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胡愈之

胡序文

胡愈之,原名學愚,浙江上虞人,1896年9月9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三)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父為清末秀才,贊翊維新,熱心創辦新學,民國后曾任縣教育會長和首屆縣參議會議長。在父親影響下,他自幼就讀了譚嗣同的《仁學》等書,關心時事,認真閱讀新書報。父親和家庭的關懷使胡愈之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從而打下了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的思想基礎。1910年,胡愈之從縣高等小學堂畢業,次年越級考入紹興府中學堂實科二年級,時魯迅先生在校任學監,因而結下師生之誼。但下半年因患傷寒至1912年大病始愈,他不愿降級回紹興府中學堂,改入杭州英語專科學校,為考清華和留學歐美做準備。半年后學校因學生太少而停辦,這時家境衰落,父親要他學好中文,準備就業,于是跟隨紹興名宿薛朗軒學習中文,薛老師為人和治學都給胡愈之很大影響。1914年10月,胡愈之考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當練習生,是年十八歲。

練習生的工作十分艱苦,編排校印各種雜務都得干,胡愈之正是從什么都干中熟悉了出版工作的全過程。第二年,胡愈之專門從事《東方雜志》的編輯工作。當時的《東方雜志》還是一個資料性刊物,主要由編輯選譯一些國外的政治、經濟、學術、科技等資料,投稿很少。工作的需要,使胡愈之走上了刻苦自學的道路,他進夜校學習英語和世界語,并擠時間到商務的東方圖書館讀書。1915年開始,他就用英語和世界語翻譯資料,到1920年僅在《東方雜志》就發表了他著譯的文章三百余篇,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文學、科技等多方面,這表明他結合工作自學,學識有極大的提高。他在1920年3月發表的《相對性原理和四度空間》一文,證明他是最早把“相對論”介紹到中國的學人之一。他的翻譯能力,曾得到胡適的贊賞。20年代初,胡愈之已是一個出色的編輯、記者和著譯者,成為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的主要編輯。

胡愈之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是世界語運動的積極推動者,1915年他在報上發表第一篇文章:《世界語在學術上之地位》,就是宣傳世界語的。他與許多國家世界語者建立了通訊聯系,并擔任了環球世界語會的上海代理員。他和上海的世界語者重建了上海世界語學會,并任學會的領導,還與學會同人共同創辦世界語函授學校和世界語刊物《綠光》。五四運動中,胡愈之作為商務編譯所的職工代表,參加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在五四前后,他還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推動者,他和沈雁冰最早在商務提倡用白話文,促進商務革新。他還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鄭振鐸共同編輯《文學》旬刊,推動新文學的發展。他還與同鄉一起創辦了上虞第一張報紙《上虞聲》,在家鄉傳播新思想。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胡愈之和商務同人鄭振鐸、葉圣陶等一起創辦了《公理日報》,作為反帝愛國運動的重要輿論陣地;他負責出版的《東方雜志五卅事件臨時增刊》,發表有他的《五卅事件紀實》長文,指出五卅運動是“中華民族要求獨立與生存的大抗爭的開始”。1927年3月,上海工人為配合北伐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商務工人是起義的重要力量,胡愈之積極支持工人的起義,并在起義勝利后,作為上海編譯出版工會的代表出席上海人民代表大會。但這時卻發生了“四一二”政變,4月13日,胡愈之在寶山路上目睹了國民黨軍隊殘酷屠殺工人群眾的暴行,義憤填膺,當晚就寫了一封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信,邀請鄭振鐸等幾位好友共同簽名,即送《商報》公開發表。這一行動后來被周恩來同志贊為“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大無畏的壯舉”。

