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野生藥用植物紅茂草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 趙強 王庭璞 索有瑞
- 1853字
- 2020-01-22 10:13:47
第一篇 概述
1 禿瘡花屬植物分布區域
1.1 青海省自然環境特征
1.1.1 地理位置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東經89°35'~103°04',北緯31°40'~39°19'。東西長1200km,南北寬800km,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因域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連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
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青海省一大半的工業產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寧,西寧成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勢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間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稱為青南高原。
1.1.2 氣候條件
青海氣候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氣候,干燥、少雨、多風、缺氧、寒冷,地區間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東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氣溫在2~9℃,無霜期為100~200天,年降雨量為250~550mm,主要集中于7~9月,熱量水分條件皆能滿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溫度2~5℃,年降雨量近200mm,日照長達3000h以上。東北部高山區和青南高原溫度低,除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江河源頭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mm。
1.1.3 地形山脈
青海山脈縱橫,峰巒重疊,湖泊眾多,峽谷、盆地遍布。祁連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脈橫亙境內,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柴達木盆地以“聚寶盆”著稱于世。全省地貌復雜多樣,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為高原。境內除黃河湟水谷地及柴達木盆地等部分地區外,其余地區都在海拔3000m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部多山,海拔較低,西部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海拔3000m以下的地區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6.3%;3000~5000m的地區占67%;5000m以上的地區占5%。境內的山脈,有東西向、南北向兩組,構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為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區。
全省地形差異顯著。東北部由阿爾金山、祁連山數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平均海拔4000m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冰雪資源。位于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m左右,地表為深厚的黃土層,是本省主要的農業區。西北部的柴達木,是一個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盆地,海拔600~3000m,東西長800km,南北寬200~300km,面積達20×104km2,盆地南部多為湖泊、沼澤、并以鹽湖為主,“柴達木”在蒙古語中為“鹽澤”之意。南部是以昆侖山為主體并占全省面積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現已對外開放的阿尼瑪卿峰(即瑪積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峰高6282m。昆侖山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史上“萬山之祖”的地位被稱之“中國第一神山”,經千百萬年風蝕而形成的、分布在盆地北部南八仙和牛鼻子梁一帶的“雅丹”地貌由各種奇形怪狀的風蝕殘丘組成極為獨特壯觀,柴達木盆地素有“礦產資源聚寶盆”之稱,地礦資源極為豐富。
1.1.4 河流湖泊
境內江河有流量在0.5m3/s以上的干支流217條,總長1.9×104km。較大的河流有黃河、通天河(長江上游)、扎曲(瀾滄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全省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水力蘊藏量為210×104kW,可供開發的水電站單機在0.05×104kW以上有172座,總裝機容量1800×104kW,年發電量可達770×105kW。省內有湖泊230多個,總面積約7136km2,其中咸水湖50多個,淡水湖面積在1km2以上的有52個。我國第一大內陸湖——青海湖,海拔3200m,是本省重要的漁業基地。察爾汗、茶卡、柯柯等鹽湖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鹽化資源。
1.1.5 藥用植物資源
青海省不但人文資源和地理資源十分豐富,因其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具有長年積雪,高寒缺氧,氣候多變,干燥多風,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晝夜溫差大,空氣純凈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獨特的高原自然條件,又蘊藏了種類豐富和獨特的中藏藥材資源。省內藥用植物共計1461種,分屬于106科,其中真菌植物門6科10屬15種;地衣植物門2科2屬2種;苔蘚植物門4科4屬4種;蕨類植物門7科11屬18種;裸子植物門5科6屬26種;被子植物門90科424屬1396種。被子植物門中,雙子葉植物綱75科368屬1258種;單子葉植物綱15科56屬138種。其中151種藥材包括在全國普查的363個中藥品種中,占42%,其中植物藥131種。從產地看,全省各州、縣、區的大部分地區都產中藥,而且品種各具特色。玉樹和果洛盛產蟲草、貝母、大黃、秦艽等;海南共和縣柴達木格爾木地區的甘草;海南和海北的麻黃,在省內農業區、半牧半農業區廣有分布的花錨等均是地道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