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701字
- 2021-03-03 17:35:46
第八章 孟子——儒家哲學思想向唯心主義的發展
孟子(約公元前371年—前289年)名軻,鄒人(今山東省鄒縣)。他在戰國時代,是一個很有名的游士,“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所到之處,國王都以賓客相待。他“上說下教”,志愿很大,自負甚高。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孟子·公孫丑下》)但是他總沒有機會參加實際政治。他的學生們記載他的言論,成為《孟子》七篇。
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國與國之間兼并戰爭更加激化了;新舊勢力的斗爭也更加尖銳了。這時,一方面,舊的奴隸主的統治進一步瓦解了;另一方面,在地主階級陣營中出現了以法家為代表的激進派,許多國家的上層統治者采納了法家的學說,加速了封建化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在關于如何使中國封建化的問題上,儒家和法家兩派展開了尖銳的斗爭。以法家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是地主階級中的激進派;他們主張通過兼并戰爭和暴力堅決打擊舊勢力,由此完成封建制的變革和中國的統一。以儒家為代表的從奴隸主貴族轉化的地主階級是地主階級中的保守派;他們反對使用暴力和兼并戰爭,主張采取溫和的說教的妥協辦法,改變生產關系并完成中國的統一。孟子就是后一路線的典型代表。
孟子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他自己說,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學孔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他繼承了孔子的哲學思想,但把它發展為更明確的唯心主義。他也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方面的事業,但就他的時代來說,保守的方面更加突出了。他把孔子的學說向右的方面發展了。在當時的思想戰線上,他不僅反對法家和兵家,而且反對墨家,反對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以及以楊朱為代表的道家,鮮明地表現了當時地主階級保守派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