胡愈之的抗議信引來了反動派對他的忌恨,為免遭迫害,他不得不于1928年初流亡法國,進巴黎大學學國際法,還進新聞專科學校學新聞。在學習的同時,他對歐洲各國社會狀況做深入調查,并曾到英國、比利時參加國際世界語大會。當時正值世界資本主義發生嚴重經濟危機,胡愈之更清楚地看到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也促使他潛心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對歐洲現實的考察和深入理論探索,胡愈之拋棄了對資本主義的幻想,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1930年底,由于法郎對中國銀元比價上升,使留學經費難以為繼,胡愈之決定從陸路經蘇聯回國,在蘇聯世界語學會的幫助下,他在莫斯科逗留了七天,參觀了工廠、農場、學校、托兒所、商店等,接觸了各方面人士。剛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蘇聯,顯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更堅定了他社會主義救中國的信心。1931年2月,胡愈之回到上海,不久就寫下了《莫斯科印象記》。此書沖破國民黨政府封鎖,真實地報道了社會主義蘇聯的進步與成就,受到廣大進步青年的歡迎,一年之內就再版了五次。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胡愈之立即著文提出了絕交宣戰的抗日主張,他在《生活》周刊上的文章,有預見地指出:“日本對我國東三省的強暴侵略行為,亦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2年“一二八”,日寇進攻上海,商務被毀于戰火而停業,胡愈之進了法國哈瓦斯通訊社在上海的遠東分社,任該社中文部編輯和記者。8月商務復業,胡愈之以承包方式主編《東方雜志》,他在復刊詞中指出:“以文字作分析現實指導現實的工具,以文字作民族斗爭社會斗爭的利器,我們以此求本刊的新生,更以此求中國知識者的新生。”《東方雜志》成為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陣地,但卻不見允于統治當局,僅半年胡愈之就被解雇而離開商務。

共同的抗日愿望,使胡愈之和鄒韜奮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離開商務后,胡愈之就積極為《生活》周刊寫稿,并幫助鄒韜奮創辦了生活書店。1932年12月,由宋慶齡、楊杏佛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以反對專制統治和營救愛國政治犯,胡愈之和鄒韜奮一起參加了“同盟”的活動,均被推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反動派對“同盟”的活動恨之入骨,7月,特務在租界殺害了“同盟”領導人楊杏佛,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同盟”被迫停止活動,鄒韜奮也出國暫避,胡愈之因有哈瓦斯通訊社的掩護,得以留在上海。在革命事業不斷遭受挫折,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情況下,胡愈之經受了考驗,1933年9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黨直接領導下,胡愈之全力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爭。鄒韜奮出國,胡愈之接替他擔起了《生活》周刊編務和生活書店建設的工作。在反動派加緊文化圍剿的情況下,他力圖把生活書店建設成為堅強的革命文化堡壘,以更好地開展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他在《生活》周刊發表《民眾自己起來吧!》贊揚福建人民政府,并號召人民起來斗爭,因此,《生活》周刊被勒令停刊。但他立即又請杜重遠出面,登記出版《新生》周刊,以替代《生活》周刊。他又策劃聯絡創辦了《文學》、《譯文》、《太白》、《世界知識》等多種進步刊物在生活書店出版,也使魯迅等一大批作家和生活書店建立了聯系。他積極充實生活書店的編輯力量,編輯出版社會科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使生活書店迅速發展。

1935年,日寇向華北進逼,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5月,《新生》周刊因登載《閑話皇帝》一文,日本侵略者借機挑釁,聲言文章侮辱了日本天皇,要國民黨政府查辦,國民黨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令《新生》停刊,還判主編杜重遠十四個月徒刑。胡愈之在“新生事件”中進行了積極斗爭,揭露日本的侵略陰謀,揭露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號召大家組織起來,掀起抗日救國新高潮。他在文化界積極串聯,與沈鈞儒、鄒韜奮共同商討成立救國會,他還通過杜重遠共同做張學良將軍和東北軍人士的工作,爭取東北軍反蔣抗日。年底,上海文化界、婦女界等各界救國會相繼成立,爭取東北軍的工作也取得成效。“一二九”運動掀起了抗日救國新高潮,也使救國會組織迅速推向全國,1936年6月,全國各界救國會成立,胡愈之沒有公開擔任救國會的職務,但卻是實際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10月19日,魯迅逝世,由救國會組織治喪,胡愈之是治喪委員會的秘書長,是葬禮的具體組織者,使葬禮成為一次群眾性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動,這反映了人民群眾強烈抗日的要求,也表現了救國會的力量。1936年11月,南京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國會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位領袖,以鎮壓救國會的救國運動,這就是“七君子”事件。胡愈之是營救“七君子”的主要組織者。首先發動了廣泛的群眾抗議活動,利用一切可用的輿論工具,發表國內外聲援“七君子”的函電,迫使當局不得不公開審判“七君子”。接著他又組織一批知名律師來為“七君子”辯護,在法庭內外都把反動派駁得理屈詞窮。胡愈之還親自寫了《愛國無罪聽審記》一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政府迫害愛國人士的丑惡面目。最后,胡愈之又請宋慶齡、何香凝牽頭,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入獄運動。西安事變之后,南京政府釋放了“七君子”,取得了斗爭的勝利。

