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侃

婁獻閣

黃侃,初名緒,譜名喬馨,又稱喬鼐,字梅君,改名侃,字季剛,筆名有運甓、不佞、盛唐山民等,晚年號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清光緒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秀水(今嘉興),后遷江西洪州(今修水),明末清初移居湖北蘄州(今蘄春)。父黃云鵠,字翔云,咸豐年間進士,著名國學家,歷任四川成都知府、鹽茶道、按察使等,晚年為江寧(南京)尊經(jīng)、湖北兩湖、江漢、經(jīng)心各書院山長,有數(shù)種著作問世。

黃侃幼承庭訓,又得江叔海等名師指點,以其早慧被譽為“神童”。五歲隨父返歸蘄春,旋入家塾,學習勤奮,六歲能詩,九歲讀完“四書”“五經(jīng)”,以后繼續(xù)攻讀文史。十四歲閱王夫之的《黃書》,始知《春秋》大義,遂產(chǎn)生排滿思想。1901年十五歲時考取秀才,1903年再入武昌文普通學堂,與宋教仁、田桐、董必武等同學,經(jīng)宋教仁介紹還與在兩湖書院學習的黃興相識。時黃侃等經(jīng)常在同學間傳播推翻清室主張,并因多次譏諷學監(jiān)被開除學籍。他以故人之子求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張重其才,用官費資遣他留學日本。

1905年,黃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適宋教仁也亡命日本,兩人繼續(xù)進行革命活動,并加入同盟會。1906年,章太炎主持《民報》時,黃侃作為《民報》撰稿人之一,先后在《民報》上發(fā)表了《專一之驅(qū)滿主義》、《哀貧民》、《論立憲黨人與中國國民道德前途之關(guān)系》諸文,被章譽為“天下奇才”黃焯:《季剛先生生平及其著述》,《量守廬學記》,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25頁。。1907年,黃侃曾撰《討滿洲檄》,以軍政府名義發(fā)表,并拜章太炎為師,學小學、經(jīng)說,且賦詩相唱和。時章太炎在《民報》社開辦國學講習會,黃侃前往聽講,并與劉師培有往來。1908年春,黃侃因母病危歸國,章太炎將所著《新方言》相贈,勉其在學術(shù)上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黃侃在家為母守孝時仍不斷筆耕,寫成《春秋名字解詁補誼》等文。同年11月,為躲避清吏搜捕,黃侃再次奔赴日本,隨章太炎從事革命及研究工作,促章太炎創(chuàng)作《文始》一書。黃侃請?zhí)K曼殊代繪夢謁母墳圖,章太炎撰跋文予以品評。

1910年冬,黃侃應(yīng)湖北革命黨人之請返鄂共謀起事,他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建議摯友發(fā)刊報紙進行宣傳,自己則回家鄉(xiāng)發(fā)動群眾。黃侃走遍蘄春周圍八縣,借深山古剎講演民族民主革命道理,聽者達數(shù)萬人次,最終組成孝義會。當時他還參與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的活動,文學社社章就是由他與溫楚珩審定的。

1911年春,河南布政使江叔海邀黃侃赴豫做幕客,并任豫河中學堂國文教員,不數(shù)月,因公開在課堂上鼓動革命被解職。同年7月,黃侃離豫回蘄,途經(jīng)漢口,曾與《大江報》社長詹大悲議論國事,并撰《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一文。該文作為《大江報》時評刊出,引起極大反響,清吏將《大江報》查封,把詹大悲等判刑。10月武昌首義后,漢口克復(fù),詹大悲出獄被推為漢口軍政分府主任,黃侃也參與分府工作。清軍馮國璋部圍攻漢口,黃侃隨黃興等視察前線軍事,見革命軍力量不足,速返蘄春集結(jié)義師以搗敵背。孝義會成員兩三千人紛紛響應(yīng),尚未成軍,由于當?shù)赝亮痈婷埽逄锛益?zhèn)總兵派兵前來鎮(zhèn)壓,黃侃輾轉(zhuǎn)逃避上海。

