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六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550字
- 2021-03-04 18:06:35
湯子敬
湯子敬,字培,號厚珍。1860年9月19日(清咸豐十年八月初五)生。江西臨川縣人。其父湯漢高,務農為生,家境貧寒。湯子敬十四歲時,隨叔父湯韻高赴云南謀生,離家時僅帶了一把雨傘、一雙釘鞋和一吊六百錢的旅費。路過重慶時,同鄉謝億堂(謝億泰布店老板)見湯子敬勤快伶俐,便留他在布店當學徒。謝億泰本是一家小店,后來由于英、日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日益深入內地,謝億泰便由經營土紗、土布逐漸轉向經營洋貨,業務日趨興旺。
湯子敬三年學徒期滿,謝億堂借口他身材矮小,不能滿師,要他再做了一年。以后,湯留在布店,從幫賬到管賬、辦內事、跑街,步步上升。謝億堂很賞識他的經營才干,將自己的女兒許配與他。
1898年,余棟臣起義威震川東,一般商人都驚慌失措,唯恐戰火蔓延而遭受損失,不敢把貨物運到重慶,有的甚至把在重慶的存貨倒運沙市、宜昌一帶寄存。湯子敬認為“要得富,險中做”,將謝億泰在上海所進的貨全部運來重慶。這時市場布匹奇缺,又正值清政府急需趕制大批軍衣,一時之間布匹供不應求,價格暴漲,謝億泰奇貨可居,獲利頗厚,湯也因此在同業中被譽為“膽大有識”。
湯子敬在謝億泰布店二十余年,朝夕奔走市廛中,耳濡目染,創業興家的思想與日俱增,加上他袖籠里的私生意和東家的業務逐漸發生利害沖突,勢難在店里長處下去,到1899年便離開了謝億泰,分得銀子八萬兩。
湯子敬在離開謝億泰之前,已私下開辦了兩個企業。一個是聚福厚商號,創立于1894年,主要是做鴉片買賣。他利用江西“土客”來川收買鴉片的機會,在資金周轉上支援他們,同時作為交換條件,每次都搭上一二挑煙土,請“土客”代購代銷,從中賺取厚利。另一個是1896年開設的同生福錢莊,最初只是為了適應當時市場上銀錠和銅錢并行的商業需要,做制錢買賣生意,后來發展為代辦收交和經營存放匯兌。湯子敬離開謝億泰后,不數年間又先后開設了源遠長、正大昌、德大永、正大永等錢莊,聚福厚、德大昌、德大合、裕生厚、大昌祥等匹頭、棉紗字號,以及聚福長山貨號、協太厚銀朱丹粉作坊等十多個企業。到1909年,所謂“湯十號”在重慶名噪一時。
這時,湯子敬坐鎮同生福錢莊,全面指揮和策劃十多個企業的經營活動。他曾利用當時日貨大量傾銷、價格較低的機會,暗中把日貨商標換成國貨或英貨商標出售,獲利極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羊牛皮滯銷,產區價格陡跌。他通過由聚福長山貨號改組成的聚福洋行,大量收購囤積,大戰結束時,一次盈利即達銀四十余萬兩。于是,“湯百萬”的稱號名滿全城。這段期間,同業中有要仰仗他這塊招牌的,只消他允諾一聲,無須拿出分文,便成了某企業的股東,年終照例分紅。有的企業一時發生信用危機,只要能請他光臨店堂稍坐片刻,或者求他送一條幅掛在墻上,便可轉危為安,渡過困難。因此,后來人們就直呼他為“湯財神”。
在爾后的十來年中,湯子敬經營的商號雖然有起有落,但總的說來業務日益興旺,經營范圍更加擴大。當時,他的經濟實力約占重慶資金流轉總額的三分之一,匹頭棉紗業務在市場上首屈一指。特別是裕生厚,成了各聯號的軸心,甚至經營銀錢業的人也以此為第二市場。他的房產遍布重慶全市,有些通連成片,由是又有“湯半城”之名。他所經營的大昌祥鹽號,以及乘人之危兼并來的同億義鹽號,都曾盛極一時,居于重慶四大鹽號之列。
