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1347字
- 2021-03-03 17:35:37
第一節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從春秋到戰國,由于鐵的應用,生產工具有很大的進步。鐵的應用大概是從春秋開始;到戰國初年就相當的普遍了。《國語·齊語》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所謂“美金”即指青銅,所謂“惡金”即指鐵。從孟子和陳相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在孟子的時候,一般農民都用鐵制的農具種地(“以鐵耕”)了。(《孟子·滕文公上》)人類制造工具,首先是用石頭,后來用天然的金屬。在用金屬的時候,首先是用銅,后來用青銅,最后才用鐵。恩格斯說:“青銅可造有用的工具及武器,但是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這只有鐵才可以做到。”“鐵使廣大面積的田野耕作,開墾廣大的森林地域,成為可能;它給了手工業者以堅牢而銳利的器具,不論任何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任何金屬,沒有一種能與之相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一五五、一五六頁)人類的經濟史,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分為石器時代,銅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在春秋戰國之間,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鐵器時代。鐵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這種生產工具的重要的變革,對于從奴隸占有制向封建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春秋末年,已開始用牛曳犁耕田。有了鐵制的農具,又用牛力,就可以深耕。在戰國的時候,人們都已經知道深耕是增產的一個重要條件。他們也深知道水利灌溉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很多的國家都修渠道引水灌溉。例如秦國用了一個工程師叫鄭國,修了很完善的灌溉系統,使農業增產,成為秦國富強的物質基礎。
《呂氏春秋》里《任地》、《辯土》、《審時》三篇以及《管子》書中《地員》等篇,是講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照這幾篇看起來,戰國時期的農業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科學,在當時也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可以看出,人們對農業生產具有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當時大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說:“所志于天者,已見其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見其宜之可以息者矣。”(《荀子·天論篇》)這就是說,在天文方面,對于天體運行的規律有相當高的認識,能夠對于日月的運行有所預期,由此訂出相當精確的歷法;對于土壤的性質也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樣的土壤,適宜于生長什么樣的農作物。現在的歷史資料證明,荀子對于當時科學的估價是正確的。
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這個時期經濟的高度繁榮。荀子描寫當時的經濟情況說:“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荀子·王制篇》)荀子這段話說明建立在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土地占有制基礎上的分散割據的經濟體系被打破了。這段話也說明,當時的手工業和商業也發展到相當的高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分工,也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當然,荀子所說的是戰國末期的情況。可是,這些生產技術和知識是長時期經驗的總結。當時的經濟繁榮也是從比較早的時期就開始積累下來的。二者都是長時期發展的結果。
這些生產力的提高,都使舊的生產關系跟它不相適應,終于沖破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推動社會向封建制過渡。