1912年民國建立,但軍閥勢力仍根深蒂固,而同盟會漸形渙散,內(nèi)亂危機實不可免,面對當前局勢,黃侃感到茫然。1913年3月,黃侃與宋教仁再次見面于湖北,臨別贈詩與宋,內(nèi)有“嗟余遘幽憂,逍遙從所屆”陸敬:《黃季剛先生革命事跡紀略》,《量守廬學記》,第18頁。的話。同年8月,章太炎在北京被袁世凱軟禁,黃侃兩次前往探視,還致函教育總長加以營救。由章太炎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己的前程,他更堅定了離開政界、繼承父師之業(yè)、以學報國的決心。12月,直隸都督趙秉鈞強挽黃侃任秘書長,他無奈應(yīng)允,但赴津兩月便辭職南旋。這前后黃侃在上海反復(fù)精研《說文》、《爾雅》、《廣韻》諸書,綜合前人成果,既重視師說,又有獨創(chuàng)見解,提出了古聲十九鈕(類)、古韻二十八部的論斷,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傳統(tǒng)語音學(即文獻語言學)體系,為閱讀古籍開辟了門徑,在近代語言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914年秋,黃侃應(yīng)北大校長蔡元培之聘,講授詞章及中國文學史諸課,多編有講義,后來出版的《文心雕龍札記》即其中之一。授課之外,繼續(xù)從事文字、聲韻、訓詁學研究。課余常帶門生孫世揚、曾緘等遍游京郊,一起吟詩唱和。1915年上半年,章太炎被移禁北京東城錢糧胡同某兇宅,黃侃曾遷入此宅相陪,共同切磋學問,但很快被警方逐出。同年秋,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劉師培召黃侃等開會,勸其擁戴袁世凱稱帝,黃侃不顧故友情面,毅然加以拒絕。不過黃侃并不因人廢學,他很佩服劉師培的經(jīng)學成就,于1917年引薦劉師培到北大任教,稍后又同他發(fā)起編輯《國故月刊》,當劉師培病重之際更對劉執(zhí)弟子之禮,以獲取劉師培“三禮”等家傳絕學。時新文化運動興起,北大教師陳獨秀、胡適等反孔學,反讀經(jīng),提倡白話文;黃侃爭之無濟于事,加上愛徒孫世揚因缺課被除名,慈母田氏思鄉(xiāng)心切,故于1919年接受湖北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武漢大學前身)聘請返鄂。

此后七年,黃侃除有兩月應(yīng)山西大學之聘去太原外,均居武昌、漢口,任教于高等師范學校和中華大學,講授《說文》、《爾雅》、聲韻三略說及《尚書》、文選、宋詞等課,講解精辟透徹,有新意,很受學生歡迎。這期間他結(jié)合教學對語言及經(jīng)學有進一步研究,文字學方面的成績尤為突出,曾發(fā)表《與人論治小學書》、《毛詩正韻評》等文。他為人正直,仍不參與政事,但關(guān)心國家民眾命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之前,董必武以北大暑假旅行團名義托他幫忙在上海找住房,他即致函好友時在法租界博文女學任校長的黃學梅,得以借用校舍數(shù)間,解決了代表住宿問題,客觀上起了掩護革命活動的作用。1925年孫中山逝世,黃侃感慨萬千,寫下挽聯(lián):“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生襲中山稱,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王慶元:《黃季剛先生年表》,湖北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黃季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集》,1985年版,第171頁。大革命時期進步學生李俊民被湖北軍閥逮捕,黃侃親至省長蕭耀南處營救,使李得釋。

1926年8月,北伐軍進入湖北,武漢震動,學校停課,黃侃舉家遷漢口。同年9月,應(yīng)北京師范大學之聘,任教北師大,還兼授中國大學、民國大學課。翌年7月,長子早卒,他感傷至極。又因與同事吳承仕等不和,于9月赴奉天(今沈陽),暫充東北大學教師。一度與曾運乾等探討語言學問題,心情稍安,但對東北的寒冷氣候不太適應(yīng)。

1928年初,黃侃接受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稱中央大學,即今南京大學)之邀,至南京任該校中文系教授。在職八年,先后開設(shè)聲韻學、經(jīng)學概論、禮學略說、三禮通論、訓詁學講詞、唐七言詩式等課,并主辦國學特別研究班,親擬包羅多方面內(nèi)容的講目,可惜因過早離開人世而未能完全實現(xiàn)。他不僅重視教書,尤注意育人,常根據(jù)諸生特點具體指導(dǎo)攻讀方向與書目,多次書聯(lián)贈言給弟子,對他們的為人處世等均加關(guān)心。