湯子敬在經營上的節節得手和業務上的日益擴充,使他愈來愈感到應接不暇,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于是永美厚銀號即應運而生。嗣后湯又在沙市、漢口、上海等地設立分號,對渝申線上各埠湯家所有企業的經營活動,起著監督作用。
1925年,湯子敬考慮到在武漢經商的利潤較重慶要高,加之家庭糾紛時起,于是決定轉移資金,在漢口另辟市場,他便帶現銀一百多萬兩去漢口。湯仍然采用在重慶的辦法,將永美厚銀號擴充為六七家,并在進出口業建立據點,還企圖進一步染指工業。可是這次故伎不靈,一百萬兩巨款放出去便陷于呆滯,無法活動。1927年又被國民政府在武漢封鎖現金,發行的“國庫券”一日數市,不斷貶值,兌換現銀一千兩要補水二三百兩,最后竟跌到對折以下,形勢十分嚴重。其時一般商人深怕虧累過甚,都設法搶先匯出一部分現款,唯獨湯子敬仍然株守過去搞投機的經驗,一文也不匯出,手握巨額“國庫券”,靜待市面恢復正常而“出奇制勝”,結果一百八十余萬兩現銀全部化為烏有。
湯子敬在漢口的徹底失敗,使他元氣大傷,漢口、沙市一帶沿途各莊先后縮小經營或停業。重慶的同生福錢莊也連帶損失三四十萬兩銀子。號稱重慶第二市場的裕生厚商號,1932年因受德豐、豐泰兩家聯號所經營的煙土在漢口遭到火災的影響,損失達二十多萬元,被迫停業。湯經過這一連串打擊,情緒悲觀,勇氣銳減,回到重慶。初時他頗有自責之意,表示要“閉門不再聞問”,然其內心還是念念不忘重振家業。過去的失敗教訓使他認識到,光有錢而無勢是站不住腳的。于是通過其子湯志修、湯壺嶠和四川軍閥官僚劉湘、王陵基、劉航琛、范紹增等結識,冀圖借助地方勢力東山再起。
1933年,湯子敬伙同范紹增開設四川商業銀行,范出資四十萬元。湯以“財神”之尊任總經理,湯壺嶠一度任經理,其他重要職務亦多由湯家聯號中人擔任,經營尚稱順利。1934年,湯又和劉航琛的川康殖業銀行結合,并把商業銀行并入川康殖業銀行。這時湯氏父子沾沾自喜,滿以為往日之鼎盛可以再現。殊不知地方軍閥官僚假惺惺地與他攜手合作,只是為了利用他在商場中起聯系作用,不久就把他排擠了出去。
湯子敬遭排擠后,不得不仍寄希望于自己發家的老路,并且迷信他的“財神”招牌還可挽狂瀾于既倒。由于經濟實力已大不如前,湯到處招干股,做空頭,從而信譽大降,連他的“班底”都漸次對他懷有戒心,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內中有的見勢不妙,干脆撤伙另起爐灶,分道揚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法幣不斷貶值,湯子敬經營連連失利,加以做申匯投機失敗和受金融風潮的沖擊,遂成強弩之末,一蹶不振。就是曾為他奠基立業、特別受他珍視的同生福錢莊,到1939年也僅有資金一萬二千元。雖經改組增資,也不過徒事掙扎,最后終于將牌號賣與別人經營。其余企業或先后歇業,或招牌換記,至1942年時,所余商號不過兩三戶而已。
1943年9月24日,湯子敬在重慶病逝。
主要參考資料
蔡鶴年、陳詩可、藍襄臣、劉聞非、彭肇維:《重慶巨商湯子敬的發家史》,中國民主建國會重慶委員會、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編《重慶工商史料選輯》第1輯,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