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1468字
- 2021-03-03 17:35:45
第五節 法家思想的特點
新興地主階級是將要代替奴隸主貴族專政的階級。它在當時是新的生產關系的體現者,也是破壞舊的上層建筑的主要社會力量。對于勞動人民說,它仍然是剝削者,但是在反對奴隸主貴族及其社會制度這一方面,在這個時候,它的利益和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跟歷史進步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新興地主階級打擊奴隸主貴族的主要辦法是,提高君主的權力,實行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政治,以此消滅貴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廢井田,開阡陌”,公開承認土地自由買賣,以此消滅貴族在經濟上的地位和社會上的特權。他們主張改變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增加生產。這些辦法都是推動當時歷史進步的有力的因素。
一部分法家的人正是這些措施的推行者,他們的思想是這些要求的反映。作為新興的階級的代言人,他們對于舊的上層建筑的攻擊特別猛烈,對于舊制度的改革也特別徹底。舊的“禮”是完全要推翻的,替代它的就是“法”。
他們的哲學思想,也是比較徹底的唯物主義。齊法家的哲學思想,認為物質的天和地是自然界的根本,客觀的規律是人的行為的準繩。尤其是在對社會歷史問題方面,他們擺脫了傳統的宗教的影響,這在古代是很少有的。商鞅提出了一個有唯物主義因素的進步的歷史觀。這樣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是法家當時進行思想斗爭的有力的武器。
在哲學史中唯物主義思想總是跟一個歷史時期的進步階級相聯系的;這是哲學史發展的一個主要規律。在法家思想的內容和發展中,這個規律鮮明地表現出來。
商鞅所說的“內用刀鋸,外用甲兵”,表示法家對于戰爭的看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法家認為通過兼并戰爭可以消滅舊的秩序和勢力,可以使分散割據的中國走向統一。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戰爭,認為戰爭是使國家富強和解決當時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他們說:“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他們認為,戰爭的勝負主要的是決定于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對比。商鞅說,“凡用兵,勝有三等,若兵未起則錯法,錯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內,而后兵可出也。是以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故曰:富強之道三,論其本也”(《商君書·立本》)。“治”指一國的政治力量;“富”指一國的經濟力量;“強”指一國的軍事力量。這是整個國力的三方面,在根本上是一個東西。
齊法家也說:“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制器,而器無敵;存乎選士,而士無敵;存乎政教,而政教無敵;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存乎明于機數,而明于機數無敵。故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機數者,用兵之勢也。大者時也,小者計也。”(《管子·七法》)
八事中的“財”,即指國家的經濟力量;“工”指工藝技術;“器”,指兵器;“政教”指政治、文化;“選士”指兵士的選擇;“服習”指兵士的訓練;“遍知天下”指了解天下形勢和敵情;“機數”,包括戰略、戰術一類的東西,即所謂“用兵之勢”,其中包括關于“天時”的觀察和關于具體戰役的計謀。
這種看法,認為戰爭是整個國力比賽。戰爭的勝負主要的是由政治經濟力量決定的。這是唯物主義的戰爭觀,其中也有辯證法思想。因為它認為戰爭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社會的各方面有密切的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