在第四中山大學期間,黃侃以更大力量投入研究工作,有計劃地系統(tǒng)研讀有關(guān)古典文獻,為將來著書積累資料。《經(jīng)典釋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治通鑒》、《史通》、《太平御覽》、《漢書》、《宋書》、《南齊書》、《南唐書》、《魏書》、《明通鑒》、《清史稿》、《春秋繁露》、《樊南文集》、《癸巳類稿》、《唐文粹》、《桐江集》等,無不一一批點,“有所得,輒箋識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剝至不可識”章太炎:《黃季剛墓志銘》,《量守廬學記》,第2頁。。他讀書總是從頭讀到尾,絕不殺書頭(他譏諷那些讀書不能終卷或跳躍式地選讀部分句段的現(xiàn)象謂殺書頭)。有的一讀再讀,以至十數(shù)遍,《說文》、《爾雅》、《廣韻》則隨時翻檢,殆不能記遍數(shù),有的參閱各家注疏,輾轉(zhuǎn)比對,務(wù)求甚解。《清史稿》竟讀二年之久,《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歷經(jīng)初校、重批、改訂,標有九十四種符號,前后共用十余載時間,終于1930年完畢,解放后其子通過董必武呈送給毛主席,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fā)行。同期他還發(fā)表或撰有《日知錄校記》、《中國文學概談》、《略論漢書綱領(lǐng)》、《漢唐玄學論》等令人稱道的文章。

黃侃晚年側(cè)重訓詁學研究,不僅鉆研古代訓詁學書籍,逐一概述與品評;還對訓詁的定義、作用、范圍、方式、方法等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他指出訓詁就是用語言解釋語言;訓詁即文法;有互訓、義界(界說)、推因等方式,而互訓、義界均為不完全之訓詁,“完全之訓詁,必義與聲皆相應(yīng)”許嘉璐:《黃侃先生的小學成就及治學精神》,《量守廬學記》,第70頁。,即于形、音、義都給予注意;應(yīng)明了本有之訓詁(本義),也要知道后起之訓詁(引申義);并要分清獨立之訓詁與隸屬之訓詁,即說字之訓詁與解經(jīng)之訓詁的不同,小學家說字往往把一切義包括無遺,經(jīng)學家解文則只取字義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訓詁不單為解經(jīng),還適用于文史等諸多方面,實有打破經(jīng)學對小學束縛的思想。同時他又以大量訓詁實例使一些深奧難懂的古代文獻得以理解,救活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總之黃侃承前啟后,貢獻非凡,被推崇為“新訓詁學的開拓者”羅邦柱、周大璞:《黃侃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shù)成就》,《黃季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集》,第19頁。

在對待甲骨文、金文的態(tài)度上,黃侃與他的老師章太炎不同,章太炎完全加以否定,黃侃承認金、甲“斷缺之余,亦有瑰寶”陸宗達:《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量守廬學記》,第122頁。,主張進行研究,也勸弟子治文字學時拿金、甲作參考,但對當時從事甲骨文、金文工作的人多所非議。他曾搜集、看過一些有關(guān)金、甲的材料,同《說文》作了對照,由于對金、甲重視不夠,又因材料未備,沒有深入下去。

初到南京,黃侃的心情比較舒暢。時中大人才濟濟,中文系主任汪東是他的好友,此外他與知名教授陳伯弢、王曉湘、王伯沆、胡小石、汪辟疆等來往頻繁。他們結(jié)成上巳詩社,每遇春秋佳日,即聚集北湖、青溪、鐘山、棲霞、牛首諸地,飲酒歡歌,賦詩聯(lián)句,相互唱和,盡性游樂。如此三年,由于各遷新居,距離較遠,特別因為國難,社事乃止。當時南京政要中有黃侃不少熟人,他均疏而遠之,唯獨居正受軟禁時,他屢次探訪,后居正東山再起,出掌司法院,他竟不復(fù)往,以避攀附之嫌。不久汪東的弟弟(中共黨員)被徐州駐軍司令劉峙逮捕,求黃侃營救,黃侃致函居正,得居正之助,汪弟才幸免于難。

