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646字
- 2021-03-04 18:14:04
胡瑛
胡瑛,原名宗琬,字經武,1884年(清光緒十年)生。原籍浙江紹興,其父以知縣候補湖南,胡瑛隨父兄至湘。幼年時,父兄先后去世,家境貧寒,靠母親雷氏女紅、浣洗為生;并依其兄之友魯竹巖居桃源,故多稱其為湖南桃源人。戊戌變法前夕,胡瑛去省垣讀書,接觸到維新思想。不久變法失敗,他目睹民族危機嚴重的現實,產生了救亡圖存的愛國思想。
1903年夏,黃興從日本留學歸國,在長沙明德、經正學堂執教,“課余之暇,時向學生灌輸革命學說”。胡瑛以優異成績考入經正學堂,受黃興革命思想影響,亦常在校進行革命宣傳。是年11月4日,黃興邀集歸國留日學生和進步知識分子胡瑛、劉揆一、陳天華、宋教仁等十余人以設觴祝三十歲壽為名,召開華興會的準備會議。黃興在會上提出“吾人發難,只宜采取雄據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并建議“諸同志對于本省外省各界與有機緣者,分途運動,俟有成效,再議發難與應援之策”
。胡瑛等人均表贊同。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于長沙,黃興被公推為會長,胡瑛是華興會最早最年輕的骨干分子。
同年3月,胡瑛持黃興介紹信去武昌吳祿貞處,組織華興會鄂支部,胡任總理,負責結納同志,運動武陽夏三鎮新軍。他結識了湖北革命志士劉靜庵、曹亞伯、呂大森、張難先等,并與他們共商革命方略,一致主張“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加入行伍不可”。于是胡瑛與張難先同入工程營當兵,在士兵中秘密散發《猛回頭》、《革命軍》、《孫逸仙》、《黃帝魂》等進步書籍,還通過飯后聚集在操場上講歷史故事的形式,激發士兵們的愛國思想和革命覺悟。“瑛年少英挺,善詞說,聞者莫不感動。”
5月,胡瑛與同營的朱子龍、陳從新、雷天壯等以及學界的呂大森、曹亞伯、歐陽瑞驊等,在武昌斗級營同慶酒樓集會,商議組織革命團體。7月3日,科學補習所在武昌多寶寺街成立,胡瑛因運動軍隊有功,又是科學補習所的發起人和組織者,被選為總干事。
科學補習所成立不久,黃興由滬抵鄂,告以湖南擬于陰歷十月初十(陽歷十一月十六日)慈禧70歲生辰日起義。補習所會員一致表示贊成,當即約定由湖南發難,湖北響應。胡瑛等對響應長沙起義一事做了周密的部署,把華興會分給湖北的槍支彈藥從湖口運回武昌。不料長沙起義事泄,科學補習所受到牽連。幸虧事先得到黃興密電,胡瑛與王漢及時把槍械轉藏于漢陽鸚鵡洲,劉靜庵銷毀文件冊據,張難先則通知其他同志遠走避禍。但該所被封,同志星散,胡瑛與王漢則遷居鸚鵡洲。嗣后他們看到此案已經了結,又重新在暗中恢復活動,胡瑛任漢口《大江報》及《夏報》主筆。
1905年初,清戶部侍郎鐵良南下搜括東南各省財賦,歷經蘇、浙、皖、贛而抵鄂,胡瑛、王漢等憤而密謀殺之,先擬在漢口大智門車站狙擊,待他們趕到時火車已開走,又追至河南彰德,王漢用手槍連擊數發不中,衛兵搜捕急,王漢恥于就刑清廷,毅然投井自殉。胡瑛偽裝行商,設法收其尸殮葬。然后胡瑛又尾隨追至北京,因鐵良隨從戒備森嚴無從下手,遂返回武漢。是年春,胡瑛東渡日本留學,先就讀于東京士官學校,后轉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日本,胡瑛積極進行革命活動,被選為學生聯合會會長。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胡瑛加盟,當選為評議員。《民報》創刊后,胡瑛常為之撰稿,并協助張繼負責編輯工作。胡瑛與同鄉宋教仁、覃振有名于當時,被譽為“桃源三杰”。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遭到中國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胡瑛與陳天華、秋瑾等人曾提出全體留學生罷學歸國的主張。后經辯論,為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之便,繼續留日學習。
1906年12月,萍瀏醴起義爆發后,經孫中山選派胡瑛與梁鐘漢、朱子龍等人回國,同日知會領導人劉靜庵等在武漢謀議響應。但事為留日學生郭堯階向巡警道馮啟鈞告密,胡瑛等八人于1907年1月8日被捕。胡瑛被捕后,宋教仁得信告知孫中山設法營救,于1月23日以留學生總會和湘、鄂兩省名義致電湖廣總督張之洞,要求釋放胡瑛。
胡瑛是湖北革命機關的中堅分子,被捕后官方亟謀殺害他,但又苦于沒有證據,雖嚴刑逼供亦無濟于事。奸人密報胡瑛與張難先關系極其密切,清吏乃對張施以毒刑,逼他吐露胡瑛的活動消息。張只承認自己是革命黨,對胡瑛半字不提。胡瑛在獄中堅毅不屈,曾做絕命詩云:“昆侖紫氣郁青蒼,種禍無端競白黃。仗劍十年悲祖國,橫刀一笑即仙鄉。河山寂寂人何在,歲月悠悠恨更長。我自乘風歸去也,眾生前途苦茫茫。”此案一直拖到1909年夏才宣判,胡瑛被判永遠監禁之刑。張難先于1907年5月因病保釋出獄后,常到獄中探望胡瑛,飲酒畫梅共抒情志。事后胡瑛曾贈張難先一詩,以志這一段同患難的歷史:“吾道消沉久,多君獨苦行。窮交肝膽在,高義死生輕。憂患逢知己,艱難見世情。十年家國淚,今日共心傾。”
