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494字
- 2021-03-04 18:14:04
胡政之
胡政之,名霖,字政之,以字行,筆名冷觀、靜觀,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生,四川華陽(今屬成都市)人。是一位以“文人論政”,希望實現其振興中華理想的愛國報人,著名報業企業家。其父胡登崧是舉人,他幼年隨父宦游安徽,少年時就讀于安慶高等學堂,學習勤奮,打下了很好的古文根底。其父病逝后回到家鄉,1905年赴日留學。在日本初讀于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嗣入帝國大學法科,在日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
1911年,胡政之學成回國,先在上海為一家館教英文,后通過律師考試,與友人共辦律師事務所。嗣在河南淮陽任法庭刑事推事,不久任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庭庭長。1912年,他在上海服務于于右任的民立圖書公司,并以“冷觀”的筆名投稿于《民立報》。翌年,胡政之和張季鸞在《大共和報》工作,擔任總編輯,還兼課于吳淞中國公學講授法律。1914年他去北京,在某大學教法律,并兼《大共和報》駐京特派員。翌年前往東北吉林任法院推事,不久被吉林巡按使王揖唐選任秘書長。
1916年,胡政之隨王揖唐回到北京,任內務部參事。與安福系軍閥關系日益密切,與中外各界上層人物多有交往。10月,經徐樹錚的推薦,入天津《大公報》任經理兼編輯。張勛復辟時,助安福系討伐,銷路大增。他審時度勢,以“冷觀”的筆名發表社評,又在《大公報》辟思想專欄介紹西方文化。天津《大公報》一時頗有起色。1919年1月,他被《大公報》派往法國采訪巴黎和會,成為和會唯一的中國記者,撰寫大量獨家消息,發表文章及專電,刊載在《大公報》上,隨后考察歐洲各國新聞事業,走訪各國通訊社。皖系在直皖戰爭中失敗,《大公報》營業不振。1921年春回國后,胡政之離開《大公報》,應林白水之聘任北京《新社會報》總編輯。未幾因與林意見不合離京去滬,經徐樹錚保薦由盧永祥出資,辦國聞通訊社。
胡政之主持國聞通訊社,力圖辦成全國最大的新聞通訊機構。當時國內許多通訊社只是掛名,且被一些人作為敲詐工具。胡政之在歐洲考察新聞事業時,即遍訪法國哈瓦斯社、德國漫爾夫社、英國路透社及意大利司丹法社等,決心回國辦好一家全國性的通訊社,以爭取中國新聞報道的獨立性。1924年秋,他設國聞通訊社總社于上海,此后陸續于天津、北京、奉天(沈陽)、漢口、長沙、重慶、廣州、貴陽等地設立分社,于各地聘請兼職通訊員,且有國外的美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聯合社等訂稿,成為具有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大通訊社。
胡政之常往來于京、津、滬三地,廣泛采訪總統府、督軍署、國會以至巡警崗亭、廟會、飯館、澡堂、妓院等等。有時清晨四五點鐘在北京崇文門看槍斃人的告示,等到電報局一開門就發電報,及時報道新聞。起初每天發稿六七千字,后來多至萬余字,靠能力與交游以稿件賺得自給自足,一時生氣勃勃,其個人的名聲在新聞界鵲起。
但是好景不長,國聞通訊社因盧永祥戰敗,經濟上失去支持,乃于1924年8月在葉楚傖、潘公展等國民黨人的協助下,再創《國聞周報》作為附屬事業。該刊內容有時論、專論、通訊、一周述評、掌故、文藝、詩海等。既有言論、新聞,又有文藝,每期發行達五萬份。繼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之后,成為當時國內最有影響的周刊。
1925年11月,天津《大公報》因經濟困難而停刊。胡政之與張季鸞、吳鼎昌商議,決定擴充《國聞周報》以資助國聞通訊社;同時準備接辦《大公報》,遂將《國聞周報》和國聞通訊社遷天津。翌年6月,與吳、張共同組織新記公司接盤《大公報》,于9月1日正式復刊,日出對開一張。他們堅持“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由胡政之掌握報社經營的全局并參與社評言論,擔任經理兼副總編輯。他總管報社經營的全局,從發行、廣告、會計到印刷事務,以及考查記者、編輯、地方通訊員的工作,各種具體事務無所不管;同時,除參與《大公報》社評的議論(有時也撰稿)外,還要為國聞通訊社發新聞稿。他每日七八點鐘去報館,著重了解發行和廣告情況,閱讀報紙,下午督促編輯和訪員工作。晚上與吳鼎昌研究社務及分擔社評寫作,每天要忙到半夜。他重視人才,善用人才。1928年9月,胡游訪東三省,以“冷觀”筆名發表游記數篇,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使國人引發對東北的關注。其后兩年間,他再游東北,又發表通訊和游感文章多篇。
“九一八”事變后,《大公報》進入發展時期,為了擴充報紙的內容,胡政之力主運用社會力量辦報。1933年9月,他與張季鸞去北平宴請文化教育界名人蔡元培、胡適等人,開辟《星期論文》專欄;之后又相繼增出圖書以及哲學、教育等各類周刊,充實報紙的版面。