黃侃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早有警惕,還在濟南慘案時即作《勉國人歌》,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三天,他又無比憤慨地寫了《聞警》一首絕句,發(fā)出“早知國將亡,不謂身真遇。遼海云萬重,無翼難飛赴”程千帆:《憶黃季剛老師》,《量守廬學記》,第172頁。的正義呼聲。1932年“一二八”淞滬之戰(zhàn)爆發(fā),黃侃一度避戰(zhàn)北平(今北京),逢農(nóng)歷春節(jié),他極為沉痛,即興創(chuàng)作兩首七律,中有“殺節(jié)凋年慘慘過,惟將淚涕對關(guān)河”,“失巢佇吊依林燕,聚糝先憐在沼魚”程千帆:《憶黃季剛老師》,第172頁。數(shù)語,可見其“時時以國家民族為念”徐復(fù):《師門憶語》,《量守廬學記》,第150頁。。在北平曾組織興芒社,從事講學活動。同年夏重返南京,而憂郁的心態(tài)依然如故。

黃侃對時局過于悲觀,精神上長期受到壓抑,生活習慣不良,常熬夜少眠,縱酒無度,性情古怪,好斗氣,愛罵人,有瘋子之稱。這樣久而久之身體不堪承受,致患胃病,自1933年起胃痛時作。

1935年9月下旬,傳華北有改編教科書之說,黃侃大憤,又受涼,胃病發(fā)作。此后胃痛不止,有時終夜難寐,但他仍堅持授課和鉆研學問。同年10月6日農(nóng)歷重陽,上午他按常規(guī)挈子女甥婿到雞鳴寺豁蒙樓小坐,并賦詩:“秋氣侵懷興不豪,茲辰倍欲卻登高。應(yīng)將叢菊沾雙淚,漫藉清樽慰二毛。西下陽烏偏灼灼,南來朔雁轉(zhuǎn)嗷嗷。神方不救群生厄,獨佩萸囊空自勞。”黃念平:《憶父親》,《黃季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集》,第161頁。其他紀念文章講到此詩內(nèi)容略同,陽烏指日本侵略者。突覺胃痛劇烈,急返寓臥床,晚飯照舊飲酒,入夜因胃穿孔吐血如注,醫(yī)治無效,于10月8日去世。彌留之際還一再向家人詢問河北近況,并嘆曰:“豈國事果真不可為乎?”殷孟倫:《憶量守師》,《黃季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集》,第55頁。

黃侃述而不作,不輕易著書,章太炎屢促他從事寫作,他答以“年五十當著以紙筆矣”游壽:《敬業(yè)記學》,《量守廬學記》,第111頁。。他所遺留文字甚多,除前述各篇外,僅《說文》、《爾雅》、《廣韻》批語就達七十余萬言,另有文稿百余篇、詩詞一千四百余首、日記十余冊,及散見報紙雜志者不計其數(shù),但較完整、系統(tǒng)、成熟、具代表性的著作卻很少。他臨終前五日曾言:“余生前必不刻書,如有著述,身后門人為我成之。”章太炎:《黃季剛墓志銘》,《量守廬學記》,第2頁。1936年中央大學文藝副刊特辟紀念專號刊載黃侃授課講義及影響較深廣的文稿十九種,1964年由中華書局編為《黃侃論學雜著》出版。他的侄兒黃焯、子念田、女念容、婿潘重規(guī)均留心收集整理其遺篇,陸續(xù)輯成《說文箋識四種》、《爾雅音訓》、《廣韻校錄》、《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古韻譜稿》、《音學九種》、《文選評點》、《黃侃論學雜著續(xù)編》、《量守廬群書箋識》、《量守居士遺墨》、《黃季剛先生遺書》、《黃季剛先生手寫日記》、《量守廬詞鈔》、《黃季剛詩文鈔》等,絕大部分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臺北石門圖書公司、臺北學生書局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琼结县| 甘德县| 大英县| 沅陵县| 澳门| 衢州市| 淅川县| 广汉市| 陇西县| 古浪县| 科尔| 金湖县| 股票| 湘乡市| 巩留县| 平乡县| 科技| 庄浪县| 贵德县| 榆林市| 白水县| 剑川县| 绿春县| 资中县| 翼城县| 祥云县| 铁力市| 永善县| 诏安县| 巴林左旗| 绵阳市| 安塞县| 房山区| 万年县| 肥东县| 靖安县| 盐津县| 垣曲县| 新龙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