“七七”抗戰爆發,國共兩黨終于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上海也組織了有各方面人士參加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胡愈之被推為協會常務理事和宣傳部副部長。協會主要領導由國民黨市黨部的人擔任,以控制協會的活動,但也為共產黨和左派人士公開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造了條件。胡愈之參與創辦了國共兩黨合辦的《救亡日報》,他又以協會名義成立國際宣傳委員會,由他任主任,組織進步記者提供新聞,又通過上海八路軍辦事處提供共產黨八路軍抗日的消息,編成新聞稿,向外國記者和華僑報刊發布,第一次為共產黨八路軍開辟了對外宣傳的渠道。

胡愈之還把救國會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組織起來,每星期一晚上以聚餐形式在一起,共同商討抗日工作,這個聚餐會在上海陷落后發揮了重大作用,就是通過他在租界開展了救濟難民的工作,創辦《集納》、《譯報》等報刊繼續開展抗日宣傳,還辦了社會科學講習所訓練抗日救亡團體的骨干,也是通過聚餐會籌集了啟動資金,胡愈之成立“復社”,出版了《西行漫記》,后來又在這基礎上,出版了二十卷巨著《魯迅全集》,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

1938年4月,胡愈之為籌集《魯迅全集》出版經費而離開上海到武漢,周恩來同志要他留下參加國共合作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工作,他任政治部三廳五處處長,主管文化宣傳工作,由于國民黨的限制,工作很難展開,但胡愈之以上海國際宣傳委員的經驗,與范長江和青年記者學會研究策劃,以合作社形式成立國際新聞社,這是繼《新華日報》后,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的又一重要新聞機構。武漢陷落,胡愈之離開軍委會政治部,到桂林開展抗日文化工作。胡愈之作為救國會代表,和廣西當局建立了良好關系,被聘為廣西建設研究會的委員和該會文化部副主任。他又把在桂林的救國會核心人物組織起來,搞了一個聚餐會,共同商討發展桂林抗日文化工作。這時國際新聞社也搬到桂林,胡愈之作為領導人之一,積極出謀劃策,使國際新聞社迅速發展,發出的新聞專論稿被全國各地報刊采用,香港分社還向海外華僑報刊供稿,編印了英文的《遠東通訊》發往國外。胡愈之又代表救國會和廣西建設研究會合作創辦了文化供應社,擔任編輯部主任,出版了《抗戰建國辭典》,編了一套通俗百科知識的《國民必讀》小型文庫,文化供應社很快成了后方重要的抗日文化機構。胡愈之還為在桂林的生活書店和《救亡日報》做了許多工作。

因形勢變化,1940年7月下旬,胡愈之離開桂林到香港,不久應《南洋商報》之聘,到新加坡任該報編輯主任。南洋僑胞是愛國的,以陳嘉庚為首的南僑籌賑總會,為國內抗戰籌集物資和人員作了很多貢獻,《南洋商報》與陳嘉庚關系密切,胡愈之辦報方針就是支持陳嘉庚和南僑籌賑總會,團結廣大僑胞共同抗日。他到職后寫的第一篇社論就指出:南洋和中國的敵人都是日本,廣大南洋僑胞起來抗日,就是保衛中國,也是保衛南洋。胡愈之以愛國民主人士立場呼吁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要求實行民主改革,澄清吏治,開放言論。胡愈之所撰多篇社論道出了廣大華僑的心聲,使《南洋商報》銷路大增,也推動了南洋華僑抗日民主運動發展,增進了胡愈之和陳嘉庚及廣大僑胞的友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胡愈之邀集文化界人士成立了華僑文化界戰時工作團,郁達夫任團長,胡愈之任副團長,辦了青年戰工干部訓練班,開展廣泛的抗日宣傳活動,接著以陳嘉庚為主席的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成立,胡愈之是執行委員兼宣傳主任。在抗敵動員總會組織下,成立了數千人的華僑抗日義勇軍,武裝保衛新加坡。但英國殖民當局沒有抗日決心,很快就向日軍投降,1942年2月,胡愈之和文化界人士及愛國僑領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

