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六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133字
- 2021-03-04 18:06:36
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云南會澤縣人。1883年8月14日(清光緒九年七月十二日)出生。他家“累世均以科名顯于鄉里,父為邑中名宿”。他六歲入私塾,十五歲中秀才。1904年考取官費留日學軍事,入東京振武學校。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同盟會,唐繼堯不久即加入。同時,唐與少數人另組“陸軍團”和“武學社”
。同年11月,日本政府發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限制留日學生活動,引起學生抗議罷課,并分批起程回國。唐繼堯不同意罷課,甚至號召留日學生安心學習,1906年,唐繼堯在振武學校畢業,入金澤第九師團炮兵聯隊見習,見習期滿后入日本士官學校。
1908年4月,革命黨人在云南河口發動起義。消息傳至東京,留日云南人士開會慶祝,而唐繼堯卻持消極態度。事后一些積極支持起義的學生被革除官費,有人懷疑為唐繼堯“稟揭”。同年唐繼堯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
1909年,唐繼堯回國,先后任云南督練公所提調,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第十九鎮參謀官,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等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云南同盟會員聞訊密議于李鴻祥、唐繼堯宅,準備響應。10月30日(農歷九月初九日)夜,在蔡鍔、李根源等領導下,云南起義爆發,唐繼堯協同進攻督署。翌日昆明起義成功,全省迅速光復。起義官兵組織了“大漢云南軍都督府”,推舉蔡鍔為軍都督,唐繼堯被任命為軍政、參謀兩部次長。
1912年1月,蔡鍔派韓國饒、李鴻祥等率部“援川”。繼又派唐繼堯以“北伐軍”司令名義率師與援川滇軍會合,出師武漢。師未出,唐繼堯又奉蔡鍔之命,假道貴州,代平“黔亂”。時貴州已于1911年11月初光復,由同盟會支持的“自治學社”革命黨人掌權,組成了貴州軍政府。貴州立憲派為了奪取政權,由任可澄、劉顯世、戴戡、周沆等人請求蔡鍔命北伐滇軍取道貴州,戡平“公口”(哥老會)之“亂”。唐率師行至平彝(今富源),蔡鍔又急電唐終止入黔,援川“北伐”。但唐不受命,繼續東進。蔡無可奈何,只好以“先其所急”,聽之任之。唐軍于1912年3月初襲占貴陽,對戰敗的黔軍“無論官長士兵,恐其不為己用,繳械之后,驅之東郊,悉數坑殺”
。大屠殺后,立憲派控制的省議會推唐繼堯為臨時都督。5月,袁世凱政府正式委任唐繼堯為貴州都督。立憲黨人戴戡、任可澄做了都督府的左、右參贊,劉顯世出任軍務部長。
1913年,爆發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7月,贛督李烈鈞首先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8月,川軍第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熊克武響應。袁世凱任命唐繼堯為滇黔聯軍總司令,命他出兵攻打熊克武。唐派貴州第三師師長葉荃及混成旅旅長黃毓成等率部入川進攻重慶,聲稱要“奮其武力,剪此奸兇”
。葉荃等率部入川,打敗了熊克武,為袁世凱立下了汗馬功勞
。
1913年10月,袁世凱調云南都督蔡入京,另有任用。蔡乃電請以唐繼堯為云南都督兼民政長,袁世凱很快批準。唐繼堯回滇不久,便發生了楊春魁攻占大理的事件。唐派兵鎮壓,“未逾月而亂平”,逼死了楊春魁,還趁機殺害了著名革命黨人、辛亥起義時的滇西都督張文光。
1914年,袁世凱任命唐繼堯為“開武將軍”兼云南巡按使,不久復以任可澄為云南巡按使,令唐專任督理軍務。1915年10月,唐繼堯又以開武將軍受爵一等開武侯,并接受袁世凱每月津貼三萬元。