在全國抗日愛國運動高漲之初,胡政之認為我國國力薄弱,國內政局欠穩,主張對日暫緩抗戰,贊成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其言論偏袒蔣介石,為此《大公報》曾被投擲炸彈。胡政之不正視抗日,而積極于宣傳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1933年起,他派畫家趙望云赴河北農村,以寫生畫報道農民情況,并派人普遍調查農民狀況,在報上宣傳民生問題。“塘沽協定”之后,華北危機日益嚴重,他對抗日態度開始積極,在“九一八”事變四周年時,他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寸進尺,勉勵國人要發奮自強。北平“一二九”運動爆發,他一面勸當局勿使其政治化,一面勸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紀律的活動,不要妨礙學業。胡政之目睹日本侵略日亟,華北有不保之虞,與張季鸞等籌謀對策,于1936年4月在上海增出《大公報》滬版。與此同時,他將《國聞周報》遷滬;并擬于漢口、廣州、重慶、西安增設《大公報》分館,計劃向全國發行《大公報》。為此,他到廣州考察,并派員去漢口、西安籌辦,準備向工商界招股。在他赴日本考察報業回國后,還打算設立研究部,以適應《大公報》“注重國民經濟”、“報道民生疾苦”及“科學實用”等要求。后均因抗戰爆發而使計劃落空。
“七七”事變后,胡政之誓言堅決抗日。上海在“八一三”抗戰后于11月淪陷,胡政之與張季鸞等決定上海《大公報》停刊,將部分機器運往香港,出版香港《大公報》。1938年春,他離漢去港籌辦香港版。8月《大公報》港版出版,胡政之在創刊號上說:“這一年的嚴重外患,毀了我們國家人民多少事業,本報是民族事業的渺小一分子,當然亦不能例外。然所幸者,不獨心不死,人亦未死,雖然備受艱危,而一支禿筆始終在手不放。”表達了《大公報》同人“文章報國”的意念。之后他又籌辦桂林版,還計劃出版昆明版,而以香港作為其事業的基地。翌年3月15日,《大公報》桂林版發刊,他常去桂林主持工作。1941年9月,張季鸞病逝后,他由桂林趕回重慶料理喪事和主持社務,設董監事聯合辦事處,任主任,總攬《大公報》全局,同時成立社評委員會,任委員。1941年12月香港被日本侵占,他撤至桂林,后去重慶,遞補張季鸞遺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后續任第四屆參政員。1943年9月,他宣布《大公報》同人公約,仍以“不私、不盲”為社訓。同年11月,入憲政實進協會為會員。是年冬,他以無黨派社會賢達代表,為中國訪美團成員;翌年9月,參政會組織延安視察團,他亦為成員之一。胡政之著手制訂《大公報》戰后發展藍圖,計劃將來在津、滬、渝、穗四地同時出版《大公報》。1945年4月,他任中國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代表,會后在美國洽購機器設備、紙張并延攬人才,還計劃在美洲創辦《大公報》。
抗戰勝利后,胡政之由加拿大回國,致力于《大公報》津、滬兩版的復刊,并擬在廣州設館。1946年春,他到上海主持上海總館的工作,改設大公報社總管理處,于臺灣發行航空版,計劃增設廣州版,準備建立一個強大的報業集團。當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之時,他以社會賢達身份為會議代表,在會議中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交往甚多。1947年11月,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逼胡政之參加。他感到左右為難,只去報個到,但未參加大會。胡政之在激烈的國共兩黨斗爭中,主張站在中間立場,力求不偏不倚。國民黨及蔣介石不滿于《大公報》的這種態度,對《大公報》不斷施加壓力,經常無故逮捕記者,在言論上亦多加指責。胡政之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統治日益不滿,而國民黨當局更加加緊新聞控制。眼看《大公報》津、滬、渝三館的業務無從發展,為了勉力維持下去,他在總管理處下設立營運委員會、設計委員會、國聞出版社、購料委員會及海外部等機構,盡力在大動蕩的局勢中掙扎。嗣后,胡政之對國民黨的統治絕望,認為“國民黨政權已窳敗到不可救藥,新的局面必當出現”。但又認為自己將為共產黨所不容,所以想在香港闖出一條生存之路,便于1948年1月去港復刊《大公報》港版,在美國創辦《大公報紐約雙周》。3月香港《大公報》正式復刊。一個月后,胡政之病倒,患肝硬化癥。
不久胡政之到上海治病,1948年4月14日病逝于滬。
主要參考資料
周雨編:《大公報人憶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陳紀瑩:《胡政之與大公報》,香港掌故月刊社1974年版。
鄭仁佳:《大公報三巨頭之一胡霖》,臺北《傳記文學》第5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