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八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065字
- 2020-03-13 10:55:56
臧式毅
臧式毅,字奉久。1885年12月29日(清光緒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于奉天城南前三道崗子村(今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鄉)。祖籍山東諸城。清嘉慶年間,其曾祖攜家到遼東謀生,父親做過鄉塾教師,伯父臧耀臣曾任鐵嶺銀岡書院山長,對臧式毅影響較大。
臧式毅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與兩個妹妹由寡母撫養。臧式毅聰明好學,常習詩文。十五歲時,被伯父帶往鐵嶺,入銀岡書院,開始讀“四書”、“五經”。該書院后來改稱學堂,臧式毅在鐵嶺求學多年,讀完了小學和中學。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整個遼東半島都成為侵略者角逐的戰場,沙河會戰就發生在臧的家鄉。臧式毅戰后回鄉看到戰爭洗劫的慘景,不勝感慨。1905年秋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
1907年,臧式毅考取了留日官費生,初入振武學校,兩年后轉入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第九期學習。當時革命黨人在日本十分活躍,很多留日學生同情革命,臧與革命黨也有接觸,他深感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深,決心努力學習,報效國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不少留日學生中止學業回國參加革命,臧式毅與一些革命同學相約返國,參加蘇浙聯軍攻打南京的戰斗。其后由于對革命派內部上海與武昌之爭感到失望,甚至對建立南京臨時政府也缺乏熱情,便返回日本繼續學業。
1914年,臧式毅畢業歸國,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教。不久,經其六叔援引,被安排在參謀本部上校科長沈鴻烈處當參謀。
1918年,奉軍南下援湘,孫烈臣部入關,臧式毅離沈來投,隨軍去湖南,后又參加直皖戰爭。1920年,孫烈臣任黑龍江省督軍,臧升任公署中校參謀。臧式毅以青年老成,辦事認真,受到上司的賞識。
1921年,孫烈臣轉任吉林省督軍,臧式毅被提升為上校參謀兼衛隊團長。1923年12月,又擔任公署參謀長。吉林與蘇聯、朝鮮毗鄰,不免發生界務糾紛,其他如維持社會治安以及指導金場、珠場、草場等方面事務繁多,時孫烈臣患病無力理事,常由臧代為執行。
第一次奉直戰爭以后,張作霖欲整軍經武,準備再度入關,命孫烈臣參與陸軍整理,孫不久病故。從1924年6月起臧式毅接任東北陸軍整理處參謀長,因辦事干練,得到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贊許。當時奉系勢力除了元老派之外,還有新派的士官系和陸大系之分,臧派系色彩不明顯,與楊宇霆、于珍同是留日士官生,過從甚密。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后,奉系勢力急劇擴張。1925年9月,楊宇霆出任江蘇督辦,臧亦隨同前往南京,任省署參謀長。同年10月,奉浙戰爭爆發,奉軍北撤。楊宇霆與省長鄭謙聞訊先逃。臧式毅及奉軍第八師師長丁喜春被敵軍扣留,未及撤退之奉軍被繳械。半年后臧才獲釋回奉。臧返奉時,正值郭松齡反奉失敗之后,張作霖積極籌劃再度興兵入關,但感到經濟力量不足,而財政廳長王永江又決然辭職,臧被任命為遼寧財政廳廳長,主要負責解決軍費等問題。他擬就了《東北金融財政整理意見報告書》,對東北經濟積弊、奉票毛荒、幣制混亂、外國勢力干擾、戰費沉重諸項都有所分析,并提出具體改進辦法。
1926年,奉軍以“討赤”為名開進關內。12月1日,張作霖在天津宣布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之職,臧式毅作為公署參議被委為奉軍留守總司令,負責后方勤務及地方治安工作,常往來奉天與京津之間,為張作霖籌集糧餉等。
1928年6月4日晨,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設伏炸傷,當日死亡。因時局嚴峻,奉方決定“密不發喪”。臧式毅等一面派人去保定向張學良密報一切,請張速歸;一面終日在“帥府”(張作霖私宅)辦公,要求上下人等一切如常,照例給大帥點菜,上飯,送鴉片煙,有人來看望大帥,也由醫官或臧代見,代謝。當時日本人曾登上城頭(南門臉)用望遠鏡窺視帥府動靜,未發現破綻。臧式毅日夜“值班”,有時他出了前門,上車回家,假裝下班,繞了幾圈又從后門進入府內。張學良返回沈陽后,除向臧表示謝意外,還要他負責對日交涉及料理張作霖的喪事等,他樣樣辦得認真妥善,頗得張學良的歡心。