袁世凱帝制行為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云南中下級軍官先后召開三次秘密會議,決定武裝反對袁氏帝制。唐繼堯卻認為,滇逼強鄰,“黔則湯薌銘扼駐于湘”,川則“陳宧逼己”,因而“遲疑久不決”。但是,滇軍對袁氏“憤慨異常”
,唐繼堯深感軍心不穩,可能危及自己的地位,又聞蔡鍔即將來滇,馮國璋也表示“滇發難,當繼踵而起”
,乃被迫同意參加反袁,并迎接蔡鍔和李烈鈞、熊克武、程潛、方聲濤等人來昆明,共同策劃。
蔡鍔于1915年12月19日到昆明。21、22日,滇軍將領在蔡鍔、唐繼堯的主持下,又舉行了兩次會議,決定立即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袁世凱已于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制)。23日,以云南將軍唐繼堯、云南巡按使任可澄名義致電袁世凱,要求取消帝制,誅除帝制禍首,限25日上午10時答復。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聯名宣布云南獨立,武裝討袁。同時組織護國軍,以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出蜀,以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入桂,唐繼堯以都督名義兼第三軍總司令留守,反袁護國戰爭爆發。
護國運動發展迅速,袁世凱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把住大總統位置不放,護國軍要求袁世凱下臺。同時,起義的滇、黔、粵、桂、浙五省聯合于5月8日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處理“軍國重事”,唐繼堯遙領軍務院撫軍長職,岑春煊以撫軍副長代行職權。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護國戰爭不了了之。唐繼堯、岑春煊、梁啟超等人以黎元洪繼任總統和恢復國會為條件,于7月14日宣布撤銷軍務院。
在護國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之時,唐繼堯卻將原護國軍三個軍擴大為八個軍,繼續派往四川。這件事引起了蔡鍔的憂慮,他在給唐繼堯的電報中說:“鍔誠愚陋,實未解命意所在。”
1917年,孫中山為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破壞《臨時約法》,掀起了“護法運動”。唐繼堯和廣西陸榮廷也宣布響應“護法”。8月25日,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決定成立軍政府。9月1日,非常國會選孫中山為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但是,唐、陸都拒不就職。唐繼堯在一個密電上寫道“中山舉動,本嫌唐突”,但“有彼在,對內對外亦有一種助力;將來取消,亦有一番交換。故此間僅辭元帥職,未言其他”。而且,唐繼堯支持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分化瓦解支持孫中山護法的駐粵滇軍,囚禁了駐粵滇軍將領、軍政府陸軍部長張開儒,槍殺了陸軍部次長崔文藻。
1918年5月18日,廣州非常國會在唐繼堯、陸榮廷的支持和政學系政客的把持下,議決改組軍政府,廢除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制,舉陸榮廷、唐繼堯、孫中山、岑春煊等七人為總裁(后又推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孫中山雖是七總裁之一,而實權卻掌握在西南軍閥手中。孫中山很失望,還在軍政府改組前夕,他就向非常國會提出辭大元帥的咨文,并通電斥責滇、桂軍閥,“態度曖昧,置根本大法于不問”。明白地指出:“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民意之下。”唐繼堯在孫中山的電文上批“無恥已極”、“一片胡說”。而唐繼堯在收到改組后的廣州軍政府的電報后,立即宣布就總裁職,并表示“軍府改組,同深慶慰”
。
