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商鞅的進步的歷史觀

法家的一個重要人物商鞅,出身于魏國的小貴族。他到秦國主持“變法”,在政治上、經濟上施行了重大的改革。他的言論經后人編輯為《商君書》。《史記·商君列傳》及《商君書》都記載有商鞅在秦國開始實行變法的時候,跟保守派進行激烈斗爭的言論。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甘龍和杜摯。

甘龍的論點是:“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意思是說,照著舊習慣、舊辦法辦事,最容易為“吏”、“民”所接受,所以最為方便。商鞅駁斥說:“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以論變。”意思是說:知者、賢者能夠創作新的制度;愚者、不肖者則為“法”所制,為“禮”所拘;這種人是不足與談的。

杜摯的論點是:“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意思是說:舊的東西不可輕易改變。以古為模范,是不會有錯誤的;照著“禮”走,不會走上邪路。商鞅駁斥說:“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意思是說:所謂古也包括不同的世代。在不同的時代中,有不同的文化(“教”),有不同的制度(“禮”)。要說是“法古”、“循禮”究竟以哪時代為法呢?在他的發言中,他指出,即使在古代,社會的文化及制度,也是跟著時代不同,跟著具體的情況不同,而時常變革的。他說,古代的帝王,“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他得到結論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古”。“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以上《商君書·更法》)

商鞅的這些辯論說服了秦孝公。秦國舉行“變法”,在新的經濟基礎上,建立了比當時有些國家先進的社會制度,成為“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終于滅了其他的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地主階級統一政權。商鞅說:“圣人知必然之理,必為之時勢,故為必治之政,戰必勇之民,行必聽之令。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朝。”(《商君書·畫策》)商鞅提出了“理”和“勢”這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后來成為中國歷史哲學中的兩個重要范疇。“理”指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必然的。“勢”指某一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所以稱為“時勢”;在某種情況下,必需做某種事,所以說“必為”。商鞅的這段話表示他的“變法”的思想的明確,態度的堅決。秦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任務,就是他的這種思想的實現。在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上,這種思想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代表新興地主利益的思想家們主張社會制度應該隨時變革,因此他們有一套歷史哲學,作為他們主張“變法”的理論根據。商鞅說:在太古時代的“昊英之世”,“人民少而木獸多”;所以人民只是“伐木殺獸”,就可以維持生活。到了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所說的是原始共產社會還沒有階級時候的情形。在這個時代以后,“神農既沒,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這就是有了階級對立了。“以強凌弱”是就一個部落之內的階級斗爭說的;“以眾暴寡”是就部落之間的斗爭說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商君書·畫策》)。這就是說,需要建立等級秩序和國家機器,以暴力進行統治。對內用刑罰(“刀鋸”);對外用戰爭(“甲兵”)。《管子·君臣下》有類似的說法。這種歷史觀是法家的共同認識。這種認識跟歷史發展的情況,大體上是相符合的。

商鞅為國家的暴力辯護說:“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商君書·畫策》)法家都是主張對外戰爭,對內鎮壓的。這是剝削階級的本性。法家的特點是,它不掩飾它的階級本性。這也是由于它的這些主張是跟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相符合的。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法家的這些思想對于中國的統一,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歷史中的這些變化,商鞅認為都是由于“必然之理”和“必為之時勢”。所謂“時勢”,就是各時代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情況。

商鞅君又把歷史分為上、中、下三世。三世的特點是,“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尚賢而悅仁;下世貴貴而尊官”。這所說的實際上就是從東周到戰國之間的社會變化。所謂“親親而愛私”,是指周朝的以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這是周朝所用以進行統治的一個重要工具。所謂“上賢而悅仁”,是指春秋末、戰國初,由地主階級轉化的貴族及小私有生產者參加政權的要求。孔子、墨子主張“尚賢”,提倡“仁”、“義”,是這個要求在思想上的反映。所謂“貴貴而尊官”,是指戰國以來新興地主階級取消奴隸主貴族而專由自己專政的要求。在這個斗爭中,新興地主階級聯合君主,打倒貴族,實行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因為要中央集權,所以要尊君(“貴貴”);因為要實行官僚政治,所以要“尊官”。“官”不必是賢;君也不必是賢。法家認為,只要用他們的辦法,完全用不著“親親”、“悅仁”和“尚賢”。

商鞅接著說:“上賢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賢無用也。親親者,以私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無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變而行道異也。”(有脫誤處,依王時潤《商君書斠注》校改)

商鞅把“親親”、“尚賢”和“貴貴”作為他所說的“三世”的特點。照上面的分析,這是有根據的;他是抓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現象。商鞅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上沒有永恒不變的制度,時代變了,制度就應該改變,從而打擊了為奴隸主舊貴族服務的形而上學的歷史觀。他還認為“三世”的變化,是由于“世事”的變動。當然這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法家的人不可能知道,歷史的推進主要的是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動和敵對階級的斗爭。但是他們認識到“世事變而行道異”。“行道”是人的措施;“世事”是不以人的愿望為轉移的社會客觀情況。他們認為后者決定前者。這是他們的歷史觀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是很可寶貴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长寿区| 九龙县| 阳谷县| 天峨县| 凉城县| 全椒县| 新邵县| 临颍县| 泸西县| 陕西省| 房产| 满洲里市| 武义县| 渭南市| 广水市| 威海市| 望奎县| 儋州市| 荣成市| 宝坻区| 西平县| 西峡县| 江都市| 娱乐| 巨鹿县| 山阳县| 美姑县| 宁海县| 余姚市| 江口县| 松滋市| 宜良县| 福建省| 六安市| 嘉定区| 洛浦县| 上高县| 克东县| 商都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