胡愈之輾轉到了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叫巴雅公務的小鎮,郁達夫等一些文化界人士也集中到這里,他們隱姓埋名住了下來,以釀酒和制肥皂來維持生活。胡愈之還把文化界的難友組成一個同仁社,共同學習印尼語言,了解印尼社會和歷史,分析戰爭形勢,互相鼓舞斗志。1944年2月,郁達夫真實身份被日寇發覺并受到監視,郁達夫叫胡愈之趕快離開,胡愈之由蘇西轉到蘇東,在棉蘭附近的完達山上住下,一直到日本投降,而郁達夫卻在日本投降時被殺害了。

1945年9月底,胡愈之回到了新加坡,國內正面臨著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大決戰。他決定留在新加坡,開辟文化宣傳陣地,團結南洋僑胞開展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靠僑胞幫助,他創辦了新南洋出版社,先是代銷國內的進步書刊,12月由他主編出版了《風下》周刊,刊物成為青年學習和認識世界最好的精神食糧。他還利用刊物辦起了自學輔導社,幫助有志青年自學成才,編寫自學課本,并請名家為學員批改作業,使參加自學輔導社的學員提高文化和政治素質,成為華僑青年中重要進步力量。在胡愈之努力經營下,新南洋出版社迅速發展,成為進步文化宣傳陣地。

1945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救國會是“民盟”成員組織,胡愈之作為救國會創建者和領導者,受“民盟”中央委托,在南洋建立和發展民盟組織。胡愈之和華僑知識界人士及愛國僑領都有密切聯系,在他積極動員下,很快把華僑中進步愛國人士吸引過來。1947年9月底“民盟”馬來亞支部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民盟”馬來亞支部,胡愈之任支部委員,馬來亞“民盟”成為接受共產黨領導,堅決反對美蔣反動統治的重要力量。

國內全面內戰爆發,南洋的愛國民主勢力和獨裁反動勢力之間的斗爭也日趨激烈,僅有的新南洋出版社和《風下》周刊已難適應革命宣傳輿論的需要,胡愈之與愛國僑領磋商,決定創辦一張大報,作為華僑愛國民主派的喉舌,以擴大革命宣傳陣地。1946年11月,日出八大版的《南僑日報》誕生,胡愈之是董事和社長,負責言論方針和編輯事務,《南僑日報》頗有戰斗力和吸引力,很快在南洋華僑中產生巨大影響,被讀者譽為“民主堡壘”、“公眾喉舌”。

1948年4月,胡愈之到香港向黨組織和民盟中央報告工作,這時英殖民當局頒布了“英屬海峽殖民地緊急法令”,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非法,也取消了“民盟”,胡愈之已不能回新加坡了。中國共產黨“五一”發出了召開不包括國民黨反動派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胡愈之奉命回黨中央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1948年8月,胡愈之與沈茲九離港北上,經韓國到大連,進入解放區,9月底到達黨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坡。黨要他繼續做統戰工作,并為新政治協商會議做最初的籌備工作。胡愈之和已到解放區的“民盟”成員共同成立了“民盟”華北解放區第一小組,為迎接大批民主人士到來做準備。北平解放后,“民盟”總部遷至北平,成立“民盟”總部臨時工作委員會,胡愈之是“臨工委”委員,受命籌辦“民盟”機關報,1949年6月,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光明日報》出版,胡愈之為主編。胡愈之還作為“民盟”代表參加了新政協籌備會和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新中國成立后,胡愈之是“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副主席、代主席,一直是“民盟”擔負實際工作的主要領導。胡愈之還作為“民盟”代表參加歷屆全國政協,任常委和五屆政協副主席。還被選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六屆人大副委員長。胡愈之還擔任過出版總署署長,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長等政府領導工作。他也是外交學會、對外友協、世界語協會等人民團體的領導者,為人民外交和世界語運動發展做了許多工作。

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逝世。


主要參考資料

胡愈之:《我的回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費孝通等著:《胡愈之印象記》,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6年第2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上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上虞文史資料》第6輯《紀念胡愈之專輯》,1991年版。

胡愈之著:《胡愈之文集》第1—6卷,三聯書店1996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英德市| 社旗县| 疏勒县| 乌苏市| 吉隆县| 白水县| 大埔区| 商南县| 沾益县| 东源县| 罗源县| 沾化县| 将乐县| 沙河市| 铜梁县| 章丘市| 张北县| 会理县| 句容市| 革吉县| 福鼎市| 响水县| 巩留县| 安平县| 开封县| 炎陵县| 沁水县| 瑞丽市| 镇坪县| 蛟河市| 潮州市| 南阳市| 新兴县| 南靖县| 赤水市| 同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奎屯市| 沅陵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