之教,天下之人又皆咸當告其所見之善不善者,于此上位之賢者,以使賢者得據以施其賞罰,使義者得賞,不義者得罰;而下下之人,乃皆不特得一同其所知之義,亦一同其所行之義,以使天下之萬民﹑與為政者之義,即莫不趣向于一同。”

6. 約翰·密爾《論自由》:“人類若彼此容忍,各照自己所認為好的樣子去生活,比強迫每人都按照其余人們認為好的樣子去生活,所獲是要較多的。”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菑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 語譯-天下的百姓都與天子心意相通,不與上天心意相通,那么災禍還是不能免除。如今上天經常興起狂風暴雨,連綿不絕,這就是上天懲罰那些不與他心意相通的百姓。所以墨子說:上古的圣明君王創制了五刑,誠然是用來治理百姓的。就好像絲線有頭緒,漁網有提繩那樣,是用來約束天下那些不與他心意相通的百姓的。

◎ 和解

湯一介《思想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思想自由才有創造力,沒有思想自由就沒有創造力。從哲學講,哲學的問題都是從懷疑開始,沒有懷疑就沒有辦法進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三台县| 外汇| 乐亭县| 衡东县| 咸宁市| 石屏县| 弥渡县| 栾城县| 扎鲁特旗| 含山县| 砀山县| 股票| 靖西县| 田林县| 穆棱市| 兰考县| 邯郸市| 万盛区| 竹山县| 平阳县| 宝鸡市| 开江县| 南宁市| 麻城市| 化德县| 衡东县| 耿马| 郁南县| 伊宁市| 台北县| 清远市| 鄂尔多斯市| 塘沽区| 临颍县| 古交市| 阜宁县| 永新县| 察隅县| 汪清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