胡瑛雖然被羈押在獄中,但有在北京的吳祿貞、程家檉的照應,在海外的黃興、楊毓麟的關心,在武昌的詹大悲替他料理一切事務,所以還不算十分痛苦。典獄員談國華看他一表人才,善言詞、能詩文,就把自己的女兒許給他,對他特別優待。因此胡瑛在獄中,行動也比較自由,常與獄外的革命同志會晤交談。1911年1月,蔣翊武等人在武昌組織文學社,胡瑛亦自獄中參加。文學社長蔣翊武和評議部長劉堯徵常到獄中同胡瑛商量大事,胡瑛成為文學社暗中的指導者。2月,譚人鳳受黃興委托到武漢聯絡革命力量,與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李長齡、羅良駿等人在武昌府獄胡瑛處聚會。初見面時,譚人鳳看到蔣像田舍翁,李像老學究,羅像貴公子,心里不高興。胡瑛解釋道:“子勿誤,湖北黨人具有百折不回志氣,本社尤埋頭苦干,不以外觀夸耀者也。”譚人鳳才改變了態度。后來在文學社與共進會的聯合過程中,胡瑛極力促進,當選為政治籌備員。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翌日胡瑛被迎出獄,12日被推為湖北軍政府外交部長。14日,漢口軍政分府成立,詹大悲受命為主任兼管軍事處,邀請胡瑛渡江辦理外交事務。胡瑛常與詹分訪各國領事,并親臨前線指揮革命軍抗擊清軍。12月中旬,胡瑛作為南北議和的特派代表去上海同唐紹儀等談判,旋又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湖北代表的身份到南京參加各省代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1日,胡瑛被任命為山東都督,于2月在煙臺就職。但這時山東實權仍操在清巡撫張廣建手中,不承認胡為都督,文電中只稱“胡經武先生”或“胡經翁”。張廣建為擠走胡瑛,向袁世凱建議:“胡瑛才氣有名于時,與黃為至戚,其占據煙臺,本以掣直、東之大勢;只以共和宣布,不得顯逞其雄圖,其心恐有所未甘。如或優禮胡瑛,調京畀以要差,俾就鈞座范圍,則東省可紓,大局可定。”袁世凱采納了這個建議,免去了胡瑛的都督職務,調他至北京,任新疆青海屯墾使。
是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胡瑛為二十九名參議之一。12月至翌年初的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獲得了壓倒多數的席位,胡瑛當選為湖南參議員。“宋案”發生后,袁世凱加緊準備用武力討伐國民黨。胡瑛原是南京臨時政府內閣簡任名單上的議和參贊,又是國民黨在北京的要人,為了避禍他只身潛往上海,與黃興一起進行“二次革命”。失敗后,隨黃再次逃亡日本。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胡瑛、李根源、李烈鈞等人在東京成立“歐事研究會”,主張在歐戰的形勢下,暫時停止革命活動,以免妨害袁政府之對日外交,實行舉國一致御侮。是年年底,胡瑛回到北京。其時袁世凱正加緊籌謀復辟帝制,召集總統府及參議院中的親信商討改變國體進行程序。楊度等獻策,“謂宜賄買當今失意窮困之老革命黨員,使之上書勸進,以表示舉國人一致擁戴之公意”。袁深表贊同。1915年8月,楊度拉胡瑛及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等人成立籌安會,為袁登基制造輿論。1916年7月14日,總統黎元洪發表懲辦帝制禍首命令,胡瑛因被認為對辛亥革命有功,未在帝制禍首之列。
袁世凱死后,胡瑛恍然有悟,重新走上資產階級革命道路。1917年7月,孫中山從上海到廣州,揭起護法的旗幟,各地護法勢力紛紛響應。胡瑛與張學濟等在湘西成立護法軍政分府,胡任護法軍湘西招撫使。后湘西護法軍與唐繼堯聯系改稱靖國軍,胡任第三軍軍長。1919年8月,胡瑛去廣州軍政府運動軍費,被任命為軍政府顧問。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夕,孫中山派胡瑛北上,聯絡直系將領胡景翼、馮玉祥。不久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岳等部協同發動北京政變,使直系曹錕、吳佩孚的統治迅速瓦解。1925年1月胡景翼督豫,胡瑛到開封任總參議。北伐戰爭前夕,胡瑛被蔣介石任命為廣東國民政府駐山西代表。北伐軍推進到河南后,胡瑛請閻錫山響應北伐,截奉軍后路。
后來在蔣、馮、閻、桂四派混戰時,閻錫山曾任命胡瑛為第十路總指揮,去上海運動蔣系第五師師長劉世鈞倒戈反蔣。蔣介石發覺后,下令通緝胡瑛,胡遂逃往漢口。1931年夏長江大水,胡之寓所為水浸,遷居樓上數月,患水腫病。“九一八”事變后,覃振等向蔣介石建議取消對胡瑛的通緝,讓他去日本游說在野黨和反戰人士,設法阻遏日本政府擴大侵華步驟。蔣認為胡可以利用,遂令其至南京。胡瑛擬病愈后再東渡日本,住進南京中央醫院。但因手術不良,瘡口潰爛,于1932年11月病故于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