唐繼堯利用護法、靖國之名,出師擊敗四川軍閥劉存厚,趕走段祺瑞派到重慶的“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1918年5月,親赴重慶,召開川、滇、黔、鄂、豫五省聯軍會議,就任五省“靖國聯軍總司令”(號稱“聯帥”)。陜西、湖南、福建等省部分軍事首腦亦以靖國軍相號召,唐繼堯儼然又以川、滇、黔、鄂、豫、陜、湘、閩八省聯軍總司令自命。
同年下半年開始,唐繼堯利用正在進行的南北和議,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秘密勾結。1919年11月23日,他們的代表會于衡陽,在吳佩孚提出的軍事密約《救國同盟》修改稿上正式簽字。在密約上先后簽字的還有粵、湘、桂、川系軍閥的代表。密約的附件規定“同盟軍遇有危迫時,近者以實力援助,遠者以函電響應,或轉托他軍協助”,而且條約“永久發生效力”。
1920年6月1日,唐繼堯在“廢督裁兵”聲中,宣布廢除督軍稱號,以靖國聯軍總司令名義,行使職權,聲言要“閉關自治”。
護國戰爭結束后,唐繼堯連年出兵川、黔,激起人民的不滿。他自己也承認“滇省連年興師,民生凋敝”。而滇軍在川“人民仇視,給養困難,土匪騷擾,交通斷絕”
,使滇軍處境十分不利。1920年爆發的川滇戰爭,滇軍先勝后敗。在川滇軍第二軍軍長趙又新戰死,第一軍軍長顧品珍乃以“士兵厭戰”為由,班師回滇,驅逐唐繼堯。大軍壓境,唐繼堯被迫于1921年2月通電辭職,乘滇越路車出亡香港。顧品珍以滇軍總司令名義控制云南。
1922年春,唐繼堯以重金收買正在孫中山組織和指揮下準備北伐的駐桂滇軍,折回云南,同時收買了滇南大土匪吳學顯,從內部配合,向顧品珍發動突然襲擊。顧品珍在路南天生關指揮部中彈身死。3月,唐繼堯重返昆明,再次控制云南的軍政大權。
唐繼堯重掌云南大權以后,參與“聯省自治”的合唱,于同年8月1日改組省政府,實行“民治”,頒布《云南省政府暫行組織大綱》,并被推舉為云南省長。同時,擴編所部滇軍五個軍為“建國軍”,自號川、滇、黔、鄂、贛、豫、陜七省“建國聯軍總司令”。
1923年2月,孫中山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初,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準備北伐。9月,孫中山為促唐繼堯參加北伐,在廣州政務軍事聯合會議上提議推舉唐繼堯為副元帥,但是唐繼堯又拒不接受。
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粵軍陳炯明于1925年1月分三路進攻廣州。唐繼堯也在一二月間,派胡若愚、龍云率軍三萬余人進攻廣西,占領南寧;又派唐繼禹、張汝驥、吳學顯率兵四萬,進逼柳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傳到昆明,唐繼堯即通電說已于3月18日在滇就副元帥職。廣州革命政府譴責唐繼堯的行徑,并于3月19日通電討伐唐繼堯。5月,唐繼堯派代表與楊希閔、劉震寰等人以及英帝香港當局代表密議,準備顛覆廣州政府。6月,廣州政府先發制人,擊潰在粵的滇、桂軍數萬人。8月,在南寧、柳州的滇軍亦先后敗退回云南。
唐繼堯為了連年進行戰爭,不斷擴充軍隊,縱容匪患,并用增加苛捐雜稅、濫發紙幣、強售公債、統運大煙等手段,加緊搜括民財,過著揮霍無度的糜爛生活,引起群眾的強烈反對。而滇軍從廣西敗歸后,唐繼堯集團內部矛盾又尖銳化起來。1926年8月,維西鎮守使羅樹昌起兵永北,進攻大理;楊振寰、徐進占據保山;劉正倫亦響應于騰沖,聯合聲討唐繼堯。
1926年下半年,從廣州出發的北伐軍節節勝利。唐繼堯深感恐懼,加緊了與吳佩孚、孫傳芳的勾結,并以“反共”、“討赤”相號召,組織所謂“民治黨”。1927年初,北伐軍席卷了半個中國,眼看著滇系軍閥唐繼堯的統治行將崩潰時,唐繼堯的老部下,昆明、蒙自、昭通、大理四鎮守使龍云、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突于2月6日舉行“兵諫”,聯合發出通電,指責唐繼堯“全面獨裁,勢同專制”。四鎮守使聯合舉兵,進逼昆明。唐繼堯見大勢已去,被迫允諾交出政權,解散民治黨。這就是昆明“二六”政變。四鎮守使推胡若愚為重新組織的省務委員會的主席,“擁戴”唐繼堯為有名無實的省務委員會總裁。
“二六”政變后,唐繼堯“憤懣吐血,偃臥月余”,于1927年5月23日在昆明不治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