張作霖死后,奉系內部新舊兩派明爭暗斗終于釀成了1929年初的“楊常事件”。張學良槍殺了楊宇霆、常蔭槐之后,把臧式毅找來,要他分別通知楊、常兩家,并負責善后。隨后安排臧接替楊宇霆出任奉天兵工廠督辦。
1930年,臧式毅出任遼寧省政府委員兼省政府主席。同年,張學良率大部東北軍入關參與蔣、馮、閻大戰,臧又受命為后方留守總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猛烈炮轟東北軍北大營和東塔機場。留守沈陽的臧式毅執行“不抵抗政策”,冀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當日,他給日本駐沈陽總領事館打電話乞求和平,并去“大和旅館”與日本代表談判,結果徒勞。次日,日軍開進城內,臧在家里邀東北軍留守參謀長榮臻等開會,決定向在北平的張學良和在錦州的“輔帥”張作相請示辦法,又決定駐北大營的東北軍官兵向東大營集結后撤向東山,部分軍政官員撤退關內。正當他們開會之時,臧家門前已經發現日軍,他讓榮臻化裝出走,向張學良報告。榮臻勸臧同往,他以身為一省之長,守職有責,在未接到上級命令不能擅離職守為由而拒絕。不久,臧被日軍軟禁。
日本最初在沈陽實行軍事統治,旋又操縱漢奸趙欣伯、袁金鎧等“名流”拼湊“奉天地方自治維持會”,后改名為“遼寧省地方維持委員會”。日軍以趙、袁的影響力不足,于是極力拉攏臧式毅,于12月13日將臧釋放。在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的授意下,由趙欣伯出面,迫省商會各委員簽名請愿,促臧出山。臧于12月16日就任偽奉天省長。臧以偽省政府名義,誣指活動在遼西地區的義勇軍為“土匪”,具函給日軍司令部,請求出兵“討伐”。
1932年1月起,日本多次在沈陽等地召開“建國幕僚會議”,具體策劃成立偽滿洲國。臧式毅較能領會日本的意圖,堅持實行“立憲共和制”。16日,在有臧與張景惠、熙洽、馬占山四人參加的“四巨頭會議”上,趙欣伯、于沖漢拋出板垣征四郎預先擬就的制造偽滿洲國計劃。次日,組成偽東北行政委員會,臧為六委員之一。該會于18日通電聲稱“從此與黨國政府脫離關系,東北各區完全獨立”。3月9日,溥儀在長春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在就職的儀式上,由臧式毅和張景惠代表授印。隨后臧被任命為偽民政部總長,仍兼偽奉天省長。
1934年,偽滿實行帝制,改元“康德”,臧式毅被授勛一位。此后,臧逐漸不為日本主子所寵信。1935年5月,改任偽參議府議長,兼偽立法院憲法制度調查委員、國道會議副議長等閑職,他的日常活動也受到日本憲兵的監視。臧頗為苦悶,竟以吸食鴉片自遣。
1940年,汪偽政權成立后,日本帝國主義為進一步加強同各偽組織的聯系,牢固確立其主奴關系,炮制了一個“日滿華共同宣言”,規定汪偽承認偽滿洲國;偽滿、日本也決意與汪偽加強“友誼”。臧式毅曾作為偽滿的代表赴南京簽字,并出席宴會,發表演說。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戰敗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臺。偽滿首腦多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逃往通化。17日,張景惠、臧式毅、熙洽等在大栗子舉行參議府緊急會議,通過了偽滿皇帝“退位詔書”。隨后他們又趕回長春,籌劃成立“治安維持會”,妄圖以地方政權實體的地位與蘇軍談判。20日,蘇軍解放長春,30日將臧等逮捕,隨即押往蘇聯。
1950年7月31日,由我國政府將臧式毅等引渡回國,以戰犯罪關押于撫順戰犯管理所。1956年11月13日,臧病死于獄中。
主要參考資料
日本外務省情報部、東亞同文會合編:《現代中華民國滿洲帝國人名鑒》,明立印刷株式會社1939年版。
(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人事處編纂:《滿洲國官吏錄》,1935年和1937年版。
《遼寧省職員錄》,1931年6月版。
園田一龜著,黃惠泉、刁英華譯:《新中國人物志》,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0年版。
姜念東等:《偽滿洲國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1980年版。
遼寧省勞改局檔案資料。
孫邦主編:《偽滿人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